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上至最高领导,下至农民市民,人人都说土地,议土地,喜怒哀乐,系于土地。一时间,大家似乎都成了土地专家。因为特殊的人地关系,在中国,土地和国家、和民族、和文化的关系,好像比任何其他国家、民族,都更紧密。中国这个“帝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国”。
历史上屡次改朝换代战争,都可以谓之“土地战争”。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革命,主要就是土地革命;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就是抓住土地制度这个龙头,以此为先导,先放农村的地权,再放城市的地权。当代中国农村和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相同之处也是多多,都是先分解分离地权,再放地权;都是只放土地的使用权,不放所有权。
中国依然处在城市化、工业化早中期阶段。要发展,就需要工商业,需要许多基础设施,需要许多公共用地。这样,种种农地,包括耕地,难免改变用途,成为建设用地。而且,中国近十四亿人口,人地资源,在世界各大国中,最为局促。人在增加,粮食要从地里长,耕地不能少。现代化在发展,工厂、商店、学校、医院、住宅、道路,总之,一切一切,也都要从土地里生长,要占用耕地。
这还只是土地作为资源在中国遭遇的情状。市场经济环境下,土地不仅仅是资源,也成了炙手可热的资本和资产,几十年里,在中国,土地与钱,悲喜交集,雌雄同体:国家建设要钱,政府开张要钱,城市成长要钱,如此等等,都在土地的身体上打主意。政府经常低价征地,市长为公共利益拆迁,国企改制当二地主,农民以集体社区居民身份进入工商业,共同的行为特征,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摆出的都是吃准吃定自己脚下那片土地的架势。
中国的耕地,越变越少,不得不划18亿亩红线。同时,也因农产品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种地人也难以专心种地。尤其是近年,人们为了解决紧缺的用地指标,格外热衷“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真真假假,本是在平原的耕地,不得不“上山下海”。结果是耕地的质量,也变差了。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为畸形、失衡。
于是,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政府和民众、农民和市民的关系,因为种种土地问题,变得更复杂、紧张。这不仅冲击和扭曲经济发展,还深深影响了政治和社会的诸般景象:保障房用地安排,农地征转拆迁补偿,房地产市场调控,小产权房处置,高尔夫球场清理,包括人们格外忧心忡忡的“土地财政”、政府债务、粮食安全等等,哪一个不是“剪不断、理还乱”……
(资料图:2013年12月1日,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保障房项目联和新村,在建的住宅小区吊机林立;Aming/东方IC 供图)
麻烦在于,当下,同土地有关联的事情那么多,土地专家也是那么多,且观点多样,各自立场又很坚定,各说各话,一致很难。有关土地的问题,为何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局面,让人感觉有点积重难返。
客观来说,这些年,中国行进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路上,现代化速度之快,中外鲜见。同时,全球化深度延展,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恰逢中国劳动力和土地都很便宜,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情相悦,土地作为相爱平台,愈显亲切可爱。说白了,当下中国,就是处在一个很可能是空前绝后的用地高峰期,就是全民都会去折腾土地的时代。
主观原因,可能同样重要,就是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的质量。种种土地问题,显然与人有关,与社会的心态有关,与各级政府官员的想法有关,也与土地管理和利用工作的质量有关。这些年,对土地的认识和管理,有这样“三乱”:混乱,忙乱,添乱。
混乱有三种。一是与土地有关的利益关系混乱,难以厘清;二是解决土地问题的轻重主次混乱,如发展战略、税收制度、管理体制等等,都是影响土地更深层、更核心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可能治标不治本;三是权力关系混乱。有利益的事情,争着抢着。无利的,难管的,绕着道走。
忙乱,就是大事看不见,小事一大把,急功近利,病急乱投医。忙乱出于三种原因:一是懒,业务不钻研,不熟悉;一是急,想一下子做完天下的事情;最糟糕的是这样的一种忙乱,出发点不是搞好工作,不是“公”,而是搞好自己,是“私”。
添乱的人,主要有两种。一是有些能对土地问题决策有影响的人,一是某些媒体人。特别是有时这两类添乱的人扯在一起,形成合流,新闻被无限放大,舆论效用倍增,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大大增加了社会和民众客观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成本。
从趋势看,当代中国的建设用地曲线,差不多已经走到拐点。当下种种建设用地的压力,或在未来时日,会有降低。目前中央政府趋稳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暗合和支持这条曲线的走向。
但是,目前的这种情势,也只是相对前些年超大的用地压力,相对我们自己的发展。无论如何,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会改变,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土地的渴求依然强劲,中国人喜欢置地买房等特殊的土地文化传统根深蒂固,这就会使中国的土地,总是处在一种较稀缺状态,意味着中国的人地关系,永远不会轻松。寸土寸金,就将永远是中国亘古不变的宿命。
所以,落实好早在近三十年前就已经非常明确的“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就不应该是一句空话。这件事情,也是当代中国在努力实现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历程中,一个边际效用最大、最富有变化、当然也是最有机巧和难度的大故事。
2月20日,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要求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将永久保护,禁止随意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借农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业建设,第一次突出地明确了耕地保护优先原则。昨天,姜大明部长面对“两会”代表和媒体,再次强调“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耕地红线,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如果这一局面能得以保持,相信前段时间里诸如土地“三乱”等等问题,有望在一个有序、负责、科学、强力的领导下,逐步解决。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蒋亚平,人民网创始人,原国土资源报总编辑。曾出版专著《新闻失实论》、《新闻实践指南》、《风雨历程——中国经济是怎样起飞的》、《改革开放的龙头——广东》等。发表《论新时期报告文学价值观念》、《冉冉升起的网络媒体》、《面向新世纪的新媒体》等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