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地方纷纷调低GDP增速指标,河北宁肯损失经济增速也要压减钢铁产能,媒体新近揭晓的城市分级,不再简单以GDP总量作为一线、二线城市的标准……近段时间以来,中央下大力气出实招对一些地方“唯GDP”的倾向进行纠偏,在各地各个领域激起强烈回响。(《人民网 》,12月19日)
考核是最管用的“指挥棒”,选人用人是最有效的“风向标”。政绩考向哪里,干部就会干向哪里。长期以来,把一个地区的GDP增速作为该地区考核的唯一标准,所以一些地方主要干部为了追求良好“政绩”,从而获得更快升迁,衍生出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改革政绩考核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是转作风、惠民生的迫切需要。干部政绩考核什么,怎么考核,由谁考核,是必须要切实解决的根本问题,打破“唯GDP”考核坚冰,树立“绿色政绩观”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央下大力气出实招对一些地方“唯GDP”的倾向进行纠偏,在各地各个领域激起强烈回响,我们从中看到被单纯经济增长绑架的政绩观向科学发展观回归的可喜势头。只有改变以“GDP挂帅”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多维度政绩考核体系,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既看当前又看长远,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干部政绩、考虑干部升迁的重要依据,才能引领干部走出GDP泥潭、破除GDP积弊。
打破“唯GDP”考核坚冰,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必须有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促进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康运行,建立领导干部科学发展实绩档案,采取全程跟踪记实的办法,准确记录领导干部职责范围内重大事项的实事和完成情况,每年底围绕实绩档案所记事项,组织考核组及知情群众进行集中评绩,全面切实把干部实绩与干部奖惩、教育管理、提拔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一任一张新蓝图”,追求虚假政绩,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树立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绿色政绩”观。
打破“唯GDP”考核坚冰,还得扩大在“政绩考核”中群众的参与度。在干部及班子考核中,要把群众满意度的指标,赋予更多的分值权重,只有突出群众主体地位,才能考准考实干部。一些地方干部考核之所以失真失实,乃至于出现政绩偏差,与只重视单位领导和同事评价,忽视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意见有直接关系。只有让群众真正成为干部考核评价的主体,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评价干部,提高干部考核的科学性、真实性,也有利于促使干部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有机统一。
(文/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