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如何走出“越扶越贫”的怪圈?

昨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扶贫工作报告。审议中,常委会委员批评有些地区“有钱盖楼没钱扶贫”。(1227日  新华网)

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对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一些地区热衷于评贫困县,甚至不愿意摘掉贫困的帽子,为的是贫困县能享受国家政策的优厚待遇,也为贫困县政府有钱可花,巧玲名目搞虚假工程,不把资金用在致富工程,也不交给贫困群众手中,摆花架子专门钻制度与法律的空子。

利用扶贫资金盖办公大楼、海吃还喝等现象是腐败官员的惯用作法,拿着群众的救命钱来挥霍,好比喝着群众的血,痛了群众的心,伤了群众的情,是党群路线建设道路中一个十分刺眼的障碍,得深入治权揪出阻碍扶贫的官员,也得完善制度保证扶贫资金的物尽其用这样才能走出贫困县“越扶越贫”的怪圈。

扶贫资金“撒胡椒面”,资金效益发挥不佳,主要是扶贫官员松散态度和腐败行为作祟。“劫持”、“提留”、“吃回扣”,官员用各种伎俩打折打扶贫资金的主意,专项专用的扶贫款,在不少人眼里是一块肥肥的“唐僧肉”,不少官员也先后栽在扶贫资金上。因此,对于那些敢对扶持资金下“黑手”的官员,在量刑上要从重从严,惩前毖后,形成威慑,使贫困资金真正能一分不少地用在刀刃上,用在改善群众生活、摆脱群众贫困现状的正确道路上。

扶贫资金到不了群众手,暖不了群众心,说明贫困县在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中尚未形成规范的制度,各级政府、中介机构、农户之间就会开展多重博弈,甚至出现几站和挪用扶贫资金的现象,致使扶贫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贫困县越扶越贫。因此,我国要做好宏观调控和监督,迫使相关贫困县完善监督制度和程序,开展最公开、最透明的贫困资金下放和利用方式,这是扶贫资金免于被“劫持”、“扣留”的唯一法宝。

关注贫困,体恤贫困,探索路径和方法消除和摆脱贫困,是中央领导访贫行动所传递给全社会的重要信息,也是全社会群众共同的愿望。贫困县想要走出“越扶越贫”的怪圈,就要打破常规,重拳治理,深入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让贫困县摆脱贫困,走上符合当前国情的致富道路。

作者:邓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