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走基层解民忧办实事”成为一种习惯是群众路线最好的实践

12月3日,罗江县新盛镇金龙村“邻里乡亲互助会”成立不到一个星期,已收到捐款100余次,共计7.1万余元,已有3户困难家庭得到互助会捐助。5天前,德阳市相关部门顺应群众需求和呼声,在金龙村成立全省首个“邻里乡亲互助会”,建起困难家庭和爱心乡亲间的爱心输送通道,成为贯彻落实省委“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的生动实践。(四川日报12月5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台后,让我们感受到了阵阵清风,国家领导人说出的话语更加具有亲和力了,国家领导人到地方考察不在封路了,国家领导人制定的方针政策更加合民意了,当然,人民群众对国家领导人也是好评不断,点赞连连。但是,一系列亲民为民的举动背后,是国家领导人多年的地方执政经验和长期坚持的走近群众、了解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跑遍了正定所有的行政村;李克强同志在辽宁上任第一天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调研活动,仅用15天就跑遍了全省12个地级市和沈阳、大连两个副省级城市,“几乎是一天一座城市”;张德江同志在吉林任职时曾走遍延边的每个乡镇、吉林的每一个县市。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包括:为民,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务实,即求真务实,出于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走基层解民忧办实事,可谓是对这一指导思想最好的理解,走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也是当前各级政府践行群众路线提出的最响亮的口号。笔者认为,要真正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还需让“走基层解民忧办实事”成为一种习惯,可以制定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让“走基层解民忧办实事”成为一项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的约束,走基层很容易成为形式主义,解民忧很可能解最容易的解决的民忧,办实事很可能成为一阵风,可见把“走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作为一项制度十分有必要。笔者认为,应该就走基层的形式,对民忧的了解、统计方式以及解决办法,办实事的数量、考核标准等制定详细的制度。

第二步,让“走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之“风”在各地盛吹。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已经为“走基层接地气”做了很好的表率,更需要的是各级领导干部能上行下效,形成一种共识,许多领导干部能够意识到“走基层接地气”的重要性,但是被所谓的“大环境”所影响,不愿意长期坚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抨击长期扎根基层、为民解忧办事的领导干部,说他们是“作秀”,也对“走基层接地气”之风的盛吹有一定影响,笔者认为长期坚持为民解忧办事的应该“秀”而且应该多“秀”。

第三步,让“走基层解民忧办实事”成为一种习惯。制度加坚持的目的是为了养成一种习惯,一种为民务实的习惯,一种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习惯,当领导干部习惯了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百姓疾苦,为民务实自然就会长抓不懈,而要使为民务实不成为一阵风,更不是一句口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成为一种习惯。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从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作者:宏仁心晴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