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连发多道禁令,严禁公款吃喝,严控公务接待,公款吃喝风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财务制度尚待完善、部分官员“吃喝”心态难消等原因,顶风“吃喝”现象仍然存在,且手法愈加隐蔽。业内人士认为,管好政府部门“吃喝账”,制度设计方面还需多些精细化考量,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新华网 2月20日)
当一种浪费引起了高层重视,被社会和舆论强烈关注,必然会从高调变低调,从公开变隐蔽,刹不住的公款吃喝正在经历这样的变化。公款吃喝向隐蔽化的转变,一方面说明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有一定威慑力,对整顿作风肃清干部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刹住公款吃喝的相关措施,还是没能打中公款吃喝风的“七寸”,公款吃喝发生的方式有了变化,但严打之下照吃照喝,照样浪费公款。
当下,说个别领导干部削尖了脑袋钻制度的漏洞顶风公款吃喝一点也不夸张。在各种禁令出台的高压态势之下,公款吃喝频亮“绝活”。茅台、五粮液在饭桌上变成了永远见不到包装的定制“土酒”;传统的钞票送礼也由价值不菲的电子礼品卡取代。更有甚者,一张发票玩起了“分身术”,一顿饭吃了上千元分别以不同的日期开出几张几百的发票分别报销;玩“障眼法”以修车费、住宿费等名义报销大额吃喝费“吃轮胎”、“啃床腿”的也大有人在。
公款吃喝的隐蔽化暴露的是制度存在的漏洞,要拔出这些公款吃喝的“毒瘤”,必须依靠制度建设精细化。公款吃喝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现行政府资源分布体系是“向上依附型”的,政策、资金和项目大多是从上向下安排分配的,为了“向上”争取更多资源,公款“公关”应运而生。扼制公款吃喝应使资源的分配更加透明化和制度化,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和条件就可获得上级支持,这样政府部门之间的“公关”自然就少了,同时也能削弱公款吃喝的不正之风。
“分身术”和“障眼法”的存在则暴露出财政报销制度的漏洞。针对许多单位报销明细上都只出现“接待”两字,应严格报销制度明确规定填报细则,尤其是公务接待的每一笔款项都应提供接待事由、接待对象、配餐人员和菜单等相关凭证,同时大力推进发票倒查制,对有问题的报销查到一起处理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在报销时也不能“一把手一支笔”决定,应落实财权、人权分离,建立决策的联动机制。
在笔者看来,严格规定公款接待是好事,但应该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消费上限,在严打公款吃喝的同时也要支持正常的公务接待。管住公款吃喝除了制度的精细化,也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切实推进“三公经费”的公开,使公款的去向接受民众的监督,让公款吃喝在阳光下无处遁形。(文/胡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