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木:公开是根绝扶贫“干部越扶越富”乱象的良方

12月27日新华网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扶贫工作报告。审议中,常委会委员批评有些地区“有钱盖楼没钱扶贫”。“一些地方扶贫多年,乡村干部越扶越富,而没看到老百姓脱贫,扶贫款成“唐僧肉”的问题已经不是秘密了,去年司法机关查办涉农、惠农领域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非常惊人”。

党中央、国务院为帮扶贫困地区,选定一些贫困县市适时帮扶,这本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民生工程,但好些年来,这项惠民举措却在一些地方严重走味,就像各位人大委员批评的那样:一些被帮扶的贫困县“有钱盖楼没钱扶贫”,“干部越扶越富、而没看到老百姓脱贫”,甚而至于上演“一些地方挖空心思、削尖脑袋要当贫困县,当了贫困县以后,开庆祝大会热烈祝贺”的闹剧,看起来匪夷所思,事实上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看来治理、根绝扶贫乱象已经刻不容缓了。那么,如何根治这类扶贫乱象呢,笔者认为,公开是治理、根绝这类现象的治本之策。

实行政务公开已经要求了多少年头了,但是扶贫工作好还是一块“禁地”,相关部门对此讳莫如深,没有见到相关省市对本省市确定的贫困县公开过。这些被扶贫多年的县市为何还是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怎样?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帮助其脱贫的方案在哪里?许多年来国家给他们落实了哪些扶贫项目,下拨了多少资金,实施效果如何?困难群众得到了哪些实惠?这些问题如果只在政府部门的报表里或者档案里,没有在报刊、媒体上公示过,那么相关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甚至流入个人腰包就不足为奇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项目年年申报,资金年年拨付,但对当地贫困群众而言,“山也还是那座山,房也还是那间房”,扶贫的走样、变味就这样“习惯成自然”了。

所以,对被扶贫的地区进行公开,纳入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管、监控之下十分必要。有了公开,你那个地区申报了哪些项目、争取到了多少扶贫资金,实施得怎样都会暴露在阳光下,都能够受到有效监管监控,那么谁要想挤占、挪用甚至窃为己有肯定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的扶贫工作就会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国家就不会没完没了地花冤枉钱了。

  (文/羌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