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畅通还需“简、细、完、正”

作者:唐果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实施政府职能转变,扭转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克服拖延应付和打折扣、搞变通的行为,研究推进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百度百科中,“堰塞湖”是指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而用“堰塞湖”来形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政令不畅现象也是相当地贴切。

“堰塞湖”现象形象地反映了“光打雷不下雨”、“只闻楼梯响,不见下楼来”的政令不畅问题,这也几乎成为行政领域的一种顽疾。俗话说政通则人和,政通则国兴。政令不畅往小了说,影响领导者的决策,往大了说,影响整个国家建设和进步,而这种政令不畅的“堰塞湖”现象主要的表现形式则有四种。

一是欺上瞒下,歪处使力。有些机关和领导干部在落实上级命令指示时,歪嘴和尚念经,对于上级的命令指示不是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原汁原味的遵守,而是在落实中搞变通、偷奸耍滑投机倒把,欺骗上级,隐瞒下级,让上级政令走调变样;在落实工作上不调查不研究,不是千方百计的完成任务搞好工作落实,而是心往歪处想,劲往歪处使,导致政令不畅、落实乏力。

二是自行其是,各吹各号。对于上级的精神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往往是一知半解,理解上也是只言片语,没有系统的认真的去疏理和研究,执行起来标准不统一,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各抒已见,而是站在自己的既得利益上,没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把握,自行其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三是做传话筒,画两张皮。一些决策者把上级的规定命令指示当成传话筒,上级怎么说的原封不动的传给下级,不调查不摸底,不是吃透上情了解下情,而是下一通命令指示像传话筒一样使落实者不知所以然;不是结合精神根据所在地方的实际,对文件精神领导意图有了透彻的理解,再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最后督促抓好落实,而是当上官老爷发一匝指示,下一通命令,导致上级命令指示和下级的落实情况成为两张皮现象。

四是报喜藏忧,瞒天过海。在工作中有失误出了问题,领导往往掖藏着,生怕上级知道了要挨处分,对于工作往往是报喜藏忧,结果是贻误大好时机,往往造成更大的损失;上级对下级情况不清楚,下级再不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特别是遇到工作失误时,甚至出现了问题还想瞒天过海,逃避惩罚。

在三国著名典故“马谡拒谏失街亭”中,马谡骄傲轻敌,不听上级指令,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一无水源二无粮道的山顶上,最终溃败,直接导致蜀国第一次北伐失败,充分说明了政令畅通的重要性,政令不通,可亡家亡国!“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源”。要做到政令畅通,落实上级精神不搞变通,不走样,还需用“简、细、完、正”,让政令畅通。

简政放权,釜底抽薪。现在有很多政令发出的机关多,相互混杂甚至矛盾抵触,等落实到基层的时候指令繁杂,缺乏可操作性。要想政令畅通就必须减少管理层级,精简各类机构、手续,裁减调整相关人员,让管理实现管理单一化,严禁交叉行政,如此釜底抽薪,方能做到一级管一级,一竿子插到底,真正落实兑现。

细针密缕,因地制宜。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文件时,要以中央政策为指导、依据,但也不能生般硬套,也须因地制宜,调查研究群众意见、要求和愿望,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细针密缕,根据上级的有关政策精神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方案,同时要向上级报告,争取得到上级支持和批准,最终形成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政策,这也是地方政策制定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上级要求和群众愿望之间关系的关键。

完善机制,强化监督。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上级机关要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和重大改革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政策要公开化、透明化,让群众参与监督,因为政策是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相连的,在群众的监督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令畅通,落实到位。

正本清源,广征意见。如果政令本身就是错误的,或者是为了保护发政令者自身的利益,那么这样的政令不畅就是应该的,所以我们在强调下级政令畅通的时候,上级机关也要正本清源,多研究探讨,广泛征求下级机关、群众意见,保证自己的政令是正确的,是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政策要求的。

保证政令畅通是党的执政能力底线,突破了这个底线,再好的政策也无法造福于民,更是党的政治纪律最基本的要求,不严格执行上级政令,甚至搞阳奉阴违,不仅不配当一名领导干部,甚至丧失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资格。所以,我们要用“简、细、完、正”来疏通“堰塞湖”,保证政令畅通,只有这样,党才能在新形势下经受住执政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才能实现政通人和,民富国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