韩国渡船海难:不能只有心灵震撼

看看韩国媒体发出最尖锐的质疑,家属的水瓶是怎样扔向前来慰问的高官

实践证明,灾难所造成的伤害是瞬间的、暂时的,但由此给幸存者、死伤者家属、目击者,乃至从媒体和口碑中知悉灾难的所有人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却是长期的、顽固的,如不加以重视,可能会造成持续性的负面效应。

4月17日晨发生的韩国“岁月”号渡轮海难迄今已过去数日,截止韩国当地时间4月20日18时,此次海难已确认死亡58人,仍有244人下落不明。

由于船上乘客中包括多达325名前往济州岛春游的学生,其中许多人或天人永隔,或生死未卜,或死里逃生,加上沉船地点距海岸线不过20海里,整个沉船和救援过程中,又传出一系列不当处置的消息,这场2010年3月“天安舰”事件后韩国最严重、伤亡最惨痛的海难,已给人们的心灵造成极大震撼。

在这极大震撼下,一件又一件令人瞩目次第发生着:总理郑烘原被指责救援不力,在前往安抚被安置在体育馆内家属时遭到泼水袭击;被传在海难发生时发出“乘客留在舱中待命”不当指令,自己却在弃船时率先逃跑的船长、69岁的Lee Jun-seok已被逮捕,而本已获救、组织了学生春游活动的安山市檀园高中副校长、52岁的Kang Min-Kyu,则因内疚而自杀……可想而知,随着发现幸存者的渺茫希望最终破灭,和更多相关细节的曝光,还会有更多的事发生,并造成更多心灵震撼。

发生如此惨剧,心灵震撼是必然的,正常的,但灾祸毕竟已经发生,仅有心灵震撼,是远远不够的。

事发后,针对责任船长等的强制措施十分迅速,这当然有其必要,也很“解气”,但搜救工作事实上并未结束,造成沉船事故,以及如此严重伤亡的原因、责任,也尚未获得科学、明确的解析,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逮捕船长,也无法对他采取更多进一步措施,而只能继续等待搜救、调查的结果。事有轻重缓急,此时此刻,更重、更急的,自然是搜救和调查,这些更重、更急的事一天不取得进展,其它问题就算展开,事实上也很难获得实质性突破,而只能停留在“心灵震撼”的层面。

在欧美许多国家,一旦发生类似重大空难、海难或自然灾害事件,即便伤亡轻微,甚至全无伤亡,针对获救者或目击者的心理干预、心理辅导,也会迅速展开。实践证明,灾难所造成的伤害是瞬间的、暂时的,但由此给幸存者、死伤者家属、目击者,乃至从媒体和口碑中知悉灾难的所有人所造成的心理影响,却是长期的、顽固的,如不加以重视,可能会造成持续性的负面效应。此次“岁月”号海难发生后,相关各方在激动、悲伤、震撼之余,对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的重视未免不够,甚至,某些行为、报道在无意中强化了这种心理压力和影响(如针对自杀副校长的密集报道,在这一敏感时间段就显得不甚妥当,尤其考虑到事发地还是获救者和遇难者、失踪者家属聚集的体育馆)。

历史上许多重大灾害性事件的发生,都引发了对技术装备、安全规范等的一系列反思、改进。如1914年4.14“泰坦尼克”号的冰海沉没,导致国际海事机构强制规定所有船只必须配备足以装载所有乘员的救生船,并在航行期间举行适当的相关训练,强制要求所有航船必须保持24小时无线电畅通,从船上发射的火箭必须被默认为求救信号;1989年4.15英国谢菲尔德希尔斯堡球场惨案,导致英国立法禁止在足球场内设立任何站席;1937年5.6兴登堡号飞艇焚毁遇难,导致氢气客运飞艇从此退出客运舞台,飞艇的黄金时代就此结束……此次“岁月”号海难存在许多疑点——不良天气和海况下的出航,奇怪的航线变更,直到沉船也未能放下的救生艇,船长的争议性表现,搜救过程中的种种“疑问手”,等等等等,这一切不应仅仅停留在“心灵震撼”的层面,而应冷静下来,去搜集证据,去进行科学、缜密分析,逝者已矣,此时此刻,惟有从惨剧中汲取教训,堵塞漏洞,才能告慰逝者于万一。

作者:陶短房  知名专栏作家、评论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