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博闻:如何正确看待“为官不易”?

随着中央治吏力度的不断加大,一系列针对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的禁令密集出台,内容不仅涉及工作要求,更细化到生活领域,给干部戴上了一道道“紧箍咒”,拉起一条条“高压线”。如此态势之下,不少干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分外的注意,谨言慎行、勤勉自律。同时,根据禁令要求,公务员队伍正全面“四无”化:无宴请、无福利、无公车、无节礼。治吏之网呈现出愈收愈紧的趋势,于是不少人感叹“官不聊生”、“为官不易”,甚至有人提出这将掀起新一轮的“下海潮”。

说“官不聊生”实属夸张,但在日益增大的压力与逐步减少福利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情况下,说“为官不易”却也有一定的理由。在中央的一道道禁令之下,不少公务员处境实际上是困难的。一方面,不少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是非常低的,在削去一切福利后,仅仅依靠每月的工资,糊口尚可,养家很难;另一方面,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分布并不均衡,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基层公务员和省市级单位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刀切”的禁令相比之下会对收入构成单一、工资较低的公务员造成更大影响。

同时,社会上很多人对公务员群体的真实状况并不了解,有着不符合实际的看法,表现出两个极端,其一,认为公务员就是应该无私奉献、不求索取,应该拿最少的待遇做最多的事情,将干部神圣化,对其抱有过高的期待;其二,认为做官就是捞钱,就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就是喝茶看报无所事事,就是白白享受高福利高待遇。不少人从这两个极端出发,利用舆论媒体步步紧逼,认为只有将公务员逼成低收入弱势群体,才是舆论的成功,才是政治清明,才是国之大幸。这些均是不合理不实际的,但面对这些,公务员却只能默不作声。都说“官”字两个口,意为官员掌握了权力,才掌握了话语权,但实际上目前的公务员是最沉默的群体。非公职人员可以随意抱怨低待遇、低福利、高压力,但公务员却不可能随便对自身的境遇发牢骚,他们要谨言慎行,一点无心之言都可能被个别媒体无限放大,影响整个干部队伍形象,更何况他们的抱怨之声,很少有人真的相信。所以对此,他们选择沉默,也只能沉默。

如此看来,“为官”却有一定的“不易”。但是反过来,“为官不易”却也说明了中央禁令取得实效,说明了干部正在经历一种“剧痛”,说明了我国正在加快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中央的一系列治吏之举,剑指的问题都是本不该发生的,都是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也与政治清明背道而驰。治国首在治吏,整治与规范,意在将“乱走”的权力赶入“笼中”。纵然“一刀切”的方式过猛过激,但是若无“重典”何以“治吏”?“政府过紧日子,群众才能过好日子”,对干部要求严一些,让权力运行中规中矩,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而至于百姓的误会与不解,则更应通过官员财产公示、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化,公务员工资收入公开化等一系列举措,让权力的运行及官员的各方面暴露在阳光下,从而打消百姓的猜疑。

实事求是的讲,目前公务员系统中集结了最为优秀的一批人才,那对中央的禁令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身的角色有更清晰的定位,也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为官者,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既知“为官不易”,就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规范言行,迎难而上,既要洁身自好,又要勇于担当;既要敢作敢为,又要严于自律。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越是抓得紧、管得严,党员干部就越要行得正、走得端,越要干得实、做得好,如此方见宗旨意识,方显为民情怀,方不负“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不负党国之重托、民众之期待。

作者:马博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