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的预决算编牢“三公”经费的制度笼子

据人民网新闻:近日,地方两会相继召开,很多地方随之公布了2013年政府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以及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

2013年,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项规定的出台,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越扎越密、越扎越牢。数据显示,2013年,福建省“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近30%;海南省本级各预算单位“三公”经费比上年减少1亿元,下降约20%;江苏省党政干部2013年因公出国出境费用同比下降33%,公务接待费用下降近41%。各地“三公”经费大幅减少毋容置疑!笔者认为,为了能更有效地杜绝“三公”经费的“假节约、真浪费”等现象发生,可以从“三公”经费预算、决算编制上着手,从源头精准定位“三公”经费支出标准。

用科学的预算编制,为“三公”经费支出提供精准定位。各级政府、各部门、各预算单位在制定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年度计划的预算过程中,按照本地实际情况和政府公务的实际需要,本着节约的原则严格按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科学合理地编制“三公”经费标准,对“三公”经费支出进行预算监督。同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当遵守国家编制预算的原则,按照编制办法和程序进行,用切合实际的预算编制为“三公”经费打一支预防针!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规定下,将会有效杜绝“三公”经费假节约现象,确保每笔“三公”经费支出有理、有据,从而有效挤出“三公”经费中的水分,确保“三公”经费在阳光下运行!

用严格的决算,为“三公”经费支出编牢制度笼子。在各级各部门用预算数据核定了“三公”经费支出标准之后,就更需要用严格的财务决算来检验支出是否合乎要求,对于超出标准、超出范围的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对相关责任人就行行政问责,确保每一笔支出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通过预决算的双管齐下,势必会对“三公”经费的支出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依据,同时各地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审计力度,各部门要加强“三公”公示范围和力度,接受社会的监督,营造清廉为民的良好政府形象!

作者:胡立行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