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广议:“贫困帽子”下的“豪华衙门”值得深思

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穷”“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造成不良社会观感,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质疑。海伦市一位主要领导向记者坦承,虽然已按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对政府大楼超标房间进行腾退,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依然令他们深感窘迫和不安。(新华网 12月25日)

这真是一件引人深思的事情。身为“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大豆之乡”,人均收入不算很低,经济增长足够快,却千方百计想要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成为了“国家级贫困县”,却又盖起了让发达地区都羡慕的“土豪大楼”。这种对比引起很多人的无限遐想,让人感觉匪夷所思。

其实,仔细探究便会发现,这其中有其存在的原因,都是某些政策下的产物。“贫困县”的帽子可以带来非常多的好处,按照规定贫困县在教育、招商引资等各个领域,都有明文规定的优惠政策。除国家的扶贫专项资金外,每个贫困县都有中央定点帮扶以及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对口帮扶等等。此外还有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贫困县干部容易干出“业绩”。种种诱惑摆在眼前,难怪“贫困帽子”如此抢手。而由于原有的贫困县的考核机制有失偏颇和监管不严,一些贫困县的大量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并未直接用于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或基本公共服务,多用于提高GDP指标的经济产业项目,加之割舍不了贫困帽子背后的利益,部分贫困县主动陷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要解决这种怪相,最重要的是依靠贫困县评定机制、扶持政策和考核机制的改进。对贫困县的标准重新界定,建立全面的监督制约流程。完善贫困县进退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县资格条件的审查,对已有的贫困地区奖罚分明。改进贫困地区的政绩考核指标,引导贫困地区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上。

  (文/强广议)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