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show什么、show给谁?

这几日,各界汽车人士聚集北京车展,想必很多人又处于不眠之夜了,想要盘点下,事实上,北京车展就像汽车相关的人士过大年,这些一点也不为过,大家都把这个事情办的很隆重,表面上看上去很开心,完事之后,该干嘛干嘛去。

  不太清楚一家汽车制造商要为北京车展花费多少资金,但是百万级别、千万级别还是别的级别?不过这么多资金投放出去,有没有实效的东西能够反馈回来?简单来讲,既然花费这么多钱,我们想要清楚一点,北京车展的展商们到底show的是什么?到底要show给谁来看?

对于汽车整车制造商来讲,无外乎两个方面比较倾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对于投资者来言,去车展选择投资对象的并不多,所以更多的在于吸引消费者。但是我们如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个注意不应该定位成哗众取宠,而是对于车辆本身的关注,这么多工程师历时多年打造的汽车精品,然后又花费巨额搬到北京去展示给消费者,你用一个裸模或者外行明星给轻而易举地遮盖了它应有的光辉,有点说不过去了。

对于汽车零部件来说,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让汽车制造商对自己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可,这直接带来自己能够有着应用的销路,但是车展上面搭桥找到供应商应该不是最大的出路,这些在一些专业的学术会议以及主动的线下接洽才是比较明智的举措。第二个方面,便是让消费者了解自己的技术,促使整车制造商有着充分的自信去购买自己的产品,消费者对于零部件供应商的商品认可了,然后整车制造商才回去购买应用这款商品,这些年看到的供应商展台,多半还是与整车制造商联合起来做事。

知道我们要show什么,然后就能够梳理清楚怎么show,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汽车制造商、汽车经销商以及相关的政府、行业的监管者们,如何形成有价值的共性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些才能给予车展带来专业性。

第一、众目聚焦: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北京车展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包括海内外的媒体,都看是谈这个事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当年,为了让海外媒体关注中国汽车制造商,多家自主汽车不得不跑到海外去参加一些专业车展,现在不用耗费如此大的费用和精力,也能够完成类似的宣传了,这是好事情。

但是,这个众目聚焦的平台,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展示自己产品的同时,也是在和竞争对手竞争,并且在同一个屋檐下进行竞争,这是机会,对于有充分准备着来讲,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消费者了解,但是,我们也看到诸多的车展维权等行为,这也意味着挑战依然很大,如果瑕疵性质的问题不足为虑的话,遇到一些普遍性质的问题没有解决,在车展这个过程中会逐步被放大,最终形成一种“坏事传千里”的情况。

事实上,很多事情,我们之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线下解决,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一个既定的规则,或者这些规则让消费者处于弱势群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弱势群体走向了极端,让双方都不太好收场,这里面最为明显的情况是在三包执行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权益并没有被充分保障,这里面可能需要反思的不仅仅单纯的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关系那么简单。

第二、如何形成一些有价值的车展共识。

整个行业发展的态势,需要多家汽车制造商联合起来共同去决定一些事项,既然同台竞技,就需要去梳理一些有着共同的问题,或许会面对很多差异之处,但是秉承“求同存异”的方式进行区别对待,还是有必要的。

比如说新能源汽车门槛性问题,我们总是在线下谈到打破地方垄断,既然几乎每一家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以及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的人士都站在了一起,大家为什么借这个机会好好梳理一下这个问题,这些更加有益于问题的解决。

比如说汽车限购、限行等方面的问题,我们专业车展开在北京,轮年开在上海,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刮起汽车限购、汽车限行的风气,汽车制造商以及相关的协会都在反对这项事情,为什么不借助这样的机会去驳斥这种政策行为?如果能够达成这样的共识,共同推动这样的事情,也更加有益于我们这个层面事情的解决,这些才是一个专业车展应该做的。

第三、培养和修正汽车消费文化。

看到一则广告,谈到男性和女性购车选择的依据,前者选择的品牌关注度大一些,后者选择的外形关注度大一些,没有看到实际的调研数据,不过这个方面来看,

我们总是责怪消费者在选车的时候太注重于品牌,特别是对待消费者关于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等方面问题的时候,这种抱怨来自不同的供应商抱怨更多,事实上,这个误区,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主导的塑造汽车消费文化也有着重要的责任。

很多人将车展定位成集中“促销”汽车,我们看到了很多冠以国际车展的名号,都是以销售车辆为目的,事实上,花这么大价钱的车展,仅仅用来促销汽车,有点得不偿失了。

我们看到很多关于自主汽车与合资汽车关于质量对比的报告,在很多技术平台方面,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少,甚至部分车型平台有着反超的情况出现,但是在车展上我们没有太多的提及类似的技术,即便是关于北京、上海等专业车展,我们看到的一些公关、广告稿件也没有提及类似的情况,我们多是炫酷迪提及谁代言了某车型、外型怎么样?

其实,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对于我们提到的粗略的扭矩理解的,我们要充分的耐心和认真告诉他们,我们这款车好在什么地方,与什么样的车型竞争,然后造车的理念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样的优势,如果有部分消费者了解到这样的情况,这样的车展巨额花费才没有白费,这是一种消费文化的塑造,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看到车展捧红一批又一批的裸模,唯独没有捧红我们原本应该彰显的汽车消费模式和文化。

作者:丁华杰  汽车博士 专栏作家 独立撰稿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