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舟:“军令状”可反映治理观,但更要重结果

中国地方两会在1月密集召开。此次地方两会重点在于2014年经济目标的制定,以及“改革元年”重大改革事项的落实推进。观察历次地方两会,发现各地常出“军令状”。一份“军令状”,就是一份政治承诺,一份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1月23日,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各地方纷纷召开了两会,各地在找问题、拿办法的同时,也定下自己的发展方向治理之策。为了保证完成目标,不少地区立下了“军令状”以示决心。“军令状”常有,和往年的内容相比,今年各地几乎都将目标指向了雾霾,拿出各种狠招向空气污染宣战,如北京市人大通过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还决定拿出7600亿用于治理PM2.5,重灾区河北省立下“军令状”向自己的支柱产业开刀,将治理雾霾和官员职责联系在一起等等。军令状就像一份责任书,再展示各地决心的同时也逼得各地拿出的许多措施去落实目标。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军令状”,实际上军令状就是保证书,表示一定要完成军令,若完不成愿意依军法治罪。军令状不仅是一纸保证,更反映了任务的重要性,不容有失。因此,各地至今签订的军令状实际上就反映了各地不同时期亟需解决的难题。“保八”到“保障房”再到“治理雾霾”,无一不是各个时期最迫切群众最关注的问题。的确,“军令状”的变迁反映了治理观念的升级,但“军令状”立下了要重的是结果,而不仅仅是内容,若没有结果军令状立了有何用?

“军令状”作为一份保证书,有承诺更要有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立状者心生畏惧,坚决履行。我们经常看到官员定目标下承诺,可到了最后就算完不成任务也没人承担责任,不了了之。说是说和政绩挂钩,挂钩了又怎样,这边政绩差点那边政绩补上就好,而且完不成任务也不代表会丢帽子。这些漏洞无疑都会令“军令状”的效果大打折扣,成为一纸空文。

“军令状”要倒逼官员真抓实干出结果就必须与责任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发生其“军令如山”的效力。一方面,“军令状”要敢亮出来。我们经常听到各地立了军令状,可军令状长啥样谁也不知道。神秘的军令状历来都是不见其人只闻其声,从媒体、从官员那里了解到大概,却不知道详细。既然敢立状,就不要怕监督。官员们不妨都把立下的军令状晒一晒,让群众们都看一看到底官员们保证了什么,是如何保证的,这样“公示”后的军令状才更有其约束性。另一方面,“军令状”还应当有责任条款。众所周知,军令状的特点就是完不成任务愿受相应处罚。所以军令状里头不仅要有任务,更要有对应的责任。官员不仅要承诺完成任务,更要承诺完不成任务“该当何罪”,不能只是保证之后便没了下文。没压力何来动力?

习总书记说,“立了军令状就要看结果”。“军令状”是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发展观,但其意义所在更是每个时期应尽的责任。在关注“军令状”不同时期变迁的同时,更要关注一下各个时期“军令状”的成效,关注一下各个时期“军令状”是不是都完成了,没有完成任务的官员又怎样了?否则,“军令状”也只会成为喊空话的形势主义,变迁升级的治理观念若不落到实处,便毫无作用。

作者:蒋小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