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扶贫工作报告。审议中,有常委会委员批评有些地区“有钱盖楼没钱扶贫”。(12月27日,新华网)
在此次会议上,委员们纷纷提到,一些地区热衷于评贫困县,被评上贫困县的地区则再也不愿摘下这顶帽子。因为一旦被评定为贫困,则会有政策上的倾斜及资金上的扶持,于是便有了众多地区争戴“贫困帽”的现象。大家不以为耻,却反以为荣,甚至有的地方在被评上贫困县后大肆庆祝、用扶贫款兴修办公楼等,行为让人无法理喻。就在前几日,黑龙江省贫困县海伦市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的事情一经曝光便引起了社会对于政府扶贫工作的普遍关注,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
如今,国家对于民生工程越来越重视,对于扶贫上的资金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扶贫资金的拨付,目的是能够帮扶那些生活确实有困难的群众,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其脱贫致富。但现在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不少贫困地区在争取到扶贫资金后却未将资金直接用于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或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将资金用于搞其他项目,更有甚者,扶贫资金直接揣入了少数人的兜里。这样一来,官员的政绩、待遇是上去了,可那些真正贫困的人们却没能得到帮扶。在此次常委会上,就有委员提出,现当下扶贫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打假”,不满足条件的项目不予以报批,确保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去。
为了得到国家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不少地方政府想尽办法把“贫困帽”往自己头上戴。在海伦市“穷奢通吃”事件曝光后,海伦的一名干部就透露,在争取这顶帽子时,领导们还动用了“过硬的关系”和“超常的努力”,当时把能用的“关系”都发动起来了,这也就是这些不符合条件的地区能够带上这顶“贫困帽”的原因之一了。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相关制度的不完善;申报扶贫县、扶贫项目的过程不公开;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等。
要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确保扶贫项目及资金能够落到实处,真正用于帮扶贫困地区的发展及困难群众的生活,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就必须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督力度,从力度上进行约束;对于扶贫单位来说,扶贫项目的落实情况和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则需公开化、透明化处理,可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公开项目内容、评选条件及评选整个过程,让百姓了解政府部门的扶贫工作,不仅如此,在扶贫工作的开展上还可开拓创新,积极找寻发展新思路;当然,对于干部而言,则需加强自身的廉政意识,从自身做起,坚决把好政策关,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扶贫项目能否在真正需要的地方落实下来、扶贫资金是否能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去,既关乎基层百姓的生存发展,也关乎政府部门的形象地位,只有一心为百姓谋发展,才能确保扶贫工程真正成为民生工程,才能真正的推动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团结。
(文/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