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一把手”监督重点在制权

作者:孙鹃

在我国干部序列中,“一把手”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权力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防止其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一直是党内监督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监督工作最难破解的难题。(1月14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一把手”手中掌握着大大小小的权利,旦看近年来落马的官员中,多为拥有一个单位最高权力的“一把手”。

那么,“一把手”腐败案件高发,归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权力过大,既决策又执行,自由裁量权过大;二是制度有漏洞,虽有各类民主议事规则,但是回避了对决策程序、权限、规范和责任等关键环节的细化量化;三是监督乏力,在一些地方,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弱,群众监督太难。“一把手”具有工作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决策的权威性,是拍板定调的人;“一把手”处于权力核心地位,具有重大事项决策权、人事安排权、财务开支权等等。因此,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必须从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开始。

笔者认,要遏制“一把手”腐败,根本的办法还是规范合理分权,实行权力制衡,让其手中不在有一把抓、一言堂、一笔签的权利。首先,科学规范权力。要明确权力的内容,明确用权规则,使权力运行法规化、民主化、程序化。其次,严格制约权力。通过简政放权,减少政府权力的“量”和削弱向部门、个人集中的权力,来减少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以权谋私的机会。三是公开用权。即公开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要坚持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力避“一把手”说了算现象,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创新监督机制,把信息公开进行到底,彻底打破暗箱操作,让那些重大决策的全过程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