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品读《三国》里的青年人才观

青灯黄卷,重温《三国》,从金戈铁马中寻觅少年英雄的身影,从羽扇纶巾中探寻青年才俊的智慧人生,古人对青年人才的尊敬、包容、信任与培养的用人观,对新形势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备“三顾茅庐”,“村夫布衣”助三分天下。建安十二年(207年),46岁的刘备以刘皇叔的身份三顾茅庐,拜请年仅27岁的诸葛亮出山相助。他不因“诸葛村夫”而轻视,不因未立寸功的“无益人”而怠慢,而是“拱立阶下”礼敬尤佳,足可见其求贤若渴的至诚。自古青年即为邦之栋梁,国之羽翼,是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毛泽东同志也说过:“青年若鹰扬屠龙之力。”当前,我们正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任务日益艰巨,形势亦是日趋紧迫,在选人用人上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创新机制,为优秀青年人才开辟“绿色通道”,让有觉悟、有知识、有为人民服务决心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才能发挥青年人才的力量。

曹操三颁《求贤令》,“五湖四海”聚猛士百万。三颁《求贤令》体现了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麾下汇集了郭嘉等一大批青年才俊,为三国鼎立及其后来魏国的建立,准备和造就了强大的人才基础。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反对和冲破了那些把出身、门第等作为用人标准的陈旧观念,强调“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用人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古今一理,概莫能外。在选人用人时,不妨敞开胸襟,海纳百川,抱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度,破除论资排辈的恶俗,广纳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让更多的“28岁的邓露、22岁的刘路”们为国家所用,发挥所长。

孙权二度劝学,“阿蒙武夫”当刮目相看。17岁承继父兄基业孙权,之所以能开疆裂土称王道孤,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于识别、培养和重用优秀的青年人才。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被人誊为:“孙吴四英将”,均是年轻的饱学之士。孙权劝吕蒙进学的故事,更是彰显了他在用人上注重教育培养的一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吕蒙由一名目不识丁的年轻别部司马一步步成长为主要将领,地位变了,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了,孙权看到吕蒙需要提升能力,增长才干,更需要丰富管理智慧,因此两度告诫:“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反观今日,我们对待青年干部,不仅要选好用好,更要培养好,教育好,还要建立多项有利于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教育成长机制,不断丰富和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执政能力。

作者:毛头小伙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