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送礼缘何穿上“隐身衣”?

作者:蒋小舟

近来,中央纪委屡次发文,严禁节日期间公款送礼、吃喝等。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单位和个人暗度陈仓,运用网络交易逃避监督,而且送礼与收礼互不见面。(新华网 1月13日)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及大力倡导反“四风”建设以来,年关节庆公务送礼的劲头已渐渐式微。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公务送礼也越来越“高科技化”,网络送礼、电子礼品卡成为了送礼神器。送礼者先确定礼品档次并付款,留下收礼者地址,网站先寄给收礼者一张有账号密码的礼品册,收礼者通过密码登录网站,自行选择,之后礼品会快递送达。这样送礼安全性好,又能投收礼者所好,这可谓是再也不用担心“送礼难”了。

对于这种“电子化”公务送礼的怪现象,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来形容再合适不过。这一系列“猫腻”的背后隐藏的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干部自身思想觉悟不够高、作风不够硬,没有从灵魂深处彻底去除“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思想,沉浸在奢靡享乐主义的畸形追求中无法自拔是产生这些歪“对策”的根源。“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真正把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深入骨血,才能避免成为被叮的“有缝鸡蛋”。作为权利部门、领导干部如果能秉公用权,不贪钱图利,下级部门怎么会出此隐蔽送礼的“高招”?同时基层单位的投机思想也是公务送礼花样频出的原因,要让各级公职人员明白实干才是谋求事业发展的根本,投机取巧终非长久之计。

对于贪污腐化、公款送礼的惩戒力度不足是众多投机取巧的“歪对策”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不管口号喊得再响、宣传力度再大,只要对于不良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就会有铤而走险者,只有真正做到“严惩”,才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同时,对于这些敢于给公款送礼变着法“打掩护”的商家也应该予以适当的处罚,这些商家为党员干部的腐朽奢靡提供了便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百姓的利益,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缺失的体现。对于这种无良商家就应该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予以惩戒。

同时,各方面监管不力也是公务送礼得以安全“隐身”的条件。在反“四风”建设如火如荼,各项严规细则接连出台的形势下,居然还有这样的变相送礼隐藏在公众看不到的角落,这无疑也是监管的失职。各种电子化公务送礼的形式必然都会留下电子证据,相关部门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早介入调查,必然能够根据草灰蛇线钓出大鱼。同时也要调动各方面的监管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为群众监督建立更加方便的途径,使穿着各种“马甲”的公务送礼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公务送礼借助电子手段穿上“隐身衣”,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必然不会轻易断绝,必须下大力气严打狠抓,为清正廉洁竖起一道坚固的河堤。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