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来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如何迈出重启改革的关键性步骤,正是今年人大、政协“两会”的主要看点。
春节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谈到改革。在俄罗斯接受采访时,他提出未来改革需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改革专题研讨班的开班式上,习近平强调,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两次表述措词不同,但传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改革重在落实。
(资料图:2013年11月3日,河南安阳一儿童吹着玩具小号角喇叭,从写有改革等字样的标语前经过;常中正/东方IC 供图)
如此表态自是有的放矢。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绘出了未来改革的大框架,来之不易。但是,在《决定》宣讲热潮过后,公众期待的重大突破尚未出现,相当多一些部门和地区依旧“等”字当头,事实上是以“等”代“拖”。
此外,目前社会上对中国改革的理解和紧迫性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分析人士甚至提出,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称中国的改革是“增长抑制型”的。按此逻辑,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改革需要为速度让道。这种观点自然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以中国的现实,防止潜在增长率出现下滑,绝不能求诸扩张政策,惟有通过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是正途。延迟改革只会使经济进一步放缓。
我们以为,根据当前形势,今年落实改革的举措,应遵循以下原则:与稳增长、调结构相关的改革,要加速推进;涉及面广、关联性强的改革,要重点突破;路径并不明确的探索性改革,要鼓励地方试点,以总结经验,为寻找合适改革方案做准备。“两会”应就相关改革做出部署。
新一届政府上任近一年来,多项改革广获肯定。国务院先后五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生产经营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是重点,其中不乏含金量较高的事项,例如,取消基础电信和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核准、下放省际普通货物水路运输许可。接下来,政府职能转变仍是关键内容,一方面政府应按负面清单原则,进一步简政放权;另一方面政府要做该做的事,从而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例如,中国目前一方面是土地、环境、水等资源紧张,一方面是大量高耗能产品积压,产能过剩严重。光靠行政性关停并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政府除了以环保、安全等标准划线解决外部性问题,还可引进竞争因素,通过大幅降低高耗能产品的进口关税,使国外相对成本较低的同类产品进入市场,这正可从全球性资源配置的角度体现市场的决定性因素。
国企改革也是万众瞩目,三中全会已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战略当在“两会”获得回声。为此,首先应在放宽市场准入上,真正落实此前对民间投资开放的诸多措施。在民间资本进入尚有障碍的行政性垄断领域,应有标志性动作,向社会发出明确信号,如在铁路建设上,拿出几个大项目,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在石油等资源领域,可以允许地方炼厂发展,开放上游勘探领域。
国企改革当然要动在股权上。近来,珠海市宣布转让格力集团不超过49%的股权;中石化也决定启动石化销售业务重组,允许民企进入不超过30%的比重。这些都属实施层面的进步,但是,在近年来国企改革整体上不进而退的大背景下,如此幅度的进展在量和质上都远远不够。国有企业在退出竞争性领域方面应有更多、更快的大动作,退出后的相关收益,正可用于地方债高压下手头拮据的公共财政。
今年“两会”的又一焦点是财政体制改革。新一轮地方债务审计结果已经公布,情形不容乐观。近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也将反腐寄望于财政改革。事实上,中国面临的反腐、地方债风险、盘活存量资金等问题,均与财政体制有关。
财政改革的首务是预算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此有完整明确的要求,核心是“全面规范、公开透明”八个字 。全面规范则必须按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原则,将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纳入统一财政预算管理范围;公开透明就必须做实人大对预算的审批权和监督权,给人民代表大会装上“牙齿”。这意味着审核重心的转变,使代表们可以深入整体预算,对钱花在哪里拥有发言权;更意味着代表们可以对财政资金体现的政策导向表达意见,行使表决权。这一场改革如何进展,有望在“两会”上获得检验。
对目标、方向明确,但实现路径尚不确定的改革,也有待“两会”讨论和安排。如土地制度改革、房地产税改革等,不能寄望于中央部门只手推进,而要“试点先行、积微成著”,今年的任务应该鼓励地方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寻找合适的路径。
近来,高层领导人数次重申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这意味着每月每年的改革进展均应核查、评估。我们期待,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宏观着力,微观显效,催生又一轮改革浪潮。
(文章来源:财新《新世纪》)
作者:胡舒立,财新传媒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