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住“吃空饷”的嘴还需多措并举

作者:蒋小舟

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副县长任教训,在其他县任副县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正在上学的儿子办理了工资关系,从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累计领取财政资金45096元。目前,其子违规领取的财政资金已全额上缴,任教训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新华网 1月6日)

近几年来,“吃空饷”已不再是陌生的词汇,一些地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吃空饷”事件接连曝光,四川省南充全市清理出2323名“吃空饷”、山东省共清理出涉及违规人数11858人、山西静乐县委书记杨存虎之女王烨,被指连续5年“吃空饷”累计10余万元等等。这些曝光的事件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损害了社会公平,侵蚀了公共财政资源,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声誉,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吃空饷”的手段可谓是花样多多,主要有财政供养人员在编不在岗、人已死亡却不及时注销、调出不停发工资和违纪、判罚工资不停发等几种形式,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究其原因,根源在于在许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编制不透明,继而使得薪酬拨付方与薪酬接受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薪酬拨付方并不完全清楚相关单位实际在岗的确切人数,只是按所提报的信息处理。而薪酬接受方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甚至能够获得“收益”的诱惑下,虚报人头吃空饷就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监管程序存在漏洞,惩处力度不足也使“吃空饷”现象禁而不绝。目前,查处喂空饷,主要靠单位自查自纠和群众举报,群众监督有其身份的局限性,而单位自纠相当于让他们自揭伤疤,必然会出现虚报或隐瞒。而且在一些地方,被查单位、被查个人形成利益共同体。即使上级管理机关想要查处,也会看到一个抱团的利益体。二者之间互相打掩护,令监督工作无从下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查出了问题,往往惩处却也只是点到为止,不能深入骨髓挖出毒瘤。许多“吃空饷”的单位和个人只是被处以警告、开除党籍等行政处罚,而并没有诉诸于法律。这样的惩处力度显然是无法构成足够的威慑力的,当诱惑大于恐惧时,必然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官员敢于铤而走险,长此以往形成的局面必然是“法难责众”的恶性循环。

要想封住“吃空饷”的嘴,缚住“拿空饷”的手必须要多措并举,从严治理。要从制度设计上推动人员编制、单位经费的透明化,引入社会力量加强监督,不断压缩空饷得以产生的空间;同时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格问责和惩处,加快对司法责任的量化工作。把行政问责上升到法律层面,一经查出,情节严重者要追究刑事责任,只有“动了真格”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