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戈:一则案例解析空难真假阴谋

飞机一天找不到,阴谋论与谣言就一天不会停止。今天,在微信上,有一条“新闻”被多次转发——CNN报道马来西亚军方击落返航客机。事后,再一次被证明是谣言。

谣言和阴谋论,折磨着家人的神经,也消磨着看客的耐心。在这场人人争当信息节点的比赛中,专业主义往往被置之度外……

—————————————————-

(图注:法航空难后,家属们起码得到了比较确定的官方信息,腾讯新闻图片)

【前言】

首先声明,笔者极不赞成对这次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展开种种阴谋论推测。无论是对生命还是真相,“负责”是最起码的准则。百慕大式的自然神秘现象(还好这次外星人劫持说不算盛行)就不用说了,不管是某国误击,还是被劫持后劫匪仍在勒索马来西亚政府,令后者百般掩盖,甚至飞行员参与劫机的版本,无论有多少疑点,懂得对社会负责的任何信息生产者都应当注意发布场合和可能的影响,至少应特别强调纯属个人推测。尤其对相当数量的可能还没学会将推测与事实区分开来的中国公众,更应如此。

理论上,任何人为破坏都是阴谋,任何有迹象的阴谋都应当调查,但为何说阴谋论没意义,反而搅乱人心,因为它们不光貌似推测严密,其实从没能力、甚至没打算证明,仅仅为了哗众目的,就将理论上任何可能都假设为真,择其骇人者仓促下结论,全然不会去穷尽所有无法解释的矛盾,形成逻辑链条。

这样的信息,最多有提出疑点的价值,兼具方便有的人借此炫耀自己的福尔摩斯天赋。可是别忘了,若不在故事后半段一一实证检验,任何福尔摩斯故事都毫无魅力,而诸多阴谋论作者从未见谁有查个水落石出的雄心和能力。

不幸的是,阴谋论永远是热门,公众永远追捧有明确结论的言论,哪怕其准确性只存活几小时。对此,笔者愿意在此讲述一个真实的案例(有关文字摘自笔者所著《云中魅影:图说世界航空战略侦察史》一书),它结合了诸多真阴谋、假阴谋。然而从有关它的信息的披露史不难看出,社会因自认为发现了阴谋而躁动,人们为此相互攻击,甚至历史的走向也因此改变,但长远来说,阴谋论还是破灭的居多。

不能破灭的阴谋论往往是被时光抹去了线索,但这是相对于后世而言,当我们站在一个事件的起点,却因暂时的信息缺失,成为或将形成千古之谜的某种阴谋论的始作俑者,其对历史更多的是负面作用。即使有些悬案的疑点永远无法澄清,但也强过出于非要有个结果的大众需求或个人私利而草率定论,这同司法领域一样,极易形成冤案。

另外,本文也能提供一个可能的参考,以供阴谋论作者们估计在当今世界,要彻底掩盖一次击落或劫机事件,还需要些什么情节和素材。这些可不能完全瞎编,你得从现有的破碎信息中推测出来并丝丝入扣。至于推测是否严密可信,只好看读者头脑中文学细胞和逻辑性的比例了。

【惊魂】

1983年8月31日13:00,大韩航空公司007航班(机型747-230B)从经停的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起飞,飞往汉城。24座的公务舱几乎满座,经济舱只空了约80个座位,乘客共246人,包括22名12岁以下的孩子。头等舱的12人中,包括美国来自佐治亚州的国会议员劳伦斯·麦克唐纳,他是去参加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签订30周年纪念的。

由于安克雷奇VOR(甚高频全向信标)导航台正在维修,空管要求机组起飞后先取航向220°,收到557公里外的贝塞尔导航台的信号后,设定机上惯性导航系统的航路点,进入阿拉斯加和日本之间5条北太平洋航线的最北一条R-20,这条宽80公里的航线距前苏联的堪察加半岛海岸仅28.2公里。

对正值美苏冷战最紧张时刻的1983年,这种近距离不无风险。美国正准备将“潘星2”中程导弹部署到前苏联家门口,4月在北太平洋举行的“舰队演习83”(FleetEx ’83)规模刷新了纪录,“中途岛”号和“企业”号的战机反复飞越前苏联在千岛群岛的军事设施,未能将其击落的苏军军官纷纷被训斥和解职。由于认定美国将对前苏联发动核突击,克格勃加大了搜集情报的瑞安行动(Operation RYAN)的规模。007航班接近时,堪察加半岛正加强戒备,当地的导弹靶场当天将迎接一次远程弹道导弹试射。

如果一切正常,波音747的惯导系统将按预定的航路点自动飞行。然而正是这种先进技术使人麻痹,不知是飞行员没转还是计算机没执行,该机的自动驾驶仪并未及时从“航向”状态转向“惯性导航”状态,这使飞机根本没有进入预定航线。由于偏差已经超出惯导系统允许的极限——13.9公里,该系统也无法自动捕获航路点。

于是,在此后的5个半小时内,007航班其实一直还在沿“航向”状态引导的方向飞行。起飞10分钟后,航向已是245°,开始向右(朝北)偏离。28分钟后,安克雷奇附近的克奈民用雷达站发现它在应在位置以北9公里,50分钟后它根本没有到达贝塞尔,金沙洛蒙军用雷达站发现它偏北23.3公里。

奇怪的是,不管是飞行员、空中交通管制员,还是雷达站,都没有对偏航产生警惕。在贝塞尔和下一个航路点(纳比)之间,007航班已经飞行在北美防空缓冲区的南部。这一区域被美国国家安全局严密监视,对民航机已是禁地。

离开美国领海一段时间后,007航班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间跳到了9月1日。在纳比航路点,偏航已达110公里,在下两个航路点更分别达到190和300公里。

15:51,007航班终于闯入了前苏联沿堪察加半岛海岸向外200公里的飞行情报区(FIR,其中靠前苏联领土100公里为禁止空域)。当它距海岸130公里时,一架米格-23从萨哈林岛中部的斯米尔内赫空军基地,3架苏-15“细嘴瓶”战斗机从多宁斯克-鹰空军基地紧急升空。

由于堪察加半岛地形狭长,加上极地风暴10天前吹坏了前苏联一处雷达,当007航班穿越半岛,到达鄂霍次克海上空的国际空域时,前苏联战斗机仍未找到它。

此时,苏军指挥系统已高度紧张,远东军区防空军司令瓦列里·卡门斯基将军与多宁斯克-鹰空军基地司令安纳托利·科努柯夫(后来成为俄空军司令)之间正紧张通话。

卡门斯基:“可以使用武器,最高层已授权。伊万·莫希维奇(远东军区司令,全名伊万·特雷扬科·莫希维奇)已授权,喂,喂。”

科努柯夫:“请重复,我听不太清。”

卡门斯基:“他已经下达命令,喂,喂。”

科努柯夫:“是,是。”

卡门斯基:“伊万·莫希维奇下了命令,特雷扬科。”

科努柯夫:“收到,收到,可以奉命使用武器。”

科努柯夫:“……就算在国际水域上空也击落?命令是在国际水域上空击落它吗?噢,好。”

卡门斯基:“但是我们必须搞清楚,也可能那是架民用飞机,或者天知道什么东西。”

科努柯夫:“什么民用机?已经飞越了堪察加!它从海上来,没有身份。我正下令,一旦它超过国界就攻击。”

科努柯夫接通了第41战斗机团代理团长吉拉西门科中校:“重复任务,发射导弹,向目标60–65发射,消灭目标60–65……接管斯米尔内赫来的米格-23的指挥,它的呼号163,现在正在目标后面。消灭目标!……完成任务,消灭它!”

吉拉西门科:“任务收到。发射导弹消灭目标60–65。从斯米尔内赫接管战斗机指挥。”

一个小时后,当007航班继续西行,又进入萨哈林岛的前苏联领空时,在地面引导下,苏-15和米格-23终于目视发现了它。苏-15长机根纳济·奥西波维奇少校进行了警告射击。

此时,007航班正联系东京空管请求上升高度,以节省燃料。获准后,它开始爬升,速度开始变慢。结果前苏联战斗机冲到了前面,这被前苏联飞行员理解为一种规避机动。

18:26,在不能让目标逃回国际空域的压力下,奥西波维奇找到合适位置,发射了两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AA-3“阿纳布”空空导弹。

747毕竟是个庞然大物,一枚AA-3由近炸引信控制,在其后方50米爆炸,并没有使它立刻解体、爆炸或下坠。爆炸后,它的发动机正常,4套液压系统也还有一套能用。因为升降舵打坏,它反而从11000米上升到11660米,20秒后才向11000米下降。

不过,由于小破片穿透机身,机舱快速失压。18:27,机组向东京空管报告,将下降到3048米。不过,它却在11000米改平,18:30才降到5000米高度,平飞了5分钟。

虽然战斗机飞行员报告“目标摧毁”,苏军指挥机关从上到下却极为惊愕地看到:目标保持着高度,还能机动,以致一名中校在无线电中询问:“噢,怎么了,怎么回事,谁引导他的,他锁定了,为什么没有打下来?”

不过机组毕竟只恢复了有限控制,在奥西波维奇目视下,007航班终于还是在莫涅龙岛上空开始螺旋下坠。到300米高度,就已从日本北海道稚内的远程军用雷达上消失。

【解谜】

1983年9月前苏联击落的韩航007航班,应该说是美国空军最神秘的电子侦察机RC-135的替死鬼,然而替死鬼却死得比谁都轰轰烈烈而扑溯迷离。直到前苏联解体后,一些信息得到披露,才解开一些谜团。

当天18:47,007航班从苏军雷达上消失9分钟后,萨哈林中部和南部的空军基地就都派出了飞机,克格勃也出动了船只。

表面看来,前苏联的搜索一直延续至11月6日,实际上由于冷战,东西方的搜救不光谈不上协调和信息分享,反而剑拔弩张。

事发后,应韩国请求,美、日当即展开搜救。10日,在无望找到幸存者后,舰队任务转为打捞,13日开始水下行动。

除205平方公里的最大可能海域,美军还将搜索范围扩大到莫涅龙岛周围、前苏联领海外宽达770平方公里的海域,最西北端接近萨哈林岛涅维斯克海军基地的国界外。美军第二任现场指挥小皮奥提少将称:“自搜寻在西班牙丢失的氢弹(注:指1966年1月一架美军B-52轰炸机在西班牙上空失事后,携带的一枚氢弹落入海中,北约展开大规模搜索,终将其打捞上来)以来,美国海军没进行过如此大规模和重要的搜索。”

这样的搜救当然令前苏联不快,因而8周内苏方每天平均出动19艘船,包括至少40级48种型号,说是搜救,不如说是干扰和对抗。苏舰有时发出错误的旗语和灯语,切断美国租借的日本辅助船的锚链,并向其派出武装登船组(被美舰阻止),干扰美国驱逐舰起飞的直升机,试图撞击韩国搜索设备,捞走美国声呐浮标,在国际水域布放假声波发射器。更严重的是,携带空地核导弹的“逆火”轰炸机在美舰前方交叉机动,用雷达锁定美舰,苏舰也在美舰面前危险机动,数次差点相撞。

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搜救毫无结果并不奇怪。小皮奥提认为:“我们虽没找到,但证明了残骸有95%以上的可能性不在前苏联领海之外的区域。”

一无所获的不止是西方,也不止在水面。两周后,前苏联民用机构的潜水员也发现:海底的飞机残骸最大的只有1.5~2米长,象是被拖网拖来这里,而不是天上掉下的。海底各种飞机部件和衣服都有,却依然没有遗体,连行李箱也没有。他们认为,很可能军方潜水员和拖船已经先处理过现场了。

奇怪的是,9月26日,同样声称一无所获的苏方向美日提交了一大堆鞋。显然,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前苏联总是“找不到”的。

实际上,一开始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干脆建议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不承认此事,以为没人能找到证据,但外交部不同意。12小时后,塔斯社只简短报道:一架关闭灯光的不明飞机在萨哈林侵入前苏联领空,被前苏联战斗机拦截。据说该机未对警告作出反应。

9月5日,美国总统里根就将此事称为“韩航大屠杀”。次日,美驻联合国大使向安理会提交了前苏联飞行员的无线电通话录音等证据。随后塔斯社首次承认该机是在无视警告后被击落的,并对美国提交的事实提出多项置疑,还首次提到有一架RC-135的航线与007航班的交叉。

当时,安德罗波夫其实已经卧床不起,前苏联对美国趁机发起战争风声鹤唳,认定007航班是深入前苏联领空、刺探军事基地防空能力的间谍行为,坚持不道歉、不赔偿。

不过,奥西波维奇在1991年揭开了一些谎言。他回忆:告诉过地面指挥员有“闪烁的灯光”,“我看见两排窗户,知道这是架波音(747)飞机[当时世界上的军用飞机和运营的民用飞机中,只有波音747有两排舷窗。]。我知道这是民用飞机,但对我这没有任何意义,将民用飞机改为军用很容易……”。因此他没有向地面指挥员进一步描述,“我没告诉他们这是架波音飞机,他们也没有问我。”

“我打了4个点射,超过200发炮弹。可能没什么用,因为我装的是穿甲弹而不是燃烧弹,是否有人看得见很难说……”

对目标的上升,奥西波维奇认为:“它迅速降低了速度,每小时400公里,我的速度超过400,没法飞得更慢。在我看来,入侵者的意图太明显了。如果我不想失速,就不得不冲到他们前面。事实也是如此,我们已经飞到(萨哈林)上空。情况紧迫,目标将要跑掉……地面下达了命令‘消灭目标!’。说来容易,怎么打,用炮弹?我已经消耗了243发。撞下来?我向来认为这不是办法,只能是最后手段。我想了个办法,下降到它下方约2000米,开加力,打开导弹,猛地拉起机头,成功了!目标锁定”。

“我们合法地击落了这架飞机……后来我们开始对小细节撒谎,说它没有航行灯或频闪灯,说我们发射了曳光弹,还说我曾在121.5兆赫紧急频道上与他们通话”。

1992年,叶利钦公布了5段事发数周后的绝密备忘录,进一步暴露了前苏联的掩盖。

其中一份乌斯季诺夫和克格勃头子切布里科夫发给安德罗波夫的备忘录写道:“10月有关设备(黑匣子)已装上一架搜索机送往莫斯科,供空军科学研究所解码和翻译。我们的船只假装在日本海搜救,以迷惑美日,这些行动将按计划结束。如果黑匣子交给西方国家,西方也能利用它的客观数据,证明韩国民航机的飞行性质与我们所说的相反。这样,新一阶段的反苏疯狂将不能排除。综上,最好不要把黑匣子交给ICAO(国际民航组织)或任何想破解内容的第三方。它们在前苏联手里的事实也将保密。即使我们明知美日都还不知道黑匣子的下落,我们采取了措施避免今后走漏风声。请批示!”

可见,前苏联清楚,黑匣子无法支持他们坚持的“该航班侵入前苏联领空是一次蓄意的情报任务”,也证明不了前苏联截击机试图通过无线电与007航班联系,或机组意识到了警告射击。

蹊跷的是,有权调查事故的美国NTSB(国家交通安全局)很快就被国务院中断调查,理由是这不是事故,但国务院却请求ICAO调查,后者无权传唤任何证人或证据,只能靠有关政府自愿配合,而且当时只调查过一次类似事故。

不过,ICAO的调查还是得出结论:该机侵犯前苏联领空是无意的,原因是没发现导航设备的错误。1992年11月,叶利钦将黑匣子交给ICAO,重新调查后仍继续支持“误入”的结论。

其实,此事中一切设备故障和人为疏忽都是枝节,要害在于一个责任和一个阴谋论如何理解。关于责任,虽然科努科夫直到近年还在媒体上指责美日地面监控人员不纠正航向错误,为自己开脱,但苏军上下未能尽到准确识别对方身份的必要谨慎就贸然动武,而且公然撒谎,已是有目共睹。对阴谋论,由于美国不可能通过公布RC-135行动细节和雷达数据来澄清自己(实际上,此案的外交攻势中美国公布大量监听情报,已使苏方警觉,随后的情报监听效能一度下降60%),给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最典型的阴谋论,要数2007年7月俄罗斯军事史学家亚历山大·科列斯尼科夫教授的“多年研究”。为他提供关键证据的,竟是当时的远东军区司令伊万·莫希维奇。这位大将的猛料包括:007航班一进入苏领空,苏军就侦知其正与北约情报部门通话;在堪察加半岛上空不击落,是怕引爆潜艇或其他设施的核弹,而迫降又怕美国人引爆飞机,引爆附近的核武器;飞机被击中后,内部发生更大爆炸,显然是在自毁灭迹;该机推迟起飞,是为了与美国侦察卫星同时抵达堪察加上空,以发送密码文件;机上当时只有不超过29名间谍,但伪装了269人的行李;最后,美国以认定前苏联无罪,换取前苏联不公布间谍飞机真相。

其实,从航空战略侦察的角度看,美国利用盟国民航机掩护电子侦察机并无多大技术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架飞机配合,分散对手注意的方法早已用过,对庞大的前苏联防空军效果有限。用民航机直接监听也不必要,因为堪察加半岛和库页岛都离美、日非常近,浅浅地闯入其领空并不能多测到多少情报。相反,多年与苏军交手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这么干是不会有什么机会谎称迷航就已经被击落了。电子侦察设备也很难不被在残骸中找到。至于试探前苏联防空,用数百条各国平民,包括一名美国议员的性命,代价和外交后果也实在不成比例。

从上一节提及的通话证据可以发现,在卡门斯基等下级并未排除目标是民用飞机可能性,而最高层基本瘫痪的情况下冒险授权动武的这位军区司令,为开脱自己,祭起了阴谋论的法宝,其实漏洞百出。最起码,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的堪察加半岛上,核武器密度和可靠性达到随便坠毁一架飞机都可能引爆的程度,即使不算荒谬,也对前苏联不利。

而美苏相互不揭底的交易,正是阴谋论的经典要素:死无对证。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吴戈,军事、国际时事评论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