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折射出当下中国乡村常见的图景:田野里劳作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孩子们大多被父母留在农村……城镇化的步履匆匆,每年大约有2.5亿农民工进城务工,带来日益严重的农村“三留守”(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问题。”
初春时节田间地头看不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却出现了地无人耕种,果园无人管理的荒芜景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凸显了农村老龄化和空巢率的严峻性,农村养老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调查研究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不太乐观。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非常简单,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其景象令人触目惊心。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还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不少老年人由于长期压抑、焦虑,留守老年人普遍患有慢性病,行动不甚便利,遇有患病、农忙、突发事件时,子女亲戚不在身边,不能得到及时帮助。他们普遍精神依托缺乏,内心失落、心理压力大、缺少安全感,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生活很是艰难。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一些突发性疾病无人或抢救不及时,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
要解决留守老人所产生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实现基本的农村医疗保障全覆盖,把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条件成熟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留守老人提供包括定期健康检查、老年疾病预防和小病就近医治在内的各种服务。逐步建立留守老人相关组织或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诸如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通过组织老年人互相帮助,克服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丰富生活方式,拓展生活空间。
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多种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
留守老人的难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作者:黄雨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