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闻场上当个合格的
作者:褚朝新(2013年3月6日的旧闻,没有正式发表过)
两会,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舞台,也渐成为媒体人的舞台。代表委员们打个瞌睡可能会上报纸,记者妹妹坐在地上赶个稿也可能成为新闻;代表委员们“吵架”一定会成为有趣的头条,记者们拖拉部长们采访则已经受到争议。两会上,媒体人的形色表现,让中国新闻的真实处境和中国新闻人的真实处境,暴露无遗。
2012年3月7日,一个朋友在全国人大代表、某直辖市市长的房间,一不小心看到了该代表团开放日将会提问的记者名单。而该团的开放日,在两天之后。所谓开放日,就是该省代表团全体代表向媒体开放接受采访。显然,这是一场事先已经策划好的表演。导演,是名单上签字的各级官员,演员则是已经事先确定了问题的各媒体记者和准备回答问题的人大代表。
说得直接点,该团物色了一些记者给他们当托,在开放日上提问,提他们希望被问的问题,以便说他们想说的话。
这绝非孤例。2012年3月5日,在中部某省代表团开放日的答记者问上,不止一名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一名女记者并未自报家门,回答问题的官员代表却在礼貌地感谢记者时说出了对方是央视的。第一次出现这个问题时,有个记者找到了该团的新闻官提出了疑问。这名官员想了想,指着回答问题的代表旁边的那位女代表说:你看,这位代表也是央视的,一定是她告诉回答问题的那位代表的。
好吧,这个解释还算说得过去。正在此时,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了。这位记者很犟,又问:这一次怎么回事?该新闻官有些尴尬,事后反复央求他别提此事。不久,京华时报记者孙雪梅在微博上发了事,她也觉得有些蹊跷。我转发该微博后,新闻官找来了,希望我删除。后来,《新世纪周刊》的记者王和岩,也专门写了一篇题为《“规定动作”能否改改》的文章说这事。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他的一段经历:2011年两会,我被邀请参加西部某省代表团的开放日。事先,官方拟定了一些问题,让受邀的记者每个人选一个到时候提问。自然,每个人进入会场后要短信告知点名提问的主持人自己坐在哪一排哪一位,然后假装是举手被随机点到的。很不幸,我抽到的问题是,该省旅游的发展情况。当场,我表示了反对,“让我问你们的旅游发展情况,这样的问题显然不符合我们报社的特点,不仅我会挨骂,你们也会挨骂的。”因该省曾发生震惊全国的群体事件,我坚持要问一个与社会稳定相关的话题。最后,对方勉强答应。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会相信新闻发布会上有托儿了吧。相信了有托,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新闻发布会上看起来随机点记者提的问,回答者却总是按照事先备好了材料埋头一通念了。
其实,在新闻环境不太好的时代,无奈偶尔当回托儿在所难免,但即便当托儿也有有脑和无脑之分,完全按照对方布好的局问一些脑残的问题,挨骂那是活该,正如2012年有些挨骂的托儿一样。媒体,不能独立而被收买,挨骂真的是活该。即便当托,也要问点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和自己的单位。
说到收买,大家或许又不信。很不巧,我一个朋友在某次两会时在某代表团新闻官的房间里,一不小心看一份《新闻媒体拟送礼名单》,写了“受邀请来采访的20家中央媒体的知名记者(20名)”。
其实,如果各省代表团为了在开放日表现得从容一些而事先收集一些想提问的媒体的问题,提前做一些准备以做到现场从容应对,这样的出发点完全可以理解,也可以尊重,媒体也完全可以配合。怕就怕,官员们迷上了当导演,自导自演新闻发布会,还要拉上一干记者给他陪演,假装随机点名,实际上都是暗里地彩排过的,那就是害人害己了。这年头,没有不透风的抢,这事迟早会传出去。挨骂,一个都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