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决定,从现在起到明年3月底集中开展活动。为促进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真抓快改、落实见效,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先学先改、边查边改,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新气象、新面貌、新作风,省委决定,从现在起到明年3月底,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集中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四川日报》2013年11月21日)
古有康熙微服私访察民情,今有干部立足基层惠民生。省委这一决定是党和政府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大举措,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基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走基层”就是要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打牢这个基础。
当下,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工作量大,矛盾突出,有时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些基层干部慑于困难,甘当“好好神仙”,本着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的理念,让“走基层”变成了“走形式”。这犯了“走基层”的大忌,违背了“走基层”的初衷。
究其原因,还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这些干部缺乏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对此,我们在“走基层”的同时,还应该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思想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对懈怠、敷衍的干部坚决处罚。“脚踏实地,能接地气、能察民情、能访民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是每一位干部应具备基本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拥护,才能在群众中得到高分。
“走基层”不是一个形式、不是一句口号,注重的是实效。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央要求全党、全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党员干部要在服务群众中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有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魄力,面对困难不退缩,勇于担起解决农村问题、群众问题的担子。要继续保持思想的纯洁性,发扬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注重成果、多办实事。尤其是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线,更应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转作风,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反思之心,莫让“走基层”变成了“走形式”。
作者:灵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