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领导干部要守得住公与私的“界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

领导干部往往面临“公与私”的考验, 因为在用权的过程中,往往面对种种诱惑与困扰,一旦不能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一旦离开执政为民这个根本点,就难免犯错误栽跟头。有人认为权力是“上面给的”,只对上面负责,把职务看做升官发财的阶梯,想问题、办事情不顾民情民意;有人认为职务是自己奋斗来的,把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砝码,想方设法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洞开腐化堕落之门。

得,不一定就是便宜;舍,不一定就是吃亏。舍不了一己私利,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舍不了功名利禄,如何做到无私奉献、清正廉洁?为官者如若该丢弃的不丢弃,该顶住的不顶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贪、变腐、变质,到头来落一个身败名裂,倾家荡产,臭不可闻的下场。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既然当了共产党人,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由此可见,公私分明是基本操守,公而忘私是崇高境界。这种损己利人的高尚行为,更是彰显了一种量力而行的大智,一种顾全大局的大气和一种大公无私的大度。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既然肩负起了党和人民的重托,既然选择了奉献这条道路,就应该无条件的坚守原则。焦裕禄、雷锋等优秀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正含义。

在面对名与利、权与责、公与私时,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以党性原则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要求自己,保持头脑清醒,分清孰重孰轻,懂得正确取舍,趋利避害,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只有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才能找准个人定位,准确把握方向,扎扎实实走好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得到群众拥护,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钟媛媛)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