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公车“实名”是让“私用”无处藏身

“不知谁在开”、“不知开去哪”,公车私用,乱开、乱停、乱闯……对公车使用乱象、“车轮上的浪费”,群众反映强烈。从今年开始,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138辆公车,全部贴上“公务用车”标识并附举报电话,亮明正身,接受监督。“实名”上路后,公车轮子管得住吗?(1月21日 人民网)

对于车轮上的腐败,这早已是公众难以言表的伤痛。在深化公车改革的进程中不少群众都在翘首以盼,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怎么改、改成怎样、如何确保实效”等一连串疑问。我们应当发现,在各地深化改革的推进中,广西经开区着实走出了最为坚实的第一步。

首先,公务车与私家车在既往外表毫无差异,公众无法分辨,也无从分辨。在这种现状之下,让公车私用也就具备了极强的隐蔽性,只能政府单位从内部监管。于是乎,监督也往往最终让政府部门“既当足球员又当裁判员”,不仅拉高了监管成本也让成效甚微。此时让公车统一着装,就是让公车与私车显而易见,从而发动全民力量,变内部监督为社会监管。

其次,在公车两侧印贴着醒目的举报电话,就是让当公车在被轻而易举区分以后,能够立马知晓该往何处举报,从而让既往不少公众“举报无门”的窘境不再继续。举报渠道的畅通不仅仅保障的是群众监督的基本权利,更是彰显出从严狠查公车私用的决心与态度。

最后,设立违法惩处铁律并每月张榜公布所属单位、驾驶员姓名以及车牌号,就是当公众轻易的知晓到底是谁在顶风作案,更让上级领导明白是谁在当面保证、背后一套,在曝光的压力下,在责任的追究下,恐怕任何一名尚有羞耻之心的人都对于公车私用心怀畏惧。

总而言之,将公车“实名”彰显的是广西经开区改革的决心与魄力,是在深化改革中的一次有益的探索,相关经验值得其他政府部门学习与借鉴。面对着公众日益高呼的“刹住车轮腐败”的呼声,监管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实际,从而研究制定出类似于“实名穿衣”一般让成效立竿见影的举措,从而遏制腐败,修复干群关系,重塑政府公信力。

作者:朱志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