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分别参加人大上海、广东、贵州、安徽、解放军代表团审议,看望了少数民族界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人民日报)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信心满怀向未来”。习总书记在会上提到“必须清醒地看到,作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巩固深化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一定要防止反弹、变异、干扰,需要持续努力,也就是我说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
转作风,这是一个老话题,它更是一个新命题。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如何让机关与基层心手相连?如何让干部与群众情系一处?笔者认为,党员干部通过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转变作风,无疑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
随着作风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员干部下基层的多了,各种会议越来越少了;“捞干的说”多了,口号宣传贯彻停在表面的少了;行动效率提高多了,基层办事等待的时间越来越短了;群众建设性意见被采纳的多了等等,这些都向社会展现着我党作风转变的力度和决心。
但当前的一些干部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低、怕、慢、浮、懒”等问题,有的思想境界低、自我要求标准低;有的怕担风险、怕负责任;有的行动慢半拍;有的工作浮于表面、沉不下身子;有的惰性养成懒散病。这些都与国家发展的要求和基层群众的期盼都有着一定差距。笔者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根源仍是一些干部群众思想的缺失。因此,也正是要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们“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用这“四招”来促进作风的转变,使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有感的去带动群众自觉融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其献计献策。
习总书记说得好:“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功亏一篑,那将一败涂地,还不如不抓。”
回顾历史,在我国这一路走来的历史上,正是干部与群众血肉相连,才创造了一次又一次可歌可泣的辉煌。笔者感悟,从轰轰烈烈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无数党员干部不计私利、不问得失的奉献,到新时代感动中国的各位党员干部,他们坚持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他们保持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他们用热血诉说着共产党员的鞠躬尽瘁。这一个个热血沸腾的故事中,群众路线就是其精神主线,贯穿始终。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正式我党的传家宝,它直到现在也不过时,并将永久地保持其蓬勃的生命力。作风建设离不开干部与群众的互动,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深入群众,切身感受到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把改进作风落到实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熟悉群众、率领群众,培养群众感情,是作风建设的根本保障,“转作风”不是“一阵风”,更是党员干部在稳重求进的这篇大文章上“练内功”。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好,通过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我国发展的新突破。
作者:万渊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