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沫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社会精英、执政骨干。领导干部心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公众的心理。良好的心态,不但对自身有益,而且还能影响感染他人。这是一个成熟的领导干部必备的身心素质。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心态健康,具体要做到三个正确对待。
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关键是要明白,权力是组织和人民赋予的,这种权力叫公权,公权具有公共性,用公权谋公利,是党员干部的天职,用公权谋私利就是腐败。正因为如此,许多哲人把权力、金钱、美色比喻成做官的“三大陷阱”,提醒人们防范和警觉,个中道理发人深省。像胡长青、李嘉庭、刘方仁、田凤山、韩桂枝等一个又一个贪官轰然倒下,他们无一不追悔莫及,只可惜人生没有“草稿”,后悔晚矣!邓小平同志讲“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占人口95%以上的劳动群众给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领导干部只有搞清权力的性质、来源,解决好用权是为谁服务的问题,才能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手里有权,就要为人民服务,要把心系群众作为为官从政的基本要求,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处理好科学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所以,为官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权力运行绩效的最终评判者是人民。要获得人民的认可和尊敬,领导干部就要把眼前政绩与长远发展统一起来,要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公仆意识。要常思己过,反思自己有没有在其位、谋其政,有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正确对待得失问题。唐代诗人罗隐,有“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往今来,许多圣贤名士修身养性都尊奉诸葛亮这句名言,借以涵养博大无边的心胸,磨练恢宏浩瀚的气度。如果人能悟到淡泊宁静的真谛,就不会再被生活逼迫,不会再因人事而精疲力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淡泊宁静之中,是和谐和积极的心态,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古人尚且把“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政治家都能做到不为子孙谋钱财,今天,领导干部更应该自觉摒弃为家人、为子女、为一己之私开“财路”、找“出路”、铺“后路”的错误意识,对个人的名利看得开一些,把人民的期望、人民的利益时刻放在心里,高高举过头顶。要看到虽然我们没有多少钱留给后人,但我们更不应该在金钱财富方面把持不住“出了差错”而把阴影留给后人。我们注重的是给群众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留下共产党人的美德、留下有益社会激励后人的富贵精神财富,这样我们才会以超越自我的社会成就感获得人生最美好的感受。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保持良好的心态,需要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而战胜困难挫折,需要有坚韧的意志。坚韧的意志是解除一切困难的钥匙,它可以挖掘人们更大的潜力,战胜各种困难,可以使人们在面临大灾祸大困苦时不致覆亡。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可以这么说,再伟大的人,他也遇到过失败和挫折,没有失败和挫折,就不会有人的成功。苦难是一份财富、也是一种本钱。遇到不幸,能够泰然面对,就能渡过难关,增加一份本事,增添一份成熟。因此,一个人在事业的追求过程中,不要怕失败,怕遭受挫折,正确看待这些负面性的东西,会给自己勇气和信心,从而也有利于意志的培养。领导干部要以坚韧的意志和大无畏的勇气,敢于直面困难,迎接挑战,在挫折面前保持镇定;内养祥和之气,外示沉稳之态,下决心客观分析环境,理清心路,调整目标,内挖潜力,外求强援,尽量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学会忍耐,自觉地控制自己,忍受内心的痛苦和不快;面对挫折决不言败,愈受挫折愈振奋,在经历挫折中百炼成钢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总之,保持良好的心态,需要领导干部要时时拿起扫帚清除思想中的尘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关键的是“要经常反思群众在我们心中占有什么位置,我们在群众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只要群众利益的砝码在心中重于一切,就能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保持平衡、平和、健康的心态,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