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三石:打“瘦身”之针 医治考评乱象之顽症

目前,绩效目标管理已成为各行业各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对党政部门绩效进行科学合理考核评价则是普遍性难题。近年来,云南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这一难题,持续精简规范检查考评活动,各类省级考评检查项目由2009年的379项压缩至20项。同时努力纠正单纯以GDP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促进科学发展。(2月14日)

每到年终岁末,一批接着一批的检查、考核、评比让基层疲于应付、苦不堪言。据云南省检查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查,2006年至2008年,全省各州市平均每年年终接受检查考核110余项、耗时180多天,最多的要接受230多项检查考评、几乎天天都要迎检迎考。在此期间,各州市每年年终平均接待各类检查考核人员630多人次,最多的达1660多人次。笔者不禁感叹,仅仅只是针对机关单位的考核,就造就了如此庞大的数据。笔者更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年总检查在全国范围来看应该不会是少数。

我国已将政府的职能定位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部分地区对GDP的盲目崇拜,各式各样空洞、没有实质内容的检查考核随之而来,不仅给基层单位的工作徒添烦恼,更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失。这显然与政府的职能定位不相事宜。

一项考核内容,对于被考核单位来说,必须有考核的资料,而材料多反映在资质文件上,那么势必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资质浪费。而对于考核组来说,要组织人力、物力,长途跋涉对被考核单位进行考核,人力、财力的流失是肯定的,而在考核接待中,难免会为“腐败”创造除滋生的土壤。如果这一现象被放大,一个地区考核的内容多大上百项,耗时上百天,那么在全国范围来说,这个数据将更加惊人,造成的浪费,势必也将更加触目惊心。

在中央要求精简会议、文件,切实改进作风以及“八项规定”的大环境之下,云南省精简规范检查考评活动,是顺应时代潮流,响应中央系列规定的有力措施。在考评乱象混乱的当下,云南省这一“瘦身针”打得准确打的及时。

在笔者看来,政绩考评是体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工作成绩量化的重要咫尺。但是如果咫尺的权威性下降了,或者说咫尺太多了,那么势必会出现考核中的种种乱象。

笔者认为,要医治这些乱象,各级、各地要像云南学习。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为政绩考评打打针,瘦瘦身。要全面清理和规范各类考评,提高各类考评项目的设置“门槛”。除中央、省委决定的考评外,要严各控制其他考评的数量,对于背离科学发展观要求、没有实质内容的检查考核予以坚决取缔,形成一种考评项目申报制度,争实考评体系科学化、程序合理化、成果运用规范化。

作者:粱三石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