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与正在“潜伏”的驻京办“死磕到底”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近期通报,各驻京办事处接待数量同比平均降幅达70%。但记者在北京调查发现,尽管国家严令撤销,但一些县级驻京办改名为服务中心、联络处、会馆等,仍然私下运行。(新华网2014年1月22日)

近年来,设在北京街道、环路的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特区、中央级大企业和地方政府、亦或地方政府魔衣部门以及地、现等大大小小的“驻京办”、联络处,楼宇林立,虹灯闪闪,成为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构成了中国的一大特色。在世界上像全国各级政府、企业、行业纷纷在首都设立办事机构的,估计唯有中国。那么,北京这么多的“驻京办”到底在办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为派出地方负担着接待、公关任务,故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按规定,之前超过1万家的各类驻京机构,允许保留的只有省级、副省级、地市级不到600家。然而,时至今日,不少县级驻京办要么换马甲要么不挂牌,“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只是变了“面貌”又潜伏了下来。

“改头换面”的驻京办,依然进行着各项公务接待、公款吃喝,如此特权产物,极易滋生腐败。经媒体调查发现,一些驻京办每年花费财政资金动辄几十万元、数百万元,这些钱究竟花到哪里了?统计显示,2012年广州驻京办“三公”总支出1061.7万元,人均“三公”支出超过29万元。虽是一地一时情况,相关数字仍然引发公众关注。由于从专项转移支付到各类补助资金再到项目审批,很多集中在各部委手里,“跑部钱进”也就成了,必要途径只要跑项目、要资金,只要需求不止,驻京办就会找到存在理由。

笔者认为,治理驻京办乱象,当务之急,一方面要重新清理整顿各级各类驻京机构,疏堵结合打击私下运行的县级驻京办;一方面落实监管责任,把“失范”的权利关进笼子,规范部委审批权,才能铲除跑步前景的土壤,这样的“死磕”,才能让各地的驻京办都寿终正寝。

作者:李然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