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部名为《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电视剧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秦商的关注。作为曾经的“商帮之首”,秦商创造出了许多繁荣和辉煌。从先秦到晚清,秦商一直处在商业活动的显著位置上,但为何后来的知名度并不那么高了呢?
行走丝路
秦人善经商,根据《周易》的记述,在神农氏时期,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那时出现了最早的集市,主要集中在以今陕西岐山为中心的关陇一带。
西周建立后,正式确定位于今西安附近的丰镐为国都,《周礼》有“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记载,“市”成为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当时的丰镐集市已经较为繁荣,有“一日三市”的制度: “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 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在秦朝“重农抑商”政策推出前,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商业比较发达的阶段,秦国的商业活动在列国中也是较为突出的。《史记》记载:“孝文、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献公徙栎邑,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雍”是现在的陕西凤翔, “栎邑”是现在的陕西临潼,在那里都居住着许多大商人。
秦朝虽然抑制商业的发展,但汉朝迅速取代了秦朝,之后着力发展关中地区的社会经济,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曾多次将其他地区的六国贵族后裔及“强豪富户”迁往关中,动辄“十余万口”。《史记》记载,这时的关中地区“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 富人则商贾为利”,秦商的规模迅速壮大。
秦汉时期,关中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秦商的商业活动也最为兴盛,丝绸之路又在这时开辟, 极大地拓展了秦商的发展空间。这一时期,欧洲地中海贸易开始兴起,欧洲人对中国商品产生了规模化需求,尤其对丝绸的需求量最大,迫切需要一条能联结中国与欧洲的商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之后设置了河西四郡,又先后建立起四大“西域都护府”,将通往西方的交通、贸易都纳入国家管理之下,丝绸之路随之诞生。
一直到唐朝之前,由于得地理之便,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仍多以秦商为主,对于他们从事商业活动的细节史书中记载较少,但《史记》等书中仍记载下了这些秦商的名字,比如长安的“诸田”, 包括田啬、田兰等,还有韦家的栗氏、安陵的杜氏,他们个个身家“巨万”,茂陵商人袁广“家童八九百人”,杜陵商人张安世“家童七百人”,扶风商人士孙奋生意做大后到长安发展,家财多达一亿七千万钱。
东汉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从政前也是一名秦商,他祖籍关中茂陵,年轻时因故逃亡到西北边地,在那里经营畜牧生产,后来发展到有数百家“属客”,饲养各类牲畜数千头,积谷数万斛。
到了唐代,丝路之路继续得到发展,往来中国的外国商人增多,秦商与他们展开生意上的合作,共同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长安大唐西市的商人窦乂经营麻布鞋起家,后主营丝绸等出口货物, 与胡商米亮等人结成生意伙伴,把丝绸生意做到了罗马,号称“窦家店”。长安的另一位丝绸商人邹风炽,“其家巨富,曾见唐高宗请买终南山中树,愿每株树给绢一匹, 自称树尽而绢不竭,从此富名遍传天下”。
商帮之首
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拓,秦商在汉唐时期掀起了第一次发展的高峰。宋、元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秦商的优势有所丧失,但他们又及时抓住朝廷对西北边地实行的一些特殊政策,掀起了新的发展高潮。
明朝建立后, 将西北边患视为王朝最大威胁, 为巩固边防,明朝在沿边各地设立了9座边镇, 其中陕西布政司管辖4 座, 即榆林、宁夏、固原、甘肃四镇,下辖24个卫所,有“马步军一十四万四千九百九十一人,马八千三百七十一匹”,这些兵马一年消耗的粮食“数千百计”,消耗布匹“一百万余匹”。
为解决粮食、布匹供应难题,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实行“开中法”,允许商人运粮到边镇,用粮食换取盐引。中国古代对食盐一般由国家垄断经营,盐引是取得食盐的凭证,因而具有价值的稳定性和稀缺性,有人将其视为古代的一种“特殊货币”。商人换到盐引后, 可以凭此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所属的各盐场领取食盐,再到指定地区贩卖。根据远粮路程远近不同,换取同量盐引所需的粮食也不一样, 按洪武年间的标准,大约1至5石粮食可换取一小引,合200斤食盐。
“开中法”于明朝初年确立, 之后一直施行并不断完善,除粮食外,还规定可用布匹、马匹等换取盐引。秦商抓住这项政策,发挥自身道路方便、运费更省的地域优势,迅速介入,带动了粮食、布匹、食盐等物资的贸易。有了一定积累后,秦商的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营物资又增加了茶叶等项, 地域扩大到新疆、川藏等地区,在商业上形成了明显的区位优势,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西北贾多秦人”。
除了独特的地域优势,这一时期的秦商也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比如在布匹经营方面,过去的做法是,到江南产布中心通过当地的布商收买布匹,收齐后看布估价,之后交易拉走,秦商和织户都要受到当地布商的盘剥。为此,一部分秦商探索出了“驻中间、拴两头”的经营模式,把总号设在布匹产销两地的中间,一头拴着产地,在那里设立“座庄”,负责组织生产; 一头拴着销售地,在那里设立“分庄”,负责销售。这种模式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经营成本,又有效地防范了产销两个环节的风险,因而使秦商在布匹经营中独占鳌头,从明朝初年到清朝晚期,整个南北布匹交易几乎被秦商垄断。
秦商多由农业生产起家,大部分秦商经营规模较为有限,而长途贸易又是资本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经营项目,为克服资本的不足, 秦商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合伙股份制”就是其中的一种模式。过去一般由财东出资金,称“东方”, 掌柜只负责经营,称“西方”,创新后,掌柜可以作为人力投资从而占有一定股份,称“领东掌柜”, 这种模式密切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更加巩固了经营的基础。
明朝以后,各地商帮纷纷崛起,出现了所谓“十大商帮”,其中以秦商、晋商、徽商实力最雄厚,并称为“三大商帮”。秦商一度是“三大商帮”之首,学者李刚在《解密秦商》一书中总结了秦商在中国商业史上创造出的多个“第一”:是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商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茶马古道;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日分”为主要形式的契约股份制;创造了中国最早的“歇家”“锅桩”等民族贸易中介形式;创建了古代第一个商人会馆——社旗山陕会馆。
一直到清朝晚期,秦商仍活跃在南北商贸的旅途中,秦商培育出泾阳茯茶、兰州水烟、孟布、颖布、西口皮货、西口药材等,都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多秦商解读:www.yangfenzi.com/tag/qinshang
近代衰落
对活跃在各地的秦商,不知何时人们给了他们一个“陕棒槌”的“雅号”,意思是他们直来直去,在经商时不坑蒙拐骗,以诚信待人。
吃苦耐劳、重信守诺、重义轻利是秦人乃至秦商的优点,也是秦商从事经营活动的优势,但在秦商的身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虽然他们善于把握商机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但在判断未来形势方面往往失于保守,眼界还不够宽阔。
在许多商秦身上还固守着“力农致富,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传统思想,他们理想的生活模式是“财东乡居”,所以经商致富后最喜欢做的是在家乡广置土地,有的还将财富换成金银后大量窖藏起来。陕西渭南的富商常家置办有8000亩土地,每年可收租1万多石, 除此之外家中还存有现银120余万两。渭南的另一位富商赵家主要在四川做生意,赚了钱都兑成银两运回家乡,往往要人挑马驮、结队成行,“镖银的前半部分已经到家了,后半部分仍在渭河岸上”。陕西大荔的富商温家藏银竟高达千万两,堪比大清国户部银库。
与此同时,发家后的秦商往往会不惜巨资修建宅院,关中地区至今仍保存有旬邑唐家大院、大荔朝邑大院、韩城党家大院、长安郭家大院、泾阳县安吴大院、三原县孟店大院等明清私人宅院,由于宣传等方面的原因,它们的知名度还比不上山西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但规模、气势一点儿都不输给后者。
耿直是秦人的脾性,但又容易产生固执的一面,体现在商业经营上就是对传统方式的固守和对新事物反应的不敏感。在近代工业化变革中,许多秦商对机器化大生产持反对态度, 据撰写于民国年间的《泾献文存》记载,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原形人物之一、泾阳商人吴蔚文就曾说过“谨守先业更广大之,然大要仍尊祖规”,他认为“所谓竞争,迸者争以德,不争以力;争以才艺,不争于机械;凡以机械争者,皆足以退化, 而非进化之道”,这些保守思想,无疑在当时的秦商中具有广泛代表性。
秦商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区以及北方部分省市,这一点从对建在各地的“山陕会馆”的统计情况就可以看出。据统计,全国各地“山陕会馆”约292所,除北京、陕西外,四川、甘肃、新疆、河南等都是较多的地区,均有数十所,而广东只有2所, 福建、浙江只有1所,秦商在西部地区共建立会馆120多所,几乎占到该地区会馆总数的一半。西部地区在近代经济一直较为落后,收入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秦商始终只能以中低端生活日用品作为主要经营对象。
近代以来,商业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商业集散中心模式逐渐让位于新兴的工业基地。宁波、广东等地的商人们开始了艰难转型,他们涉足于航运业、机器制造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 从而取得了新的发展,而秦商对此反应相对迟钝,随着洋货的大量涌入,秦商主营商品中除中药材外几乎全部被洋货“攻陷”,秦商的经营活动不断陷入困境。
晚清以后,秦商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往昔的“商帮之首”已辉煌不再。关于其衰落的原因,也有人认为爆发于清朝后期的陕甘回民起义是关键,这场起义遍及西北各省,其中陕西是受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起义前后持续了十多年, 战乱中许多秦商几世积累起的巨大财富毁于一旦,商业发展确实受到了一次重击。
但在近代的中国,战乱何止这一次?列强入侵,坚船利炮频频进逼, 外扰不断、内忧频起,哪里都不是平静的乐土,秦商面临的外部困境是普遍性的。秦商的衰落还应该从内在里找原因,时代巨变之下需要因势转型,秦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自身的局限未能完成这场转型,这才是导致其逐渐衰落的主因。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微信公众号ID:ichinado)2017年 第21期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秦商周莹的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先为心胸格局,后是道术的运用
➤ 红顶商人胡雪岩如何凭借捐款走上首富之路|他的启示及警世名言
➤ 大转型代表人物张謇:一个总能在坏局势里发现变革契机的商人
➤ 艾诚对话冯仑:新徽商的三大不死法则是什么?胡雪岩背后故事
➤ 中国商界九个神秘圈子:影响经济的九条暗线 江南会 泰山会…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前一阵子火了,不仅带火了泾阳的茯茶、陕西的小吃,还带动了泾阳、三原的旅游。周莹的“娘家”三原周家大院,以及泾阳安吴堡忽然变成了热门景点,节假日人流量爆满。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孙俪所饰演的周莹嫁到泾阳吴家,吴家是当时泾阳的大商户,丈夫吴聘早逝后,她支撑起一个家族的生意向前走,历经几起几落、悲欢离合。周莹,这位清末杰出的女性秦商代表,更被现在的人称为“清末女首富”、“清末女马云”。
在这部电视剧的背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拍摄故事?真正的周莹又是一名怎样的女秦商?秦商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大商帮,曾经是什么样的起落?“秦商精神”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凤凰网陕西专程采访到了周莹的后人——吴国华老师。
“秦商精神”内核
创新改革,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吴国华老师接受凤凰网陕西专访
电视剧拍摄背后的故事
为“安吴寡妇”正名 还原一个真实的周莹
凤凰网陕西:现在我们都在强调“秦商精神”,前一阵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非常火。电视剧里的主角周莹,就是清末的秦商代表,也是一名杰出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您以周莹为原型,将家族故事写出来?
吴国华:说来话长,《那年花开月正圆》改编自我的家族故事,周莹是我的太奶奶,吴怀先是我的爷爷。
2007年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内容关于我太奶奶周莹的书,书中有大量对我太奶奶周莹和爷爷吴怀先的诋毁,其侮辱的情节和语言对我们后辈造成很深的伤害,随后我们以“名誉侵权”诉讼法院,经审理我们胜诉。法院判原书作者登报赔情道歉,恢复我们家先辈的名誉,并判该出版社从宣判即日不得出版再版发售,书店在售书立即下架不得销售。
为此我们的律师建议由我来写一本吴家真实的故事,借此机会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周莹和她的儿子吴怀先。
娓娓道来的家族故事 “那年花开”一波三折
凤凰网陕西:正因为外界对真正的周莹本身以及吴家家族故事的不了解,进行了相当程度上的杜撰和捏造,所以您一定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周莹,通过这个契机,您开始走向自己的创作之路?
吴国华:对,在打官司的这两年中,我收集了大量的家族资料,一是我需要对我的家族脉络和故事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二是我在打官司中,需要拿出真实资料“用事实说话”。
我从2009年年底,就产生了写这部剧的想法,开始创作时,我将它定名为《大义秦商》,后来我的一个朋友叫李源,是陕西挺有名的导演,他对我的想法很支持,并告诉我:“您来写,我来拍!”
于是我先写了一万多字的故事大纲,朋友们看到之后都很激动,并继续鼓励我写作,我又在原有的一万多字的大纲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到三万多字。
很可惜,后来我的这位导演朋友因病修养导致拍摄计划无法实施,这时西安电广传媒得知这个事情后,想要与我进行合作,他们要求我在2011年6月30日完成40万字的大纲,后因种种原因没有继续。
2011年年底,北京华视娛乐投资公司决定投资《大义秦商》(后改名《那年花开月正圆》), 制片方先后请陕西西影原厂长延艺云为此片的艺术总监、丁黑为此剧的导演。
因这部剧先后几任编剧改编都没有达到导演的要求,直到现任编剧苏晓苑接手后,才打破原来的格局,重新进行编写。历时约三年的时光,终于写成了现版的剧本《大义秦商》,后又被改名《那年花开月正圆》。
拍摄历时252天:选角好似“天注定” 院落搭景“最走心”
凤凰网陕西:您当初在选角方面有哪些参与呢?你认为剧中的人物与原型有哪些相似之处?
吴国华:说来也巧,最早我在写故事、做策划案的时候,当时需要拟选导演和演员,那时候我写下来的导演就是丁黑!写下来的女主角就是孙俪!
因为写完这个故事,我脑海中浮现出来周莹的轮廓,就是孙俪那样小巧的、聪慧的、同时也是精明的、具有大智慧的——她们真的挺像呀!
后来,孙俪看到剧本之后很感动,决定接这部戏。从这时候起,我们就进入到了正规的筹备阶段,于2016年的10月8日在山西太谷开机,到2017年的10月8日电视剧播完,从开机到播完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凤凰网陕西:这部剧都在哪些地方有布景?
吴国华:我们在山西太谷搭景,拍摄只用了40来天。转场横店拍摄了10多天,12月再转到无锡,此间我们还在上海、湖州等地拍摄,同时在陕西也取了一些空镜头,主要是一些陕西的风光和自然环境的大景,一共拍了252天。
凤凰网陕西: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电视剧拍摄搭景的一些过程?
吴国华:我相信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吴家、沈家、胡家、杜明礼家的景都非常美,这次剧组的搭景的时候参考了大量的陕西官宅元素资料,把这几家“大院儿”都做的美轮美奂,真的特别到位!
有一集拍的特别唯美,那一集里周莹喝醉了独自一人打着灯笼踉跄地沿吴家大院走,她在醉眼朦胧中,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一些场景,甚至见到了在院落里赏月亮的吴聘。那一段是一个长镜头直通到底,真的太美了!其中,院落里的道具,就是当年吴家的。
咱们就拿片子里的“吴家大院”来说,“吴家大院”里那些种着花草的石盆,还有石桌等道具,实际上都是我们吴家东院真正在用的那些东西。现在还在那儿摆着呢!
戳视频,看“一个长镜头通到底”之美
这四个院落可都不是“同景”,是剧组真的用心搭了四个院儿!这次搭景儿,光室内的景就占5万多平方米,加上室外的景,大概共10万平方米。
而且咱们的美术总监是叶锦添老师,经叶锦添老师之手的服装道具简直美到让人惊叹!每套衣服的色彩和花纹图案都和剧中人物的性格相对应,男角的衣服也做的相当精美。在整个剧中,每件服饰、每帧画面都特别精益求精!
剧组搭建泾阳一条街 请陕西大厨街头搞美食
孙俪的微博
孙俪的微博
凤凰网陕西:这部电视剧带火了泾阳的旅游,今年十一,茯茶小镇、郑国渠、吴家大院,甚至连三原的周家大院都异常火爆,人非常多。这部剧不仅带动了旅游,还将陕西小吃又推向了一个新热潮。
吴国华:对,为了让电视剧看起来更有“陕西味道”,我们还特地搭了“泾阳一条街”!又请了厨师来做陕西美食。
电视剧里,“泾阳街头”熙熙攘攘,街上卖的有各种各样的陕西小吃特别诱人,比如剧里面周莹最爱吃的甑糕,还有咱陕西的凉皮、羊肉泡馍、水盆羊肉、肉夹馍、胡辣汤……这些都是我们从西安专门请的大厨师在剧组搭建的“泾阳一条街”上做的!
从还原周莹 到解读“吴家家训”
剧中塑造的“卖艺女” 到底是怎样的“女秦商”?
凤凰网陕西:据我所知,周莹本身是三原周家大院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而电视剧将周莹直接改写成了一个走江湖的卖艺少女,剧里面她有很多过去“关中女子”的豪放动作——比如“陕西蹲”,俗称“圪蹴”、还有她擤完鼻涕就往鞋底儿抹、喝茶时直接拿起茶壶就对嘴喝……为什么要电视剧里要改编她的出身,并且给她加一系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动作,对她重新进行艺术加工呢?
吴国华: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角色对她的要求。比如周莹有凳子不坐,非要“圪蹴”起来。编剧团队将她写成一个不拘小节走江湖的卖艺女,她先被养父卖到沈家再辗转逃到吴家,最后因为“冲喜”嫁给昏迷中的吴聘少爷。这是影视团队想从艺术体现手法上,来突出周莹开始的身世与后来身份转换的强烈对比。
从周莹开始的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个性开始,她在一个非常偶然的契机下忽然成为吴家少奶奶,她的婆婆开始非常苦恼,还要找人给她换上少奶奶的衣裳、教她怎么走路、怎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再到她后期的蜕变,开始统领一个家族、振兴一片产业、解决千万人的生计,成长为一个有使命感、有格局的秦商,发扬秦商精神的故事。
从作品的角度来说,这里是需要很多元素放在角色身上,进行人物反差对比的。这些元素将周莹的成长、成功,以及一个女人的心路历程都结合起来,促使她不断地完善自己,磨砺自己。她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也一直被“吴家家训”潜移默化,继承了吴家的“秦商精神”,与她的命运进行了融合。
当然,这是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艺术加工——你想想啊,如果这个人物的出场就是个三原周家大院的千金大小姐,一切都四平八稳、知书达理的,整天陶醉在诗词歌赋中,就没有舞台反差了!这些表现手法都是角色的需要。
反正我给编剧团队讲过我的底线:周莹这个角色,你们可以塑造的前后反差大一些,夸张一些,这都没有问题。但周莹这个人物本身,绝对不能被“泼脏水”。
周莹的原型人物肯定不会说蹲就蹲、说擤鼻涕,就敢把鼻涕抹鞋底儿的人。因为她是大家闺秀!那个年代,男孩子和女孩子是不能同学堂读书的,周莹是大户人家小姐,家境优渥,周家都是请先生上门来教她读书学习的。
周莹自小就有过目不忘,记忆力超强的本事,据说连她的教书先生都赞她:“小小年纪天赋过人,长大绝后对了不得!”
我太奶奶周莹除了天资聪慧、经商天赋过人外,也与她后天的学习、开创精神、包容精神、与时俱进的“拿来主义”精神息息相关。
360°解读“吴家家训” 秦商精神的一面镜子
凤凰网陕西:您刚才讲到,周莹受到了“吴家家训”的熏陶。电视剧里多次提到吴家家训是“诚、信”二字,吴聘的爸爸还被人称为“三硬商人”:人硬、货硬、脾气硬……这些都是当年吴家传下来的家训吗?
吴国华:我们家的家训其实远远比电视剧讲的更细,电视剧里讲的还是很简单的。
说实话,我今天还专门拿了我自己的讲解词来,不是旅游景点人云亦云的导游词,现在电视剧已经出来了,更多人知道了吴家大院,所以我更要认真地查询家族资料来解读家族历史。
我们吴家家训主要是:乐善好施、济国难、备城防、赈荒年、修书院、置会馆。
我太奶奶周莹、我爷爷吴怀先,甚至我们整个吴家上下,也是严格按照这些家训做的。
“诚”,指有诚心、诚实、诚恳。你有诚意,才能做好生意;“信”包含着:信心、信仰、信念、信任。这些品质的要求,也是对“秦商精神”的注解。
吴家提倡的“乐善好施”,这个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很好理解,除了接济有困难的人以外,接下来,家训中的每一条,都反映着乐善好施。
“济国难”这是从我们吴家第九代起,就是现在所留下来的祖先的墓碑上都有记载。
1840年甲午海战,我们吴家捐银10万两、黄河发水灾、还有一些战事,一直到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等,当年国难当前,我们吴家都有捐银。
当年吴家为朝廷捐银10万两,光绪皇帝代表朝廷给周莹诰命“一品夫人”。慈禧太后代表自己,认周莹当干女儿,给她书写的“护国夫人”。因为朝廷及慈禧本人都认为周莹当年为国家做出了的贡献;当年辛丑条约要赔款,吴家捐银70万两……这些都是在当年的“济国难”。
安吴堡”青训班”
直到我爷爷吴怀先秉承了这样的家训思想,到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家除了捐助大量的财务以外,还把自己家的庄园提供给共产党,办“青训班”。在青训班开设的三年里,先后培养了一万多名优秀抗日干部。
“备城防”,我们家的安吴堡从未被战乱或土匪破过堡。城防的修缮是最重要的,城墙高9米,上面宽度为3至4米的四个角楼、有东西城门、有吊桥、有城河。防卫措施非常安全,备城房也是安抚自己的一方水土安全。在当年战乱时代、或者有土匪袭击的时候,城防就能够捍卫自己的家园。
“赈荒年”,当年因为大饥荒,河南、山东等过来逃荒的人特别多。当年咱们陕西也有荒年,吴家建粮仓以备荒年。那时候,我们吴家的土地给佃户种是不收租子的。但备荒粮时,各家佃户自己若愿意交,一斗也罢、一石也罢、一升也罢、都放进备荒粮倉以济灾荒难民。
从弘道学堂到青训班 培养人才成千上万
凤凰网陕西:从吴家家训中有“修书院”这一项,当年吴家作为秦商之首,非常注重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吧?
吴国华:修书院,对!像当年的三原宏道学堂、泾阳味经书院、女子学堂……这些学堂,我们家都有捐资。
在我们安吴堡一进大村,西边那一大片就是“学馆”。当初的“学馆”是干什么用的?就是让村子里和住在附近的孩子们来读书、学知识的!
过去的孩子进学馆,不仅不收学费,我们还给补贴银两,从小就培养孩子知书达理教化民众,这成为了当年泾三原的风尚。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周莹办了女子学堂后,为了招生,还专程跑到人家泾阳织布局里的职工家里,说服他们家人让女娃来学堂读书,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并不能理解,女子为何要识字读书的。周莹给人家承诺:“只要你孩子来女子学堂读书,每个月我补贴你2两银子,2两银子不够的话,我补贴3两!”这些都是我曾经在书上进行记录的。
那时候吴家不仅支持周围的娃们家来读书,我们还给娃们家管饭,鼓励大家学知识。所以,那时候我们泾三原那片的学习氛围特别浓!泾三原在清未民初一直是陕西的文化中心。
吴宓(1894-1978) 陕西省泾阳县人
文学评论家、国学大师、诗人
因为修书院的缘故,培养了那个时代很多优秀的人才,像我的四爷爷吴宓、于右任老先生、茹欲立等人他们都是宏道学堂的,他们都接受过当年关中大儒刘古愚的教育,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
与此同时,我们家还参与了当地的修文庙、修城隍庙、修桥补路、修水利等事宜。
关于秦商大格局
建立“陕西会馆” 让乡党们在外做生意有归属感
凤凰网陕西:现在的很多地方都会成立商会,大家成立出一个商会组织。刚才您说到,吴家的家训还有“建会馆”。那个时候咱们的秦商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商会组织或者会馆?会馆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吴国华:建会馆,当年在各地都建陕西会馆。会馆是干啥的?当年做生意的人,走南闯北。有钱人都会住在各地自家的“商号”里,就像我们吴家非常富有,所谓“马跑千里,不吃别家之草;走州串县,不吃人家的饭,不住人家的店”——这是因为当时咱自己家有钱,自己的商号遍地开花。
对于当年那些没什么钱的、做小本儿买卖的生意人可怎么办?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需要养家糊口。一路上就贩了那几匹布、卖了那么几包茶叶,就挣了那么几两银子……如果加上他们在外住店、吃饭的钱,对他们来说这成本真心有点儿大。
尤其是咱“陕西乡党”,在外奔波都不容易。他们就可以住在咱的“陕西会馆”里!所谓“吃在会馆、住在会馆,咱陕西会馆对乡党们分文不取!”——这就是秦商精神!身为秦人,有钱的大家都出钱、有力大家出力。都在外打拼做生意,咱相互提携帮忙嘛!咱都是乡党,你缺银子,有人资助你银子;你落难了,也有人帮助你。这至少让在外做生意的陕西乡党们有一种归属感,有一个家的味道。
那时候,只要你是在外做生意的陕西人,遇见困难,就找陕西会馆!陕西会馆会出面帮忙解决问题。这是多大的好事儿!这都是那时候咱们的秦商的一片善心所自发的,团结互助,真的是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
秦商担当大格局 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凤凰网陕西:周莹作为当年的秦商代表,是很有创新精神的人。比如在那个年代,她会给自己的员工实施“银股制”(股份制),让大家多劳者多得;在企业提拔人才,她大肆选贤任能;关于棉花生意,她也能想出“以丰补歉”的方法 。最早还开设刊印局、买土地、开盐票,并给自己的员工们进“阳俸”(员工在世时可领到的退休金)和“阴俸”(员工去世后其家人每月领的补助金),这多少都有点现代企业员工退休后的福利保障意味……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看,周莹不仅陕西制定“KPI考核”第一人,她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意识与改革意识的秦商。针对秦商所要面临的“改革与创新”,您怎么看?它们的存在,是否能够使我们了解秦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点题“秦商精神”?现在我们有“秦商博物馆”、“金融博物馆”,甚至建立金融小镇,未来还有网上金融博物馆,这些都是创新。
吴国华:秦商博物馆是让大家了解秦商的诞生、事迹、发展的。金融博物馆,我认为他们是从金融货币的发展史、陕西金融文化来入手的。这些都是好事,秦商与陕西金融的发展兴旺相辅相成。
我觉得秦商博物馆只是客观陈述了一下咱们秦商的发展历,什么做生意讲究“诚”、“信”二字、货真价实;“三硬商人”:人硬、货硬、脾气硬……
这些描述还是没有站在大格局上看秦商。描述的只是关于秦商精神的一部分内容,没有点题到我们秦商最根本的东西。
秦商精神到底是什么?到底要做什么?像我刚才所说的济国难、乐善好施、赈灾荒、备城防、修书院……
这些举措是每个从商的“秦人”的担当!作为秦商,你除了要担当你的家庭、你还要担当这个社会、担当你的国家、担当你的民族。
所以,作为秦商,本来它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大商帮。只是后来因为没有人宣传,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
我们有责任把秦商精神进行宣传发掦广大,拍这部电视剧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秦商的代表人物吴氏周莹。她的坚韧、大义、进取、创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吴氏周莹实现吴家复兴的梦想的吴家精神,是吴家的“精、气、神”,也是秦商的。
秦商精神究竟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周莹的梦 ——“夜深沉,梦更深”
凤凰网陕西:吴老师,您刚才说自己在继承和发扬“秦商精神”方面具有使命感,《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电视剧已经播完了,您接下来再发扬秦商精神的工作中,将会做些什么呢?
吴国华:我的《大义秦商》(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小说正在整理,还准备拍《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第二部,既然有“花开”,就一定要有“结果”。第二部主要是以我的爷爷——吴怀先为故事主线,讲述他是如何继承吴家家训,并发扬“秦商精神”的故事。
凤凰网陕西:我们非常期待您的小说出版,还有《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第二部!
吴国华:我可以给你们“剧透”小说的其中一个章节,就是周莹“哭棺”的那场戏,这一个章节叫做《夜深沉,梦更深》。你来读读我的文字,感受一下……
凤凰网陕西:头上裹着孝布的周莹,忽然挣脱左右架着她的丫头的胳膊,扑向棺木,哭着大喊一声:“吴聘——!!!”口吐一口鲜血,昏死过去。周莹就这样昏睡了三天三夜,房间里静的连根针的声音都能听见。
昏昏迷迷,周莹看见吴聘穿着那天认门子时穿的衣服,秋香色立团花吴掖肩袖,腰中系着长命一起鸾络绦穗,微笑着向她走来,拉着她来到了他俩相识时,感恩寺的大殿前。门柱的楹联是吴聘起的上联……周莹嘴角微笑对下联……
吴聘对她说:“嵯峨是咱泾阳的山,龙泉是咱泾阳的水,青柏是在安吴,丹桂在孟店。无论如何,你要撑住!不要看咱吴家诸事不顺,你要能成事时,不忘咱们的山、咱们的水啊!”
吴聘又搂着她左转右拐,来到了比现在吴家更大的房子,两边是抄手游廊,正面五间大房,上有一匾,烫金的三个大字‘式易堂’,满院子没有一个人。
吴聘给她说:“这‘式易堂’以后就交给你啦!”……吴聘缠绕着她的青丝,一圈一圈,一遍一遍……怀先骑着的那匹小红马扬蹄向她跑来,怀先从马背上跳了下来……”(朗读)
吴国华:读完了,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凤凰网陕西:文字的意境很美,非常期待吴老师的小说出版!
吴国华:当初我写到这里,感动到泪流满面。这部作品,包括我的下一步作品,还是要把秦商的精神提到一个高度。而我恰恰是就有这样使命感的人,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为秦商精神的发扬做出贡献。
来源/凤凰网陕西 作者/王茜 责编/王茜 师梦莹 审核/李宇航
近期,《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各大媒体热播,由孙俪饰演的女主角周莹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近安吴古堡,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吴氏庄园(清代)
吴氏庄园(清代)位于泾阳县安吴镇安吴堡村,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1980年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战期间,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和广大青年抗日救国要求,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领导、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主办,在此主持培训了大量青年干部,因而吴氏庄园又称安吴青训班旧址。从1937年10月创办至1940年4月撤回延安,历时两年半,共举办了十四期,组编了一百二十七个连队,培训了一万二千余名学员。
吴氏庄园由安吴堡村的吴尉文在清末创建,他曾先后捐得湖北候补道台、山西宁武知府等职,并凭借办理淮盐盐务之便,在扬州设立总号“裕隆全”,成为知名盐商。其子吴聘娶妻泾阳县鲁桥镇孟店村周氏(公元1868-1910年),婚后不久得病去世,因无男丁承嗣,吴周氏成为吴家惟一继承人,吴家的生意也在她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仓皇逃窜至西安避难,吴周氏趁机以“助纾国难”为名,贡银十万两。慈禧嘉许其举,特诰封为二品夫人,赐御笔亲书“护国夫人”金字牌匾。吴周氏日常亦曾为赈济灾民、修建文庙等公益事业捐助大笔银两,守寡二十余年间,不断施财博名,使吴家成为关中著名的大家望族。
吴氏庄园座北面南,南北总长68.3米,东西宽26.7米,建筑面积1012平方米,现存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门厅、过厅、正厅、后厅。其中门厅为东、西两座倒座拼成,总面阔八间、进深三架椽(前长后短);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架椽(前短后长);正厅五间六架椽;后厅五间四架椽(3-1分椽,前长后短)。大量使用长短坡屋顶做法,正是山陕民居的惯用手段,以此在经济合理的使用面积内,尽 可能多地获取充分的光照,令得室内通畅,整个院落的檐口也错落有致。此外,前后院内各设东西厢房三间,门窗雕饰甚为考究,后院侧墙上的砖雕尤为精美,堪称关中民居砖雕中的佳品。
迎祥宫戏台(清代)
迎祥宫是一座道教宫观,在吴氏庄园东侧,现存清代戏台一座,其外为砖雕山门,两者以勾连搭连成整体。山门面阔三间,明间开门,楣间嵌匾石,阴刻楷书“迎祥宫”三字,两侧留有耳房各一间,并开翼门;耳房两侧连有偏房各两间。戏台与山门前后相连,同样面阔三间,进深四椽,高两层,底层开门通行,二层为舞台,向内院一侧开敞,另三侧施彩绘屏风遮挡后台,顶吊八角藻井一座。槅扇上匾额阴刻草书“清歌妙舞”四字。山门、戏台的柱头科、角科、平身科均用五踩重昂枓栱,戏台各间用平身科一朵,枓栱疏朗有致,颇有宋元古风,当心间一朵平身科用三栌斗骈列,尤其别致。枋板普遍绘以苏式彩画,色泽明丽。山门的山墙向斜前方向八字伸出,砖仿木椽出檐,上施布纹板、筒瓦及沟头滴水。耍头内侧砖雕万字连珠纹样。
戏台前现存有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立《剏建大道迎祥宫》碑一通,据当时住宫法师樊德元称,宫系泾阳县桥底镇底曲头道录张德琳法师创建,取“迎福纳祥”之意,其内修有云楼,供演俗乐。又据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进士吕应详所撰《泾阳县志·卷二(祠庙)》记载,宫始建于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清光绪末年,慈禧避难西安时,安吴富商吴周氏曾捐银十万两,修复、扩建该宫,增设山门、乐楼、大殿、钟鼓楼等,以备巡幸。
安吴青训班驻在期间,将迎祥宫用作集会场地,供青年干部排演节目和举办晚会。1938年8月,青训班名誉班主任朱德总司令亲临视察,并向全体学员作了“抗战形势”的报告,激励了青年干部的抗战决心,提升了抗日群众的士气。迎祥宫戏台富于生活趣味的构件细节彰示着清末关中地区砖木雕刻技艺的高峰,是当时工匠装饰技法的一次集中呈现。
望月楼(民国)
在吴氏庄园后花园内,坐落着一座青砖砌筑的二层楼房,名为“望月楼”,系吴周氏养子吴怀先先生于民国初年所建,为吴氏花园中赏月纳凉所用,以故得名。青训班驻在安吴期间,冯文彬与胡乔木等班部领导即在望月楼休息,并在此研究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
楼高两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底层南部前开敞廊,总深一米,墙面上开砖券门,门楣砖雕“芭蕉夜雨”等横额,门侧用圆砖拼出倚柱, 门廊柱下用柱础,上支牛腿斜撑,颇有陕南、巴蜀地区民居的韵味。底层半落于地下,可通地气,冬暖夏凉。一层北侧回廊内留有外楼梯一座,可直通二楼。二层采用彻上露明的七架抬梁式屋架,四坡屋顶,施布纹板、筒瓦,并有简单脊饰。在二层四周回廊设有木栏杆,凭栏远眺,嵯峨空濛、古堡沧桑可尽收眼底。
望月楼的立面大量采用券窗、弧形挂落、宝瓶栏杆等西式要素,使整个建筑体现出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反映了关中地区在接纳西方建筑思潮的初期采用的折中主义手法。
吴氏陵园(清代)
陵园位于安吴堡村东北角,占地面积25亩,四周有围墙环绕。园内古柏参天,浓荫蔽日,葬有吴家四代主人,分别是安吴寡妇吴周氏的丈夫吴聘、其父吴尉文及祖父吴萼轩、曾祖父吴恒德。此外,我国比较文学奠基人、红学大师吴宓及其胞弟剑桥大学伍福森学院终身院士吴协曼先生,在结束一生漂泊之后,均于20世纪八十年代落叶归根,归葬于吴氏陵园东北一隅。
陵园内,四座主坟前各立有一座三间四柱五楼式重檐石牌坊,呈东西向并列排布。牌坊每层设有石质飞檐,仿木枓栱、飞椽及瓦当一应俱全。柱夹杆上圆雕瀑布云浪,上立罗汉像;牌匾四周及梁枋正中部位均有浮雕或圆雕图样,多为戏文故事,其中的亭台楼阁、动物花卉、日用摆件等,类型丰富,极尽工致,细腻传神。牌坊顶层正中有二层明楼,刻有“圣旨”字样,枋子上分别阴刻逝者官职,立柱上则刻有楹联。牌坊前依序摆放着石人、石马、石狮子、幡竿石等。石象肃穆,掩映于苍松翠柏间,尤显静谧深沉。这组石雕与牌坊建筑群保存较为完好,对于研究清代陵园牌楼艺术风格,以及吴氏家族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介绍了这么多,想必大家都一定都想来我们泾阳,亲眼目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吧。不要着急,贴心的小编还为大家准备了精心绘制的旅游线路图。那么,快带着你的亲朋好友,来泾阳旅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