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觉阿呷(化名)今年14岁,在家里的4个孩子中排行第二,常年在外打工的父亲在去年6月便去了广东,一起出去的还有16岁的姐姐。十几天前,因被怀疑是童工,吉觉阿呷和72名彝族同伴被大巴车从深圳送回凉山。尽管如此,吉觉阿呷还是希望能出去打工。记者给她照相时,她敏捷地躲开了。“你拍我是要上电视的吗?不要让我上电视,不然出去打工他们就不要我了。”吉觉阿呷恳求道。(2014年1月14日 人民日报)
凉山外出务工人员热衷去新疆摘棉花、去广东等发达省市,很多孩子跟着父母出去后,在打工地不能入学,耽误了学业,年龄稍大后学业更跟不上,外出打工似乎成了最佳的选择。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夏衍先生的《包身工》,旧社会的包身工一般只有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期限一般是三年。愈是年龄小的身价愈低,期限也愈长。在包身期间所得的工资全归包老板所有,包老板只供食住。工资比一般工人低40%左右。吉觉阿呷的身影仿佛就在其中,他们同样面对种种无奈,然而生在新社会“吉觉阿呷”却背负着“包身工”的悲惨命运,这有社会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她和她的父母缺少一种坚持,缺少坚持追逐“梦想”的勇气。
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造就青少年实现梦想的肥沃土壤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的:“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1993年提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11年编制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是确立“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成就显著。截止2006年年底,全国实现“两基”的县(市、区)累计达到2768个(另有20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共2973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6%,“两基”人口覆盖率为98%。2006年国家率先在西部地区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又为推进西部地区“两基”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免除教科书费,补助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减轻了农民送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提高,辍学率降低。2007年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亿万农村青少年改变命运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二、社会和家庭要营造氛围,支持鼓励青少年追逐梦想
无可否认,中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教育产业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等,这些问题在其他国家也存在,而且党和政府也在极力实施改革,促使教育更好发展。
另外受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影响,大中专生毕业后不包分配,一些来自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就业遇到困难,影响到辛辛苦苦送孩子读书的家长的积极性,“读书无用论” 旧观念重新抬头。家长们要看到一方面,判断一名劳动者的收入多少,不能单纯看他的身份是农民工还是大学生,而应该看他创造的劳动价值与工资待遇是否成正比。另一方面,除少数技术熟练者外,实际上多数农民工的工资比大学生要低,并且面临工作时间长、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此外,站在未来发展空间的角度考虑,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以后,不仅利于跳槽换工作,而且工资上升空间潜力较大;而农民工涨工资要困难得多,多数农民工由于没有学历,无法取得城市户籍,在城市更易遭受歧视。家长们尤其是农村家长,不要被“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工资高”所蒙蔽,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毁灭掉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梦想。
三、青少年要珍惜机会,坚持刻苦学习,践行“教育改变命运”之梦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教育给孩子的是一个梦想,很多人通过接受教育实现了“鲤鱼跃龙门”,有些人虽然没能实现理想,但毋庸置疑他已经改变了命运,至少他曾经拥有过改变命运的机会。社会、包老板们、阿呷父母啊,我们不能剥夺阿呷实现“梦想”的机会,就算到时阿呷上过学后一无是处,至少阿呷追逐“梦想”的身影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作者:涪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