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鹃
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记者在湖北襄阳发现,一些公务员可在有的餐馆里刷卡购买日用品、米面油、家用电器、土特产等。对于设立卡的名目,襄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人员解释称,其名目算误餐补贴。(12月26日 来源:人民网)
所谓公务卡,是指财政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公务卡消费的资金范围主要包括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5万元以下的零星购买支出等。而湖北襄阳一机关食府外醒目的贴出所谓招揽顾客的好消息:可刷公务就餐卡消费香肠、腊肉等副食品,这显然违背了相关规定的。这种让“公务卡”摇身变成了“购物卡”,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公务卡”失效,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制度的缺失和监管的漏洞。
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1995年下发的《关于误餐补助范围确定问题的通知》,不征税的误餐补助,是指按财政部门规定,个人因公在城区,郊区工作,不能在工作单位或返回就餐,确实需要在外就餐的,根据实际误餐顿数,按规定的标准领取的误餐费。并不是让其用来购买自己私人的物品,或者与同商家把公务就餐卡的钱套现,变相的为自己谋福利。这样,就失去了政府为其提供就餐卡的真正意义,这交易的背后不难想象存在的某些利益关系。
笔者认为,要让公务卡正常的使用,不再演变为购物卡,重要的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让监管成为遏制公务卡乱象的有力武器,只有真正建立健全了切实可行的预防公务卡失效的制度机制,认真执行落实了这些制度机制,不断减少公务开支,严格控制公务消费,倡导厉行节约,才不会让公务卡失去它真正的价值,从而才能让公务消费阳光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