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着群众干,做给领导看,风风光光上马,冷冷清清收场”,近些年来人们这样描述“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被纳入专项整治范畴,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各单位都下大气力严管严查“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
曾几何时,在我国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领导干部追求表面光鲜,热衷大兴土木,大建楼堂管所,规划各类新区,还美其名曰,本地GDP上涨了,上均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这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背后,往往图得虚名,不仅违反了科学发展的规律,还损害了部分群众的个人利益,是百害而无一利。
去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日前,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不再以GDP论英雄。
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作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付出实际行动,如果浮夸文饰群众就不得安宁。这不禁令人想起,“大跃进运动”时“浮夸风”,因违背自然科学规律、报虚假数据而令群众受到严重的饥荒。因此,浮夸不实的作风、贪图虚名的表现,只会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巨大的损失。
“面子”光鲜不如“里子”实在。以面子工程论英雄的时代已然过去,脚踏实地、造福一方才是为政之根本。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才是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遇冷,折射从中央到地方,严管严查形式主义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效果得到彰显。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虚名只能光鲜一时,最多被领导写在年终总结的政绩中,不会留在群众的心中。不搞形象工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应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这才是推进一方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者: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