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原南充市一乡党委书记黄亚民在当地房企任高管,却拿着国家薪水挂空职,是典型吃空饷人员”。黄亚民表示,他在2010年已请假,距今有4年左右。记者就此采访当地党委书记和镇长,两人称“不认识此人”。但据知情人士反映,黄亚民“隔几天回来一次”,目前还在镇上领工资。(3月4日新华网)
在房企任高管,“隔几天回来一次”的黄亚民,为何能“吃空饷”长达四年?“一把手”称是因“不认识此人”。但这样的回复分明是混淆视听,推御责任。正是“不认识”这样的权力的纵容、庇护,才使得“吃空饷”病害能够生存。
“吃空饷”并非个案,早在2005年中央编办就在全国开展了“吃空饷”督查,共清理出“吃空饷”者7万多人。近年来,“最牛公务员”, 浙江永康自曝“吃空饷”家丑,河南周口查出“吃空饷”人员5731人,河北全省清理出“吃空饷”人员2.76万人,“吃空饷”现象屡见不鲜,却又屡禁不止,犹如割韭菜,割了一茬很快又冒出一茬。
“吃空饷”的负面效应显著,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流失,助长不正之风,让党和政府的形象在人民群众的眼中大打折扣。必须出重拳从根本上治理,避免出现周期性循环,走出“割韭菜”困境。
堵住“吃空饷”的嘴。要加大惩处力度,让“吃空饷”者不敢吃。现在对“吃空饷”处理往往是自查自纠,退还了事,隔靴搔痒般的处罚无法达到惩前毖后目的。事实上,“吃空饷”是套取国家财政,从刑法看已经构成“贪污罪”或“诈骗罪”,完全可以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试想,如果对“吃空饷”零容忍,严肃追究刑责,还有多少公职人员敢“吃空饷”呢?
斩断“发空饷”的手。“吃空饷”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情,正是有了“不认识”这样的“发空饷”者呼应配合,“吃空饷”才得以大行其道。因此,必须加强对“发空饷”惩处力度。南京在整治“吃空饷”行动中明确单位仍有2人以上“吃空饷”的要对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撤职甚至开除。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广。
铲除“吃空饷”的根。“吃空饷”“发空饷”得以生存,根本还在于人事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力等制度存在漏洞。必须完善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制度,实现编制的动态管理,并定期开展机构编制清理。同时,完善准销假等人事管理制度,严格工资发放管理制度。通过建章建制,铲除滋生“吃空饷”的病根,从源头上遏制“吃空饷”的问题。
作者:巴山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