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鹃:谨防“三公”经费假节约监管要给力

大多数地方政府2013年的“三公”经费支出明显下降,今年的“三公”经费预算安排,也体现了“严控支出,只减不增”的要求。然而,这样一个结果也招来不少质疑,有人认为“三公”经费减的幅度还不够大,有些地方“三公”经费是“真宽松、假节约”。地方政府“三公”经费支出究竟减少了多少?对“三公”经费预算中的一些变化,应该如何客观解读?(1月26日  来源:人民日报)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些年来,“三公”消费的庞大数据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论点,也成为部分人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队伍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执行,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项规定的出台,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越扎越密、越扎越牢。各地各单位都认真开展落实,严格规范“三公”经费的开支,扎紧钱袋子过日子,从各地晒出的成绩单来看,的确是取得显著的效果。

其实,这些地方晒出的节约的“三公”经费成绩单,老百姓拍手叫好,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节约的钱用在何处,谁来监管?不要又造成另行的腐败。如果缺乏真正能够行使权力的监督体系,节约的钱不也是换汤不换药的被浪费了吗?为此,谨防“三公”经费假节约还需监管给力。

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规范“三公”经费的开支,最大限度的管好“一把手”的签字权等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推进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不断扩大政府预算公开的内容和范围,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向社会公开,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力求将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置于“阳光下”,接受群众的监督。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够有效杜绝“假节约、真浪费”,让节约出来的经费用于该用的地方。

作者:孙鹃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