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的压缩比例。其中,压缩比例最高的为浙江省,达到了30%;北京提出降低12%以上;江苏、宁夏、青海等均提出要压缩5%。
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风刮遍了神州大地,各地纷纷提出压缩三公经费预算支出的具体比例指标,尤其是有的省份压缩比例超过10%,甚至达到了30%,令人欣慰。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在规范三公消费的各种规章制度尚不健全的阶段,指标控制是最简便易行的手段;如果单靠“指标控”来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其科学性就值得商榷。
2013年福建的三公经费削减了13.5%;甘肃下降了20%以上;海南文昌市降幅为13.7%;武汉市同比下降16.5%……各地三公经费支出普遍出现较大幅度缩减,其实不难看出这与2012年底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有关。“八项规定”从遏制公款消费、控制出国等源头约束了三公消费,使得各地政府部门纷纷缩减三公支出。
众所周知,三公经费中的公务接待费用和因公出国(境)费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只要这两项费用下降,三公经费就能很好地得到控制。譬如海南文昌市三公经费支出总体下降了13.7%,其中公务接待费和因公出国(境)分别下降33.5%和54.1%;宁夏去年三公经费预算普遍削减5%,实际上仅公务接待费用就下降35%。也就是说,在三公经费缩减中,占三公经费60%以上、金额最高最难管的公车经费压缩,并没有做出绝对贡献。
而且,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中央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和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均做了明确规范和规制。关于公务用车,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也就是说,在现在的基础上,三公经费还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压缩空间,其中之一就是公车改革问题。
这样看来,各地提出的今年三公经费支出压缩指标,是多还是少呢?这显然很难判断。事实上,各地公车改革尚未大面积铺开,如果这项改革在今年拉开大幕,那么各地三公经费支出缩减远超过5%,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仅仅从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节庆论坛会展等方面压缩三公经费5%,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却在推动公车改革方面有失诚意和动力。
三公经费到底要压缩多少才算合理?这个问题在三公行为规制和改革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准确的答案。只有政府部门的行为完全纳入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制度的笼子后,明确缩减比例才具有不凡的意义。也就是说,缩减三公经费需要以改革进度和指标两手抓,单靠指标控制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目的的。
作者:牟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