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舆论场上频现各种新闻反转,已成为一类重要现象。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相当一部分反转新闻涉及较为专业的领域。因参与舆论生产的各方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导致对问题的认知判断出现偏差,而基于偏差认知延展的讨论,最终也谬以千里。
典型的如医学健康领域,近年来出现的反转案例包括:
八毛门:出生6天的婴儿因无法正常排便入院就医,医生要求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婴儿父亲转到另一所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就“治愈”。后证实儿童的确患巨结肠症,需接受手术治疗。家长向医院致歉。
丢肾门:一家媒体以《我的右肾去哪了》为题,报道安徽宿州一男子在医院做完胸腔手术,右肾离奇失踪。后证实,该男子右肾存在,肾“失踪”事实上是病人肾脏移位、变形、萎缩,“偷肾”一说子虚乌有。
纱布门:媒体报道山东潍坊一女子通过剖腹产生下二胎后,肚子一直疼了两个月,后发现疼痛的根源是医生在她生孩子时“忘”在她肚子里的纱布。涉事医院和医生一时受到强烈批评。后证实,这不是什么“医疗事故”。纱布残留是抢救时的措施,并非疏忽遗忘,家属对纱布遗留是知情的,在节目上只是假装不知道。
此外还有湖南湘潭产妇死亡等事件。专业领域新闻事件为何容易出现反转?究其原因,对这类事件的准确判断需要充分的信息量和一定的专业背景,大家习惯的以生活常识、经验推断的方式有时是失效的。当事人、媒体人、普通民众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实,却可能忽略了隐藏其中的科学逻辑。舆论场上还有不少关注度不高的“专业”信息流传,因关注度有限,无人一一细问究竟。如微信朋友圈中大量健康养生传言泛滥,其中不少都是流量营销动机之下耸人听闻的拼凑之作,经不起推敲,却可能对某些百姓的生活产生真实的影响。
医学、环保等原本传播、解读门槛较高的各类专业属性较强的信息,在今天的传播格局下受到巨大冲击,由此导致不少问题。这个过程中,最应该贡献理性的专业发言,常常处于劣势。许多专业人员在今天面临的现状是民众对专业群体缺少基本信任、对专业领域缺少基本敬畏,于是沉默成为压力下的自然选择。而即便发声,也会面临声量不足、影响不够,或仅在小团体内循环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专业信息供给能力,增加专业信源发声影响力,是今天建设舆论场理性、澄清谬误、明辨真相的一项重要工作。更多舆论干货:www.yangfenzi.com/tag/yulun
职业共同体的舆论场存在感
如何提高舆论场上的专业信息供给水平?直观的解决方案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对专业信息的供给、传播、讨论建立基本规范,另一方面请更多专业人士贡献更有影响力的专业信息,提升由权威信源提供的专业信息的权重。这涉及到信息传播链条中多元角色的参与与协作。包括管理机构的积极推动与顶层设计,新闻传播者的专业素养与把关意识,相关职业群体的主动参与和勇于担当,讨论参与者的媒介素养与对话伦理。
前不久,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健康教育信息服务管理的通知》。通知提出,医疗卫生机构要主动提供健康教育信息服务,针对公众关注或急需解决的热点、重点问题要及时进行解读或回应。规范健康教育信息服务各个环节,在健康信息传播过程中,要注明信息来源、出处,注明作者或审核者的身份,注明信息发布、修订的日期以及科学依据等。这些细化要求和规范,正是政府管理机构所做出的积极努力。
媒体在整个传播链条中的角色值得反思。涉及专业属性信息的新闻事件报道本就是难点,对记者的知识背景和行业积累要求非常高。今年8月,澎湃新闻发布《对不起,我们打脸了!关于艾滋病疫苗的误读,今天必须说清!》一文,向读者公开致歉。其所推送的一篇媒体稿件《强生宣布HIV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志愿者100%产生抗体》,在读者中引发强烈关注,被解读为“艾滋病疫苗真的要来了”。经业内专家条分缕析后才发现存在诸多理解偏差,这是一次“媒体的误导和公众的误读”。
如前文所述的八毛门、丢肾门等一些事件中,一部分报道记者专业素养缺失,仅凭一面之词组织报道、呈现信息,扮演了误导舆论、放大偏见的角色。其中某些媒体在事实澄清后受到处理。而对于更广泛的自媒体传播者来说,如何使其在专业信息的传播中保持基本的敬畏和审慎,仍然任重道远。
在专业性非常强、公众判断困难的重要议题上,专业共同体的存在感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专业共同体一般指具有共同专业信仰、共同专业思维以及共同职业伦理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对引领舆论理性的价值不言而喻,在重大事件讨论中不应失语。专业共同体在引发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上所达成的意见、观点最大公约数,可通过相应的组织第一时间传递给公众。更多舆情干货:www.yangfenzi.com/tag/yuqinga
2017年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中科院微生物所前所长黄力提出,科学共同体应在敏感话题及科技界重大问题上及时发声,引导公众科学理性讨论。“针对具有时效性的重大科技事件如引力波的发现、韩春雨事件等,科学共同体有责任及时启动专题分析,形成观点立场,发布权威见解。同时,针对政府、社会关注的重大科技发展及科技伦理问题如干细胞研究、PX项目建设等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研讨,形成调查报告,作为政策建议提供政府相关部门,并向社会权威发布。”
“说得清”需要跨界能力
在今年召开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领导小组攻关项目启动大会上,环保部部长李干杰专门指出,开展大气污染攻关工作首先要做到“说得清”和“让老百姓心里清楚”,及时全过程通报攻关项目进展,加强科学家、政府、媒体与公众的对话交流,针对热点问题及时做出科学权威解读。
这个要求中,除了对专业议题的主动传播意识,“说得清”三个字还提出了专业信息的传播效率问题。专业信息的解码有一定难度,虽然说了但不能“说得清”,或不能被高效传播,就无法达成“让老百姓心里清楚”的预期效果。今天舆论场上一类常见的问题是,因专业信息传播不当,例如因专业术语的使用情境不恰当,人为制造了与公众之间的高墙,致使彼此无法理解直至出现沟通冲突。在如何“说得清”的问题上,需要一定的跨界能力,包括对传播技巧、网民心理、新媒体特征的把握。同时,通过对各类传播渠道资源的建设和整合,解决“声量”问题。
从传播渠道方面来看,目前较为流行的自媒体联盟是一种有效尝试。今年7月,“全国环保新媒体联盟”成立,联盟首批成员包括中央及地方新闻媒体新媒体平台、环保系统新媒体平台、网络自媒体大V、主要新闻资讯平台,专家委员会由环境专家、政策研究专家、新闻传播学者、NGO组织负责人及行业意见领袖。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则成立于2016年,联盟顾问团专家由传播学者、法律专家、人文学者、伦理学者、医改政策专家、医院管理专家、行业意见领袖等组成,首批成员汇聚了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医疗自媒体。据报道,该联盟成立一周之后就赶上了前文所述的纱布门事件,最终在几位大咖的配合下,实现了舆情的反转。
(作者|刘志华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微信公号)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清博研究院:网络舆论中网民最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类型及发展趋势
➤ 清博研究院:从舆情爆发到应对,影响网络舆论烈度的十大因子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随着手机互联网普遍使用,网络媒体影响力被大幅放大,由政府、网络媒体和公众三方建构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存在着结构性问题,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近日,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就江苏省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问题展开讨论。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柔与刚
网络舆论是人们获得发声的话语场,将线下社会被压抑的诉求转向网络空间寻找替代性补偿的结果。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腐败、公平正义等问题的交织,让越来越多的群体心理不平衡感上升,获得感降低。越来越多的网络热点事件将地方政府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使其成为人们利用互联网抗争的对象。如何加强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成为当下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课题。
近期,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王成军主持了这次话题的在线研讨,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宋亚辉、颜嘉麒、康乐乐、燕志华、王宁和施爱春等参与本次研讨。
undefined
网络舆论治理的困境,是挑战,更是机遇
王成军: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研究在中国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题目,能够给的一些政策和建议基本是可以预见的,也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目前在由官方、媒体和公众三方舆论场建构的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政府视公众为客体,在舆论引导中遭到总体性困境;媒体的舆论受到过度的政治经济干预,公信力递减甚至缺失;公众生产的网络谣言满天飞,冲击社会正常秩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公布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提出,网站要建立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新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网站后台的实名制。
燕志华:作为曾经的网站和新媒体工作者,感觉工作人员工作压力骤然加大。
王成军:当然也不完全是坏处,这个规定的支持者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实名制发帖对于打击网络水军、网络谣言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符合2016年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精神。网络讨论因为网络极化、回音室效应能原因,本来就具有偏向性,但商业推动下的网络水军、利益驱动的谣言、道德驱动的人肉搜索都是的原本复杂的网络舆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康乐乐:这很正常。水军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不是就我国有。危害有多大,未必见的。亚马逊虚假评论也很多。
颜嘉麒:前台自愿,后台实名。我的看法是觉得很积极的措施。我觉得自我审查发言很好,乱说话不管在线上线下都不合适的。现在的网络也不应该再作为减压阀。
王宁:互联网实名认证非常必要。网民中大有心理暗黑之徒。在北京公安机关的协助下,中国最大的婚恋中介百合网是国内最早采用实名注册的,对保护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燕志华:据说在网络管理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或成最大赢家。我觉网络作为社会新空间,无政府主义流行,对中国是个祸患,确实离不开政府。网络发展,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公共空间和私人隐私的界限。
王成军:《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根据跟帖检查的要求: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第二,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第三,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颜嘉麒:其实我关注的各种论坛一般都会是实名认证的。特别是各种财经论坛,我觉得没有实名认证的人讲的话,基本都是水军,没有营养,特别想要一种过滤功能,把非实名的发言过滤掉。任志强微博上不当发言时,记得微博刚刚封了很多大v号,我当时的看法觉得这是微博的一个重大损失,于是把我微博的股票全卖了,后来证明我完全错了。微博在这之后发展非常的好,股价也涨了近十倍。所以我觉得对商家来说,压力并不真的是变大,反而可能是机会。如何顺应这个政策,是各种舆论平台应该思考的。
王成军: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腐败、公平正义等问题的交织,让越来越多的群体心理不平衡感上升,获得感降低。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和晴雨表,网络舆论则是人们获得发声的话语场,将线下社会被压抑的诉求转向网络空间寻找替代性补偿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网络热点事件将地方政府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使其成为人们利用互联网抗争的对象。如何实现这种线上线下的双重舆论治理,不断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商业的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号码成为了识别公民身份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移动端的发展,各大网站积极推进绑定手机号码的规定,例如2017年知乎网回帖要求必须绑定手机号码。其实,在此之前,公民网络身份的管理已经越来越严格。比如,针对微信舆情治理的“微信十条”的发布。2014年8月7日,网信办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就做出了六条原则。第一,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需取得资质;第二,强调保护隐私;第三,实名注册,遵守“七条底线”;第四,公众号需审核备案;第五,时政新闻发布设限;第六,明确违规如何处罚。“微信十条”发布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入立“法”密集期,《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账号十条”)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约谈十条”)也先后出台。这些正是过去三年里发生的舆论治理领域的重要节点。
undefined
网络舆论治理的策略,要机制,更要协商
王成军:在社会治理的框架下,在过去几年里,也使用了很多策略性的举动,比如:完善网络舆论管理的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增强网络舆论场的话语主导机制。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和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涉宁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机制。整合应对在线串联和线下集会的协同处置机制。加强维持网络舆论生态平衡的技术保障。但基本是各个地方政府自己在搞,所以参差不齐。有些问题多发的城市高度重视,很多中小城市还完全没进入角色。地方政府往往不认真做的是这件事情。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从单一依靠强制力和运动式治理理念转向对话沟通。另一方面需要拓宽沟通渠道,借助新媒体重塑官方话语体系,深刻把握网络舆论背后的社会心态,通过平等、尊重、对话等进行调适舒缓,进而推进地方网络舆论生态的健康发展。把舆情当民情,而非敌情或社会噪音。深入网络,了解问题,体察民意。过去几年,做到的是:一、要及时发布信息,改变“封、捂、堵、压、瞒”的治理思维;二、要深入网络舆论场,通过“在场”来了解民意 诉求与舆论的焦点;三、要从运用新技术实现传统媒体、网站“两微一端”等媒介信息发布的协同,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死角;四、要理解网民话语表达方式,重拾生动表达传统,创新表达体系。但对于舆情背后系统性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其实还没有触及。因而,需要进一步建设网络协商机制网络舆论是社会的皮肤和晴雨表,治理者需要从各种网络舆论中发现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不能拘泥于舆论表层的治理。从地方政府网络安全的角度来看,运动式的舆论治理虽然可以减少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等有害信息,但是也会因为缺乏宽容致使社会积怨难以正常释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对待网民舆论需要摆脱敌对思维,通过尊重、对话、信任以及符合网民需要的话语表达,来扩大公众同意凝聚力。
燕志华:网上了解网民,网下改善工作。
王成军:对于网络舆论治理实践,舆论大数据蕴含了与传播内容、传播心理、传播行为、传播关系等相关的多维度信息,为我们更大范围、更加全面地洞察“舆论景观”提供了新的机会。通过机器学习、语义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手段,描述网络舆论场中的议题分布与意见分布,以及从历史角度追溯其议题与意见分布的变化,进而提升预警能力。舆论的演化也有规律。多数舆情都是短命的,99%的信息传不过100个人。舆论的演化曲线本身就包含了很多信息。有效推进数据开放,建立统一的开放数据门户,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政府数据获取及相关服务。明确数据的开放范围与保密范围,加快制定数据安全、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为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建议建立有效的公众反馈机制和健全的问责制度,对各部门的执行 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对现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构建一个跨系统、跨部门的统一开放数据平台,为公众提供开放的数据服务。
燕志华:可能在网络大数据之外,线下的群众路线传统调查也是需要的,更完善。
王成军:不错,需要了解结构性的问题。整体而言,中国的舆论和治理捆绑在一起,走过了很多年,或许奇怪,但恰恰是最大的社会事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探索的舆情治理策略,说白了也是“大道不过三两句,说破能值几文钱”。社会的高度的复杂性和自我反思特点使得一切治理的策略都仅仅停留在短期策略的层面,就长期而言,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建立健全公众和政府的对话和协商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