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一批与制度建设相关的文件、法规相继出台,释放出党和国家加快制度建设的强烈信号。
制度如渠,行为如水。渠道怎么设,水就怎么流。我们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梳理好制度建设这道“渠”,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群众工作是常态化、长期性工作,只有以科学的制度为根本保障,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才能避免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制度建设的成果,是衡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制度体现共同意志,具有普遍约束力。历史上王朝的更替,新王朝取代旧王朝,就是新王朝提出的政治主张、革新思想、社会制度等,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因此,制度建设应当“从群众中来”,使制定制度的过程成为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求取“最大公约数”,这样产生的制度“到群众中去”,才能为大多数人自觉自愿地遵守,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要防止“我规定,你照办”式的“长官意志”破坏制度建设。
用科学的制度求取“最大公约数”,就要健全完善制度。制度源于实践,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制度建设要兼顾现实与未来,力争能管得长远。制度建设本身是一门学问,需要科学的态度、审慎的作风、务实的精神。制定什么制度,制定到什么程度,必须基于对工作实践的充分把握、基于对形势任务的客观评估、基于对反腐倡廉制度供求关系的深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制度的内容没有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进行修订完善,及时剔除失效的制度,整理合并有效的制度,致使有些制度落后于实践。对一些新兴的或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如何加强监督的制度比较少。同时,制度设置作为一门科学,其主体不仅仅是制度的执行者,还必须包括制度的制定者、制度的监督者和制度的评价者。一些制度看似健全,实质无从执行,影响了制度价值作用的发挥。
“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制度要落实,领导干部是关键。制度面前不容有特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道出了法律制度的普遍约束力。领导干部带头遵守制度,才能强化群众的制度观念、规则意识,使制度约束实现“全覆盖”,避免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文/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