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吃喝死灰复燃,上演现实版“变形计”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明令禁止公款海吃海喝。但是面对已经细化到菜品的禁令,商家还是有各种应对的办法。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一些温泉度假村、高档饭店、海鲜酒楼仍有不少公款消费的情况,商家更是通过分次开票、改变开票类型、秘密停车等方式为公款消费“隐身”。(中国日报网  12月16日)

中央提出整治公款海吃海喝,遏制三公消费,看似经济问题,实是政治问题。舌尖上的腐败早已不是新话题了,但是“旧酒”拿“新瓶”装,还真是凸显了政府工作人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揶揄感。虽然遏制公款吃喝的政策法规已经细化到菜品种类、菜品价格上了,可一些商家和政府还是熟视无睹,使出浑身解数专法律空子,不仅推翻了制度实施的效果,更是上演了一场现实版“变形计”,如此山吃海喝,岂止喝坏了胃,还带来民怨沸腾,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商家是唯利是图的,丢掉政府这笔大单就是丢掉了自己的高额利润产业链,而“内设保密停车场服务顾客”、“分次开小额发票方便报销”、“改发票类型应对相关政策”等也就显得理所当然。可就是因为商家“广开大门”“助纣为虐”的不良动机才助长了政府工作人员公款吃喝的嚣张气焰,才使严禁公款吃喝的制度变成了摆设,才让政府人员公款吃喝更加为所欲为。

即使在制度如此严厉整治下,仍有政府人员“顶风作案”,其中反映的不只是制度的无力,也深刻凸显了监督的缺失。大酒店“门前冷落鞍马稀”现象看似整治效果显然,殊不知背后折射出的是公款吃喝的“地道战”和“游击战”,政府人员换着方变着法游荡在酒楼、会所、甚至在小饭馆里觥筹交错,改弦易辙中让整治和严控半途而废,导致公款吃喝死灰复燃。

治国先治吏。我国抓廉政建设,需要警钟长鸣,不管官位多高,只要涉及舌尖上的腐败,只要触犯党纪国法,绝不手软,一定绳之以法。古语云,“严刑重典者成,弛法宽刑者败。”且看,“京官”下狱,“海派”入牢,“山大王”被擒……赢得老百姓的一片欢呼声,让人看到希望。无庸讳言,公款吃喝腐败现象还在蔓延,反腐不可松动,形势依然严峻,同志仍须努力。

治吏得监督。对于政府人员公款海吃海喝,有句民谣很能说明问题:上级监督太远,下级监督太险,同级监督太难,纪委监督太软,组织监督太短,法律监督太晚。为了防止公款吃喝死灰复燃,就不能让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必须发挥各项监督职能,让政府人员的吃喝行为暴露在监督的阳光下。具体做法就要求改革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方法,政府要进行预算公开,让一个单位所花的每一分钱都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的监督,而财政资金流向需要公开和透明,避免暗箱操作,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落实公众的监督权,从而保证资金用在刀刃上,最终让政府机关在公务接待等方面会有所顾忌,不再肆无忌惮大吃大喝,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浪费问题,解决贪污腐败、大吃大喝等痼疾。

遏制公款海吃海喝的腐败,着重于制度的落实和监督的深入,只有这样才能在腐败易发多发期,防止政府人员明转暗,暗转无形,迫使形式更加隐蔽,花样不断翻新的公款吃喝从“隐身”转为“上线”。

作者:邓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