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爱琴海边上的毕达哥拉斯家中,忽然有孩纸脑洞大开,拉帮结伙地对着类似我们看到的古罗马数字拜啊拜,一心认为,这个世界是由这些人类可能最先觉醒的抽象概念组成的。
2500年后,另一个科技界的大佬与之前的某两位导演不谋而合,认为基本单元只有“0”和“1”的某运算主体可能才是我们真正的家长外加衣食父母。
我们有可能只是一群有着意识的幽灵,而本体则藏在某农场中,散发着微弱的能量,为这个向幽灵们提供依附的矩阵添砖加瓦。
看晕了么,好吧,DT君其实说这两位导演的主要作品就是《黑客帝国》。而这位科技界大佬就是伊隆·马斯克(Elon Musk)。
“我们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
美国时间本周三在加州举办的Code Conference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马斯克,在回答记者关于“我们是否可能生活在虚拟世界”的提问时,抛出了骇人言论,技惊四座,外媒集体高潮。
据《赫芬顿邮报》报道,马斯克在与记者的对话中表示,我们现在很可能生活在一种由计算机模拟出来的世界中。
他认为,当前技术进步如此之快,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很快就会被模糊。谁能知道是不是有一种先进文明正在模拟过去的时代,而我们正身处其中呢?
以下是马斯克关于这一言论的更多描述:
关于我们可能生活在虚拟世界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如下:
四十年前,我们只能玩一款叫《Pong》(如下图)的游戏,现在看来很傻,两个方块加一个圆点。四十年过去了,我们有了仿真图形、3D模拟,每天都有上百万玩家沉浸其中,而且这些技术每年都在进步。很快,我们还将迎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考虑到技术改良的速度,这些游戏很快将变得与现实难以区分。哪怕把现在的技术发展速度降低一千倍,一万年后的发展水平也将是难以想象的,你知道,一万年对进化史来说根本不是事儿。
鉴于能混淆虚拟与现实的游戏不可避免的一定会出现,而且这些游戏将可以在任何平台上运行,比如机顶盒、个人电脑等,到时候这些设备的数量将达到十亿级,所以对于单个的人来说,你生活在真实世界的几率只有十亿分之一。
这个理论有瑕疵么?没人能反驳我吧?
1975年,艾尔·奥尔康(Al Alcorn)开发的第一款家庭电视游戏《Pong》
真有人在认真研究这个事儿
从技术发展曲线来看,该理论无懈可击,但又无法证明。有点类似“奇点”这一概念,说不定哪天真会成为科技工作者的新信仰。
马斯克不是第一个公开发表这种观点的人。早在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奈·笛卡尔(Rene Descartes)是目前所知第一个担心我们活在“虚幻世界”中的人。他害怕眼前的一切都是“恶魔”制造的完美幻象。“恶魔竭尽所能去误导我。”笛卡尔说。他所说的“恶魔”,放在今天,大概就是人工智能了吧。
此外,2003年,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尼克·波斯特罗姆(Nick Bostrom)发表过一篇名为《我们活在计算机模拟中?》(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论文地址见文末)的论文。他还曾出版了《超级智能》(Superintelligence),该书备受比尔·盖茨、伊隆·马斯克、史蒂芬·霍金等人的追捧。
论文提出了这样的假设:我们生活的宇宙时空可能是由某种高纬度生物制造的计算机所模拟生成,后人类文明可能会进化出、或者创建某种程序来适应计算机宇宙时空,以模拟过去发生的事件和重建远古祖先的生活方式。
虽然无法提供科学依据,但确实也为证明这个惊世骇俗的假设做了一些计算性的工作,得出的结论是下列命题至少有一个成立:
- 人类文明成功发展到后人类时代的几率趋近于0;
- 后人类文明有兴趣模拟进化史的几率趋近于0;
- 与我们经历类似的人类生存在模拟世界中的几率趋近于1。
来自德国波恩大学的物理学家们随即对上述观点表示支持,并提出了一种检验世界是真实还是模拟的可能方法:用三维网格建模宇宙的一小部分,然后运行程序看会发生什么。
他们发现,计算机模拟产生了微小但可区分的异常——某种不对称性。也就是说,我们也许能在宇宙中观察到相同的可区分异常,比如仔细分析宇宙射线,可能会揭示类似的不对称性,这将表明,我们可能是生活在别人的计算机模拟里!
如果你真的相信上述理论,而且想过人类社会可能真的是某种高级版本的《模拟人生》,也不用太悲观,马斯克表示:“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也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比如人类文明被因为某些原因被毁灭时,或许可以被重启。”
预防措施还是要有,万一是真的呢?
马斯克似乎也担忧未来可能发生类似事件,2015 年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开放式人工智能”(Open AI)组织。他在Code Conference的访谈中强调,创立 Open AI 并不是想和对手竞争,其目的是在预防未来AI发展过快而凌驾于人类之上。
他还提出了“神经织网”(Neural Lace)的概念,其实,纳米科学家早就在研究这个概念。马斯克 说,植入神经织网,只要透过颈部静脉就可安装完成。他认为,若人类能利用自己的数码分身创造宽频的神经界面,就有可能避免被高级人工智能所奴役。在被问到是否会自行研发这项技术时,马斯克说:“这件事非常重要,有能力的公司一定要去做。”
好吧,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觉得很扯,那很正常,DT君也觉得大周末的就别这么严肃了。下面这段马斯克在Code Conference上的访谈视频评论也多是插科打诨看热闹,都是“求一夜暴富的代码”、“马斯克是吃了《黑客帝国》里的红色药丸么?”之类。
对了,除了虚拟世界的说法,马斯克还表示要在2024年把人类送上火星。为什么他说的话,DT君觉得还是多少靠谱的呢?
【文/DeepTech深科技(微信号:mit-tr)】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马斯克20年前就看好这五大领域 已参与三个
➤ 马斯克对话李彦宏:起初认为做电动车会失败
➤ 土豪用全版广告给特斯拉提意见 马斯克亲自回复
➤ 马斯克:SpaceX将在12年内尝试将人送上火星
➤ 马斯克:未来人类开车将被列为违法行为
➤ 特斯拉马斯克:人工智能危险超核弹
➤ 特斯拉马斯克:每次都知难而退,永远在给自己创造机遇
➤ 特斯拉马斯克:能源危机是本世纪亟需解决的问题
➤ 中国为何没有创新天才:疯狂的马斯克风格不适合中国
➤ 揭秘Elon Musk的超级电池工厂Gigafactory:可以改变世界的工厂
出不了,即使美国也出不了第二个。如果那么容易出现,为什么美国的历史上拿不出一个类似的?乔布斯的事迹说出来,感觉这个人牛逼,但仍属于商业范畴,且很单一,就是感觉他的事迹很自然
musk的事迹说出来,会震撼,很不自然,甚至悲壮,他不是被历史推着走,而是独自推着历史走再等20年看看吧,不,是30年。就是00后中年,
原因:00后的生活条件(从物质到精神)比9之前要好不少。要知道,不是没有人向MUSK那个方向想,而是现实的压力让人不得不放弃了,我们很多人不都是这样吗。我坚信,如果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国的MUSK必然会出现
musk这样的人即使在美国,也就成功这一个。我的理解里他已经远远超出乔布斯的境界和影响力。所以不要幻想中国出一个musk,问问美国能出几个?时势造英雄,但换个人就造不出他这么大的势。
他是一个全才。
商界领袖佩服他,因为他有非常宏大而成功的商业战略;
市场人士佩服他,因为他有非常实用化的销售才华,和近乎苛刻的狡诈(注意这两通常是矛盾的);
技术高手佩服他,因为他可以亲手手撸火箭控制程序,并曾亲自查找火箭失败原因细节;
创业赌徒们佩服他,因为他有胆略在最后孤注一掷里冷静而果敢。这关键时刻起死回生的绝佳运气和定力,就如同球神乔丹,总在最后一分钟以超人的冷静投入一个三分远投,一定生死。
如果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应该佩服他,因为他追求的理想就是全人类的理想;
如果你自认是个市井之徒,你也该佩服他,因为他白手起家积攒了亿万财富。
放眼历史,musk是唯一的。我想不到任何一个个人在资源严重不足的商业领域,去规划并推动真实的世界,其开疆拓土的豪迈之下,掩盖了步步惊心的生死危机。谁还能记得SpaceX最初三次发射失败面临破产时,马上就要变为狗熊的这个中年人,夜夜无眠老泪纵横,那无助的抽泣可曾伴随邻居们的合家欢笑而倍感凄惶?大部分技术性创始人都是先有技术成功才有公司,musk是个异类,他是先有宏观思想才去学相应技术,而不是某个领域搞得不错才顺便成立公司。这使得musk的公司具有无与伦比的理想主义色彩,就是我想干啥就干啥,主动推动历史进程并引导市场。关键他还成功了。
“我想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想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这是musk给我的感觉,他是新时代的悟空,大闹天宫一番,赢取盛名无数。
激进梦想家很多,顶尖工程学家也很多,伟大的公司领导人也很多,但他是这几个的集合体,最最关键是他成功了。人生几十年,运气永远是最不可控的,然而又是最重要的。
为人类开疆拓土的先烈们,有无数的失败者,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尊重和理解;而对于那些面对步步杀招走出历史迷宫的胜利者,更应该给予最无私的赞许。我想大google总裁佩奇说“做慈善不如把钱交给musk去改变人类”,这应该是对musk最大的敬礼了。
伟大怎么能用在活人上…
顺便说一句,有的人也不要太妄自菲薄,马云兼并雅虎在华业务时候也是44岁,他的成就和马斯克比也是毫不逊色啊……
虽然我觉得艾隆马斯克做的事业比马云更宏大,但若比较理想主义和成功,马云也不赖啊
网络支付平台有马云,汽车和光伏行业也不是不可能没有,但航天行业就绝对不可能出现中国的马斯克。
首先即使是马斯克也是得到美国政府机关的授意,不然有那么容易拿到NASA的资助和技术支持吗?并允许租用范登堡和卡角空军基地的发射场,后来还顺理成章接到NASA和军方的大量订单,甚至在回收还没有成功先例的情况下允许陆上着陆。很明显是ULA两个抱团的老孽障要价太狠,所以美国政府就以市场经济的方法去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扶植出SpaceX,并且给订单Orbital ATK让他们保持竞争,让SpaceX维持较低的报价不要成为第二个ULA。
而中国,航天属于高度敏感的行业,技术壁垒高,而且涉及国家安全,与电力、供水、军火等行业一样,只能由国家或国企运营。所以不可能出现马斯克这样的人,
已经出现了,零壹空间科技,15年刚刚成立的公司,创新机制
公司计划分阶段建立以民营为核心的配套体系。核心零部件方面,通过与相关院所建立联合研制关系或者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实现配套。非核心零部件方面,在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民用级零部件,最大限度实现高可靠性和低成本。
精英团队
公司核心研发团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相关高校,并具备在相关院所的型号研制经验,合计研发经验超过60年。此外,公司还吸引了多位总装、国防科工局、相关院所及高校的领导担任顾问。
公司愿景
广阔寰宇一直是人类之梦,但这探索的旅程却一直充满坎坷曲折。时间之轮转至今夕,大洋彼岸已不断吹响探索太空的号角,以spaceX为代表的新一代民营航天公司正在革命性的改变人类探索太空之路。在这同样仰望浩渺苍穹的炎黄大地上,一个创新性太空探索企业也将应运而生。
国人不是没有看到,中国航天也不是没有座位,也许只是一颗苹果树的苗圃,我相信总有一天,能够托起华人走向太空的建木。
我知道很多人都佩服与敬仰Elon Musk,但在中国,小时候的理想和长大的理想与别人对你的期盼完全不一样。现在的幼儿园的学生都在比谁的家有钱,谁穿的好,小学会更小就开始被强迫上各种课外班,吉他,钢琴,跆拳道,中学,高中各种辅导课,恨不得天天补,大学有点才能的人进外企,再不考公务员,瞎混!但你工作了,别人问你你小时候的理想是做哪个职业?你看你能对上么?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从小就开始被强迫学这个学那个,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哪些,对哪些有兴趣,填大学志愿有几个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专业,基本都是选择哪个以后能赚钱!还有,GFW的存在使得眼界太小
马斯克虽然聪明,但是不爱运动也不合群,被学校的人认为是书呆子,所以总是被其他同学孤立和欺负( 嗯,天才少年的套路,为了日后的逆袭 )。17岁时,他决定离开南非,去往加拿大。
大学时,他思考了未来能改变人类的几个领域:
可持续能源
太空探索(外星殖民)
互联网
人工智能
人类基因编码重排
后两个是祸是福他不能确定,所以就选择了前三个领域,作为他一生探索的目标。( 除了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太空探索……听起来怎么都觉得像在胡说八道 )
拿到经济学和物理学的双学位之后,马斯克在斯坦福大学开始读博,可读了两天,他就休学了。
“ 因为害怕自己被时代抛弃 ”于是创办了zip2( 类似于百度地图+大众点评的产品 ),然后公司以3亿美元被收购了。这之后,他创办了 http://X.com( 类似于支付宝的产品 ),那时才1999年。于此同时,另一个公司 confinity 和他们的业务很像,所以开始一轮烧钱的厮杀( 为嘛想到了滴滴快的 )。最终两家选择合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 paypal 的诞生。Ebay 以15亿刀收购了 Paypal ,马斯克作为最大的股东分到了1.8亿(税后)之后走人。
1.8亿 ! ! !美元 ! ! 31岁的他获得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财务自由,你可能以为他的故事可以完美的结束了。
这个数字似乎已经够他过一辈子了,我们想象的马斯克之后的日子是这样的:阳光,沙滩,晒太阳,数钱。
但实际上,是这样的:他开始疯狂学习。
他希望能在火星上培养出生物,可是去火星的交通费用好贵,所以他决定自己造火箭!!所以他开始疯狂的学习跟火箭相关的知识。因为他从小就着迷于太空探索,这是是一个绝好的时间来完成小时候的想法了!!!
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马斯克了……(ಥ_ಥ)他用1亿美元成立了一个毫无理智的公司:space X。计划100年后人类实现火星旅行和火星移民。
他跑去NASA挖人,他有理想有激情有口才,最重要的是,他还有钱!!!于是他挖到了大量NASA的人才和他一起完成这个疯狂的计划。过了两年,他打算多线程工作,又砸了7000万美元投资加入了特斯拉,又一个外人看来毫无理智的行为。目标是:加速电动汽车的到来。
又过了两年,投资了1000万和兄弟成立了solar city,一个“以成千上万人用上太阳能”为目标的公司。
2002-2006,四年内,马斯克连续创办投资了三家公司!!!而且每家公司的使命都如此宏大与无法理解。说好的创业者要专注呢!!!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
2008年,人们似乎开始觉得这是一场悲剧等着看笑话了,一个亿万富翁在几年内创立不可能实现目标的公司,并挥霍光了自己的财产。而后面发生的事情似乎也在验证这种说法。
Space X 确实造出了火箭,但是真相是造出了只会爆炸的火箭,连续发射三次都失败了。特斯拉被人戏称为2007年最失败的公司,同时又面临全球金融危机,汽车行业遭遇重创。2008年下半年,事情突然有了转机。space X第四次竟发射成功了!!!
NASA看到了决定帮助他“ fuck it,let’s give this guy a try ”,然后签了12亿的合同。
Space X 在后面的发射中还实现了火箭海上回收。完美的诠释了 “上帝为你关上门,又会打开一扇窗” 这种鸡汤励志文。这时 Space X 成为继中国,美国,俄国之后第四个能成功发射和回收航天器的机构。但注意,前三个都是国家!!!只有 Space X 是公司,而这家公司还要让人类殖民火星。马斯克太猛….然后Tesla S大获成功,碾压了汽车市场;与此同时,Solar city 估值60亿,成为美国最大的太阳能安装商。这期间他还发布了hyperloop(快速轨道交通)的设想,这同样是一个大胆的胶囊列车的计划。同时还又结婚,离婚,再结婚,再离婚,(真的干了好多事情)。马斯克,他在互联网,能源,汽车,航天,外星探索几个领域成立了公司并且都获得成功,未来可能还会对人类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在我们的印象里,一个人能专注在一个领域并获得成功已经是很厉害了,而马斯克的故事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观念。
他是执行者,是极客,是冒险家,是幻想家,是极度勤奋的人。他的故事完全可以写成鸡汤书,拍成励志电影。
那么他为什么这么腻害呢?
1 极度勤奋
在马斯克小时候就很爱看书,每天平均阅读时间为10小时。他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不断疯狂的工作,同时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兴趣是他工作的动力,这样才能面对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和他人的质疑。2 强烈的兴趣与执行力
马斯克小时候很喜欢看《银河系漫游指南》,对编程,火箭,外太空都充满着兴趣,这也是他未来在互联网,宇宙探索,可持续能源领域发展的原因。
其实很多男孩小时候都幻想过自己可以登上火箭去外太空吧,只是马斯克去执行了他儿时的想法。3 超强的学习能力
马斯克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不断吸收着知识,金融,物理,能源,火箭,管理,设计4 敢于冒险
在 Paypal 被收购后,马斯克获得了1.8亿元的财产,可他选择了用这些钱再次创业,并且每个领域都是极具风险不被人所看好的。如果失败他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失败之后他也能重新振作起来,他拥有难以置信的勇气。5 思维方式
马斯克在创办公司的时候,首先思考的是人类的需求是什么,什么能让人类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而不是去复制别人已有的模式与产品。他会从事情根源开始考虑,而不是想别人在这时会做什么。他选择的几个领域,未来可能对人类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变化。
他的思维方式不同常人,总能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事物,找到具有洞见的创意。但是,人们常常认为他们是疯子。他也常常被认为是来自未来的人。最后,马斯克还有点帅,这应该是遗传了模特妈妈的美貌,许多人把马斯克和乔帮主做比较,
两人都是敢于冒险帅到掉渣的人。
马斯克,他会是乔布斯之后改变世界的人吗?
出不了,即使美国也出不了第二个。如果那么容易出现,为什么美国的历史上拿不出一个类似的?乔布斯的事迹说出来,感觉这个人牛逼,但仍属于商业范畴,且很单一,就是感觉他的事迹很自然
musk的事迹说出来,会震撼,很不自然,甚至悲壮,他不是被历史推着走,而是独自推着历史走再等20年看看吧,不,是30年。就是00后中年,
原因:00后的生活条件(从物质到精神)比9之前要好不少。要知道,不是没有人向MUSK那个方向想,而是现实的压力让人不得不放弃了,我们很多人不都是这样吗。我坚信,如果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国的MUSK必然会出现
musk这样的人即使在美国,也就成功这一个。我的理解里他已经远远超出乔布斯的境界和影响力。所以不要幻想中国出一个musk,问问美国能出几个?时势造英雄,但换个人就造不出他这么大的势。
他是一个全才。
商界领袖佩服他,因为他有非常宏大而成功的商业战略;
市场人士佩服他,因为他有非常实用化的销售才华,和近乎苛刻的狡诈(注意这两通常是矛盾的);
技术高手佩服他,因为他可以亲手手撸火箭控制程序,并曾亲自查找火箭失败原因细节;
创业赌徒们佩服他,因为他有胆略在最后孤注一掷里冷静而果敢。这关键时刻起死回生的绝佳运气和定力,就如同球神乔丹,总在最后一分钟以超人的冷静投入一个三分远投,一定生死。
如果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应该佩服他,因为他追求的理想就是全人类的理想;
如果你自认是个市井之徒,你也该佩服他,因为他白手起家积攒了亿万财富。
放眼历史,musk是唯一的。我想不到任何一个个人在资源严重不足的商业领域,去规划并推动真实的世界,其开疆拓土的豪迈之下,掩盖了步步惊心的生死危机。谁还能记得SpaceX最初三次发射失败面临破产时,马上就要变为狗熊的这个中年人,夜夜无眠老泪纵横,那无助的抽泣可曾伴随邻居们的合家欢笑而倍感凄惶?大部分技术性创始人都是先有技术成功才有公司,musk是个异类,他是先有宏观思想才去学相应技术,而不是某个领域搞得不错才顺便成立公司。这使得musk的公司具有无与伦比的理想主义色彩,就是我想干啥就干啥,主动推动历史进程并引导市场。关键他还成功了。
“我想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想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这是musk给我的感觉,他是新时代的悟空,大闹天宫一番,赢取盛名无数。
激进梦想家很多,顶尖工程学家也很多,伟大的公司领导人也很多,但他是这几个的集合体,最最关键是他成功了。人生几十年,运气永远是最不可控的,然而又是最重要的。
为人类开疆拓土的先烈们,有无数的失败者,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尊重和理解;而对于那些面对步步杀招走出历史迷宫的胜利者,更应该给予最无私的赞许。我想大google总裁佩奇说“做慈善不如把钱交给musk去改变人类”,这应该是对musk最大的敬礼了。
伟大怎么能用在活人上…
顺便说一句,有的人也不要太妄自菲薄,马云兼并雅虎在华业务时候也是44岁,他的成就和马斯克比也是毫不逊色啊……
虽然我觉得艾隆马斯克做的事业比马云更宏大,但若比较理想主义和成功,马云也不赖啊
网络支付平台有马云,汽车和光伏行业也不是不可能没有,但航天行业就绝对不可能出现中国的马斯克。
首先即使是马斯克也是得到美国政府机关的授意,不然有那么容易拿到NASA的资助和技术支持吗?并允许租用范登堡和卡角空军基地的发射场,后来还顺理成章接到NASA和军方的大量订单,甚至在回收还没有成功先例的情况下允许陆上着陆。很明显是ULA两个抱团的老孽障要价太狠,所以美国政府就以市场经济的方法去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扶植出SpaceX,并且给订单Orbital ATK让他们保持竞争,让SpaceX维持较低的报价不要成为第二个ULA。
而中国,航天属于高度敏感的行业,技术壁垒高,而且涉及国家安全,与电力、供水、军火等行业一样,只能由国家或国企运营。所以不可能出现马斯克这样的人,
已经出现了,零壹空间科技,15年刚刚成立的公司,创新机制
公司计划分阶段建立以民营为核心的配套体系。核心零部件方面,通过与相关院所建立联合研制关系或者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实现配套。非核心零部件方面,在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民用级零部件,最大限度实现高可靠性和低成本。
精英团队
公司核心研发团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相关高校,并具备在相关院所的型号研制经验,合计研发经验超过60年。此外,公司还吸引了多位总装、国防科工局、相关院所及高校的领导担任顾问。
公司愿景
广阔寰宇一直是人类之梦,但这探索的旅程却一直充满坎坷曲折。时间之轮转至今夕,大洋彼岸已不断吹响探索太空的号角,以spaceX为代表的新一代民营航天公司正在革命性的改变人类探索太空之路。在这同样仰望浩渺苍穹的炎黄大地上,一个创新性太空探索企业也将应运而生。
国人不是没有看到,中国航天也不是没有座位,也许只是一颗苹果树的苗圃,我相信总有一天,能够托起华人走向太空的建木。
我知道很多人都佩服与敬仰Elon Musk,但在中国,小时候的理想和长大的理想与别人对你的期盼完全不一样。现在的幼儿园的学生都在比谁的家有钱,谁穿的好,小学会更小就开始被强迫上各种课外班,吉他,钢琴,跆拳道,中学,高中各种辅导课,恨不得天天补,大学有点才能的人进外企,再不考公务员,瞎混!但你工作了,别人问你你小时候的理想是做哪个职业?你看你能对上么?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从小就开始被强迫学这个学那个,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哪些,对哪些有兴趣,填大学志愿有几个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专业,基本都是选择哪个以后能赚钱!还有,GFW的存在使得眼界太小
马斯克虽然聪明,但是不爱运动也不合群,被学校的人认为是书呆子,所以总是被其他同学孤立和欺负( 嗯,天才少年的套路,为了日后的逆袭 )。17岁时,他决定离开南非,去往加拿大。
大学时,他思考了未来能改变人类的几个领域:
可持续能源
太空探索(外星殖民)
互联网
人工智能
人类基因编码重排
后两个是祸是福他不能确定,所以就选择了前三个领域,作为他一生探索的目标。( 除了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太空探索……听起来怎么都觉得像在胡说八道 )
拿到经济学和物理学的双学位之后,马斯克在斯坦福大学开始读博,可读了两天,他就休学了。
“ 因为害怕自己被时代抛弃 ”于是创办了zip2( 类似于百度地图+大众点评的产品 ),然后公司以3亿美元被收购了。这之后,他创办了 http://X.com( 类似于支付宝的产品 ),那时才1999年。于此同时,另一个公司 confinity 和他们的业务很像,所以开始一轮烧钱的厮杀( 为嘛想到了滴滴快的 )。最终两家选择合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 paypal 的诞生。Ebay 以15亿刀收购了 Paypal ,马斯克作为最大的股东分到了1.8亿(税后)之后走人。
1.8亿 ! ! !美元 ! ! 31岁的他获得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财务自由,你可能以为他的故事可以完美的结束了。
这个数字似乎已经够他过一辈子了,我们想象的马斯克之后的日子是这样的:阳光,沙滩,晒太阳,数钱。
但实际上,是这样的:他开始疯狂学习。
他希望能在火星上培养出生物,可是去火星的交通费用好贵,所以他决定自己造火箭!!所以他开始疯狂的学习跟火箭相关的知识。因为他从小就着迷于太空探索,这是是一个绝好的时间来完成小时候的想法了!!!
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马斯克了……(ಥ_ಥ)他用1亿美元成立了一个毫无理智的公司:space X。计划100年后人类实现火星旅行和火星移民。
他跑去NASA挖人,他有理想有激情有口才,最重要的是,他还有钱!!!于是他挖到了大量NASA的人才和他一起完成这个疯狂的计划。过了两年,他打算多线程工作,又砸了7000万美元投资加入了特斯拉,又一个外人看来毫无理智的行为。目标是:加速电动汽车的到来。
又过了两年,投资了1000万和兄弟成立了solar city,一个“以成千上万人用上太阳能”为目标的公司。
2002-2006,四年内,马斯克连续创办投资了三家公司!!!而且每家公司的使命都如此宏大与无法理解。说好的创业者要专注呢!!!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
2008年,人们似乎开始觉得这是一场悲剧等着看笑话了,一个亿万富翁在几年内创立不可能实现目标的公司,并挥霍光了自己的财产。而后面发生的事情似乎也在验证这种说法。
Space X 确实造出了火箭,但是真相是造出了只会爆炸的火箭,连续发射三次都失败了。特斯拉被人戏称为2007年最失败的公司,同时又面临全球金融危机,汽车行业遭遇重创。2008年下半年,事情突然有了转机。space X第四次竟发射成功了!!!
NASA看到了决定帮助他“ fuck it,let’s give this guy a try ”,然后签了12亿的合同。
Space X 在后面的发射中还实现了火箭海上回收。完美的诠释了 “上帝为你关上门,又会打开一扇窗” 这种鸡汤励志文。这时 Space X 成为继中国,美国,俄国之后第四个能成功发射和回收航天器的机构。但注意,前三个都是国家!!!只有 Space X 是公司,而这家公司还要让人类殖民火星。马斯克太猛….然后Tesla S大获成功,碾压了汽车市场;与此同时,Solar city 估值60亿,成为美国最大的太阳能安装商。这期间他还发布了hyperloop(快速轨道交通)的设想,这同样是一个大胆的胶囊列车的计划。同时还又结婚,离婚,再结婚,再离婚,(真的干了好多事情)。马斯克,他在互联网,能源,汽车,航天,外星探索几个领域成立了公司并且都获得成功,未来可能还会对人类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在我们的印象里,一个人能专注在一个领域并获得成功已经是很厉害了,而马斯克的故事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观念。
他是执行者,是极客,是冒险家,是幻想家,是极度勤奋的人。他的故事完全可以写成鸡汤书,拍成励志电影。
那么他为什么这么腻害呢?
1 极度勤奋
在马斯克小时候就很爱看书,每天平均阅读时间为10小时。他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不断疯狂的工作,同时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兴趣是他工作的动力,这样才能面对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和他人的质疑。2 强烈的兴趣与执行力
马斯克小时候很喜欢看《银河系漫游指南》,对编程,火箭,外太空都充满着兴趣,这也是他未来在互联网,宇宙探索,可持续能源领域发展的原因。
其实很多男孩小时候都幻想过自己可以登上火箭去外太空吧,只是马斯克去执行了他儿时的想法。3 超强的学习能力
马斯克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不断吸收着知识,金融,物理,能源,火箭,管理,设计4 敢于冒险
在 Paypal 被收购后,马斯克获得了1.8亿元的财产,可他选择了用这些钱再次创业,并且每个领域都是极具风险不被人所看好的。如果失败他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失败之后他也能重新振作起来,他拥有难以置信的勇气。5 思维方式
马斯克在创办公司的时候,首先思考的是人类的需求是什么,什么能让人类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而不是去复制别人已有的模式与产品。他会从事情根源开始考虑,而不是想别人在这时会做什么。他选择的几个领域,未来可能对人类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变化。
他的思维方式不同常人,总能以全新的角度看待事物,找到具有洞见的创意。但是,人们常常认为他们是疯子。他也常常被认为是来自未来的人。最后,马斯克还有点帅,这应该是遗传了模特妈妈的美貌,许多人把马斯克和乔帮主做比较,
两人都是敢于冒险帅到掉渣的人。
马斯克,他会是乔布斯之后改变世界的人吗?
虽然伊隆·马斯克是个牛人,但并不代表他在这方面拥有比我们更多的信息。
实际上,世人还没有为判定世界是真与否定制出相应的标准,因为对世人而言,他们还没搞清楚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就算真的,而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则不算。
2011年我大学本科毕业,进了一家国有钻探公司,当时国际原油价格高企,石油院校的学生沉浸在签约率99%的欣喜中,石油企业的员工探讨着彼此的奖金和度假的去处。整个石油行业一派繁荣,甲方乙方统统盆满钵满。
同事间闲聊之际,有人提到页岩气开采,一位资格老,业务熟的老工程师不屑道:“那玩意采出来成本贼高,谁去弄它?”有年轻人不服道:“长庆油田,原来还不开发呢,现在也要赶超大庆了!”“那你等到油价飙到200USD/bbl吧。”
2011年国际油价(侵删)当前油价不足40美金
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大家都能清晰的看到两点:
1、古时候取暖用木柴,烧木炭;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煤炭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指标;1859年,第一口油井在美国钻探成功,伴随着内燃机的出现,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化石能源。
每一次能源的更迭并非是前一种能源的耗尽,而是新的技术催生了更加经济、更加高效的能源,之前是,以后也是,只有行业之外的人才会担忧石油耗尽了该怎么办,自打我识字起,课本上就一直说石油再开采50年就没有了,转眼过了20年,可能课本上还是这么写的。所以石油作为一种能源(并非原材料)被取代也不会是一种迫不得已。
2、新能源的开发不能一味的依托政府,有利益的驱动,才会有人前赴后继,新能源才能在一种盈利的模式下出现。油价高企之时,正是各大油公司开发新技术的最有利的契机,若是如目前这般油价低迷,油企都在减员限产,更何谈开发新能源?
所有人都明白这两点,但视野狭隘的人,就会固守眼前的利益,反正石油又开采不完,而且利润滚滚而来,何必去动页岩气?与之类似的情况还有轰然倒塌的柯达和裹足不前的施乐。但是在时代中总有些人能够洞悉一切,引领变革。这场静悄悄酝酿,暴风骤雨一般来袭的页岩气革命就是其中之一。
页岩气为何物?
页岩气是指主体位于泥页岩中,以吸附或者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能源,在开采出来之后,页岩气与常规天然气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以甲烷为主,可供我们做饭、取暖的清洁能源。
几年前,页岩气与天然气水合物等等虚无缥缈的名词一样,仿佛只是超越那个时代的黑科技,但为什么就突然火了,而且铺天盖地。个人理解,其得益于两个原因:
其一,中国页岩气资源极其丰富,国人似乎从中一下就看到了自给自足的希望,更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过上了中东富豪的生活,再不济也能如委内瑞拉一般,享受一下产油国的国民优惠。
究竟中国的页岩气资源丰富到什么程度呢?
2012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页岩气资源评估报告,经初步评价,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10~12m3,可采潜力为25.08*10~12m3(不含青藏区)。而同时美国能源信息署给出的评估可采储量为36.1*10~12m3,世界第一!
无论从哪份数据上看,中国的页岩气资源都极其丰富,绝对值得大书特书,如主体思想般宣传报道。
其二,参照上图可知,美国的页岩气可采储量比之中国较少,最多也只与中国打个平手,但自2006年到2011年间,美国页岩气年产量从311*10~8 m3上升到1800*10~8 m3。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天然气大国,能源自给率达到81.4%。这一转变如此之快,就连大部分石油从业者也没能预见。
(2014年)
有人会说,中国的能源自给率要高于美国,从中丝毫看不出页岩气革命的贡献啊,但是如果你看见下边2014年中美能源结构对比,你就能明白了……
中国能够达到如此高的能源自给率,真的要感谢雾霾的好伙伴——煤。
看到以上两点,急于改善国内能源结构的中国有识之士,怎能不为之所动。紧接着中国开始了铺天盖地的对页岩气的宣传,将页岩气列为独立矿种,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共同发布了《页岩气发展规划》。
页岩气的开发带来如此剧烈的改变,它不但大大改善了原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国的能源自给程度,而且吊足了现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国的胃口,使之卯足劲要再创几个大庆。如此一来,整个世界的能源供求关系将会彻底改变。世界能源利益的蛋糕也将重新划分。
页岩气革命前全球能源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石油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于20世纪中期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同期天然气开采迅猛增长,加之天然气管道大规模建设完成,1956年天然气超越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至此石化三能源成鼎足之势,几乎20世纪所有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的背后都有石油的身影。
美国作为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于1948年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从当年起,美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的比重迅速下降。世界石油的出口重心从墨西哥湾逐渐转移到波斯湾,看着一口口油井喷出黑色的财富,中东大佬们其实也想不到,自己的后代们将不会在沙漠中骑骆驼躲避风沙,而是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住豪宅、开豪车。
时至今日,世界上来自原油出口的大部分利润都流向了中东的几大产油国,我没有提及俄罗斯,是因为俄罗斯的石油开采成本确实不低,而其他南美、非洲等产油小国几乎已经被石油工业所绑架了,石油工业成为其支柱产业,而手中却没有技术,从上游勘探开发到下游炼制储运几乎都依托国外公司,油价高企之时,国民不富,油价跌破谷底,则国败家亡。(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委内瑞拉、尼日尔、苏丹、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国在这次油价暴跌中受到的冲击。)
我们只看到了波斯湾产油国的富庶,以为是真主的馈赠,实则不然,这些国家也是通过几十年与英、美、荷、法及其大型跨国油公司的斗争而占领的石油利润。
二战前西方国家在中东租让地情况(侵删)
二战后,随着OPEC组织的建立,波斯湾及世界主要产油国逐渐联合起来,成为一股政治力量,对抗西方,对抗跨国油公司,对抗非OPEC成员国,最终成为人生赢家,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调整原油产量,控制石油价格。直至原油期货贸易的产生,才彻底打击了OPEC的定价权力。
先辈们经过如此大费周章的努力,方能换取的利润,后世子孙怎么可能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
中东大佬VS山姆大叔
革命后的能源形势,产油国的对策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随之而来的是第一次石油危机。这一次区域战争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因为国内油价飞涨,于1975年出台《能源政策和节能法》,严格限制原油出口。美国作为石油工业的发祥地,退出了石油出口争夺利益的舞台。
40年后,美国携页岩气开发之技术卷土重来, 2015年1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政府支出及税务法案,正式解除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之后,一艘名为THEOT的油轮离开油港运营商纽星能源在得克萨斯州科珀斯克里斯蒂港口,沿着墨西哥湾西海岸出发,将驶往意大利船上满载着来自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得州南部钻井的石油和凝析油,买方为瑞士石油交易商维多集团。
上文已经说过,页岩气深深的影响着之前和如今的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而中东大佬的江湖地位是靠前辈的血肉堆砌的。那这样的话,是不是必会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冲突呢?
关于页岩气兴起后的阴谋论,在各大网站上已经满天飞了。有人说油价下跌,OPEC放任不管同时继续增产,就是为了摸清美国页岩气开发的真实成本,同时将其扼杀;有人说,页岩气是美国的杀手锏,通过页岩气肢解俄罗斯的同时,将欧洲盟友牢牢的握在手里;更有甚者,眼下的低油价,中国作为受益者,纵横捭阖,平衡各国利益,同时做大自己。一时间众说纷纭,极大的丰富了退休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我想说,无视剂量的用药没有效果,无视剂量的下毒也不一定能要命。美国目前仍然是石油进口国,目前的页岩气开发规模仅仅是改变了美国能源对外依存程度,暂时还不能让美国成为世界能源出口的一极,虽然美国原油厂商的运作空间更大了,也只是为中国、日本等主要的能源消费市场提供了未来的一种选择。
美国页岩气的开采量占世界能源开采量的比重还没有足够高到挑战OPEC的权威,令OPEC更头疼的还有越来越多的非OPEC成员国。同时美国的页岩气也不足以支持其欧洲盟友彻底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往来。而哪怕是现在俄罗斯也向中国卖着高价的石油,美国一时间想堵也堵不住。
所有的能源国都意识到这次浪潮将改变世界,但眼下的页岩气只是这次变革的开端,各国不会因为它翻脸无情。只会尽量想它靠近,避免在浪潮来临之际,自己的小船说翻就翻。
革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何开展的?
美国人的上帝才是慷慨的上帝,而美国的人民也是争气的人民。在能源开发这方面,美国人从来不囿于自身资源的禀赋,而是具有某种前瞻性。小学的课本中,告诉我,泱泱中华,地大物博。据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煤炭资源中国这一栏中,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3.3%,排名世界第三。第一是谁?竟然是美帝!达到2446亿吨,超出我们一倍还多,气人的是人家还不用!还不采!
2015年4月,美国天然气发电量超过煤炭发电量,2016年美国暂停实施新的联邦土地煤炭开采租赁,并启动联邦煤炭审查项目。这意味着美国将不再支持新的煤矿开采,只用现有已经开发的产能供应国内需求和出口。
正是美国人这种对资源利用的全面考量和取舍,页岩气革命才爆发在美国,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地方。据称美国的第一口商业页岩气井早在1821年就诞生了,这口井确实让人牟利了,所以才有其他人看出商机,增加的投入,以期获得回报。
2000年以后,美国的页岩气开发开始成指数型增长,页岩气的开发使美国天然气和LNG进口量大幅下降,预计2035年,页岩气开采将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49%。
美国页岩气的飞跃发展主要依托三个方面:技术、政策、资金。
技术
开发页岩气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水平井技术和水力压裂技术。这两项技术对于石油行业的人来说并非是什么陌生的词汇,这两项技术同样应用于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
举个例子,一座城市下边有石油,城市里我们又不能立钻机,怎么办,我们可以在城市边缘开钻,然后用一系列井下工具,控制钻头的走向,打进靶区。若是让钻头斜着走,就叫定向井,若是再斜一点,能水平走,就称为水平井。这项技术能力的大小是看你打的井垂直井深有多少,水平位移有多少。
至于水利压裂就更简单了,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形成一个油湖或者油河,而是藏在孔隙裂缝中。由于地层存在压力,一般来说,越深压力越大。当钻头打进地层,贯通了地面与地下,地层中的原油就会自发的喷出来,这就是很多自喷井。但在大部分地区,地层压力没有那么理想,孔隙度、渗透率也没有那么好。所以就需要压裂地层,使地层与井筒的接触面积扩大成百上千倍,再结合水平井技术,就会使泄油面积最大化,同时降低井底附近的渗流阻力。使原本低渗透率、低丰度、低产量的页岩气最大程度的被开采。
说清这两项技术的原理不难,但是把这两项技术优化,形成规模生产,便足足耗了美国人三十年。技术积累的过程正是应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校训——厚积薄发!
政策
一个项目的开发就好比是化学反应,政策不是反应物,而是催化剂。若是项目糟糕,无法盈利,就是政策再好,人们也避之不及,除了国企没有人会硬着头皮上。相反,若是项目成立,有利润的驱使,就算没有政策或者违反政策,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若是有那么一点政策,商人便会趋之若鹜,资金便会纷至沓来。
页岩气开发项目便是这种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的项目 ,若是没有政策的倾斜,这场变革可能会发生在很久之后,但仍然会兴起。然而美国无愧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这种变革若不是由他引领,怎么对得起那高高挂起的四颗人头!
1978 年,《能源税收法案》出台了替代能源生产的“税收津贴条款”,1980 年的《原油意外获利法》对全美油气行业实施五种税收优惠,享受3.5 美分/立方米的税收补贴;2004 年的《美国能源法案》,规定10 年内政府每年投资4500 万美元用于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常规能源的研发;2005 年的《能源政策法》对石油天然气生产和增采等5 个方面给予145.5 亿美元的税收刺激额度, 并对基础科研和化石能源分别提供141.84 亿美元和20.42亿美元的专项资助。在监管政策方面,美国政府对天然气开发商和管道运输商进行不同的政策监管, 在监管管道运输费用的同时放开天然气价格, 保证了天然气生产商和用户对管道拥有无歧视的准入条件。
资金
美国的资本运作过程,在知乎中被无数经济学大神阐释过,这次我也不多舌了,言多语失。总之,华尔街的投资能快速的作用到生产一线,生产一线的利润能迅速的反哺华尔街的投资商。如此循环,好似车轮一般,让美国的页岩气开发,越转越快,越快越转,若不是国际油价腰斩,美国页岩气开发必然能能带来更振奋的消息。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发展道路
有人质疑页岩气的开发并非是一场革命,因为按照目前国际油价的形势,页岩气开发已经被扼杀在摇篮里了。但依我看来,并非如此,页岩气开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这并不是革命的全部,这只是革命的开始,我们有幸做为旁观者,见证科学技术的又一次腾飞。
对于页岩气,我大中华没有必要大喊口号,也没有必要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美国能够引领革命,是因为其具备了天时(油价高)、地利(埋藏浅、征地易、利于大规模开发)、人和(资金流向)。中国在《页岩气发展规划》中给自己描绘的美好明天几乎全都落空,啪啪打脸。这样的自残行为,无疑会降低后续开发的积极性。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不跟风,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发展非常规天然气。我国的的致密气(开采难度要低于页岩气)——苏里格气田开发项目取得了很大成就。该项目采取了5+1模式,引入了不同的公司参与竞争,虽然同属于中石油,但却各自为政,竞争激烈,不断有新工艺、新技术在苏里格被采用,被推广。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当地生产作业条件的开发之路。中国应该在这场变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盲从,不盲目。
作为一个快要失业的石油从业者来说,我仅仅希望这场变革快些袭来吧,来的更猛烈些吧!
房地产开发导致基层自治/分权压力增加。这一点大家都看得见,但一般不会认为是动摇社会基层结构的大事。
过去十余年,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波房地产高潮,我也卷在其中吃了几碗饭。关于这事儿的经济后果,以及地方债、高房价等问题带来的宏观政治后果我就不说了。我只谈谈直观感受到的微观社会结构变化。数据大多是个人估算,不过估算误差真的完全不影响结论的基本面。
这一波工业-房地产高潮之前,中国差不多是一亿人住比较完整的楼房住宅小区(家属院),三五亿人住老城区或是城乡结合部的平房或者低层建筑,剩下七八亿人住在农村。那时普通中国人的居住需求以保证能睡觉能做饭为主,对隐私、居住环境的需求较低。而即便是那些比较完整的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也限于简单的水电维修和绿化,一般由牵头建设的部门如企业后勤处管一管就完事。大多数居民要么依照传统社区的规则和邻居打交道,要么把一切交给“单位”。
这一轮房地产高潮过后,近一半的中国人离开了传统社区,或是住进了批量建设的商品楼,或是勉力在大城市外围打工,攒钱在家乡的县城买一套楼房。另外一半中国人,除了老人之外,也基本认定住进商品楼是这个时代的基本需求。即便来自再偏远农村的女孩,也不愿意在一套没有下水道和卫生间的房子里举行婚礼。
不过,住进商品楼意味着你和邻居密集地挤在一起,生活习惯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厨房漏水、酒后唱歌、阳台养鸡、向楼下弹烟灰……都可能引发邻里冲突。传统社区解体了,传统习俗和传统社区领袖都管不了这些事情,大家需要新的秩序。这个秩序在最核心的层面是法院和公安局,但一般来说日常管理靠物业来实现。
物业公司这东西,你说他卑微也卑微,大多数工作人员都得对业主毕恭毕敬。但从性质说起,这东西非常强大:
物业公司有税收权——物业费,而且还经常调整税率
物业公司有警察权——保安。可以阻止业主违规使用公共空间,禁止不交钱的业主使用物业,当然严重问题还是要找警察
物业公司管理“市政”事务——大型住宅区的道路、给排水、绿化、治安都不逊于过去的县城,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复杂管理。
物业公司要对外交涉——大型住宅区必然和外部的政府、市政、铁路有各种关联,从长期来看免不了要有利益互动。只要矛盾不激化到无法调和,这些日常的配合和博弈只能由物业公司来处理。
换句话说,物业公司实际上已经承担了相当多的社会职能,在很多方面超出过去的基层政府。随着住宅功能的增加,物业公司的工作复杂性和权力还将进一步增加。
那么,物业公司对谁负责呢?理论上说当然是业主。业主应该推举自己的代表,负责和物业公司签订合同,监督物业公司的日常工作。进一步说,业主委员会才是真正的“物业”,只是业主委员会把具体工作承包给具体的物业公司而已。完全可能业主委员会不雇佣传统意义上的物业公司,而是直接雇佣保安负责治安,雇佣绿化公司来种树,雇佣清洁公司来打扫卫生……和包给统一物业公司的区别无非是批发和零售的不同。
所以,严格来说,前面说物业公司的所有权利,实际上都是业主代表委员会的权利。他们通过选举制度得到了业主的授权,所以可以全权使用物业费并具体落实上述功能。业主委员会有民主授权,有独立财政,负责管理居民的日常事务。你觉得这算什么?这已经是一个基层政府,而且由于民主授权的存在,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没有上级可以撤换它。即这是一个分权制的基层政府。
不要小看这个“政府”。随着房产公司逐渐整合为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楼盘规模越来越大。几万或者十几万的大型住宅区恐怕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这至少相当于乡镇-街道级别的基层政府。谁也不能轻视他。而且理论上说,多个业主委员会是可以通过集体投票来合并的,按照协议共享基础设施,共同使用物业费(税收)。这相当于业主委员会可以产生自己的上级政府,比如天通苑业主联盟,或者上海松江区东区联盟等等。类似的联盟如果直接和市政机构谈判,讨论市政服务问题,那已经毫无疑问地是参与中层政治决策了。
当然,我说的都是理论可能。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楼盘没有产生业主委员会,很多业主委员会运行的一团糟,内斗和腐败案连续不断。那些完全没有业主委员会,由开发商或政府制定的物业公司维持运行的住宅小区,未必就比有业主委员会的服务质量差。更不要指望业主委员会成立高效的脱产管理机关,乃至和其他业主委员会签订协议了。
但这不是才开始吗?
新的一轮居住区变革,中国人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进入新的生活空间,和完全陌生的邻居打交道,对业主委员会的权利义务和存在理由都是一头雾水。在这种情况下能搞好才怪。但无论如何,既然居住区已经形成,业主委员会已经开始管理,在法理上谁也无法阻止这个进程向前推进,无法阻止业主委员会在内斗中成熟。不意外的话,我们很快就能在城市基层看到类似欧美的多党(派)政治。
以上是我最近几年的观察所得,我不是赞美这种基层民主政治,并非说这是理想制度。我只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下,业主委员会政治的推行和普及无法阻挡。任何用明规则阻止它落实的政策都会激发难以想象的不满——你凭什么管别人的财产?卖地的钱还不够吗?以至于我想不出政府如何承受伸手干预的政治代价。当然,用经济手段和潜规则来延缓这个趋势的落实或许是可能的。比如说政府通过补贴物业费来提高无业主委员会小区的服务质量,的确可以减少居民对“被人管”的怨言;比如说政府通过鼓励业委会内斗,也可以让居民暂时对业委会失望。物业公司的普遍黑社会化,背后多半也有某些机关的默许。
但无论如何,大包大揽意味着承担一切怨气,付出巨额补贴而没有好处。通过补贴获取的声望不会积累成政府的正面资产,只会变成政府的财政包袱。而包揽基层管理,除了财政支持不住之外,还会因为各个区域的需求不同而出现公平问题。从长久来看,业主委员会出面负责居民区日常事务可以说是大势所趋,阻碍这个趋势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对于大趋势,我们该怎么看?喜欢民主制的不要着急欢呼。因为这未必是你们需要的那种民主。业主委员会不是一人一票,而是根据物业比例和物业费比例来决定的。房子大的、物业费高的,投票权就要大。有多少套房子就有多少投票权。这里有各地业主委员会组织方案的对比:
首次业主大会上投票权确定的依据__中顾法律网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出台的《加强业主委员会管理若干规定》中关于业主的表决权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居住房屋按套计算,每套一票;非居住物业按建筑面积计算,100平方米以上的每100平方米一票,100平方米以下的,每证一票。”
《广西壮族自治区物业管理条例》第ll条“召开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应当有过半数的业主或者业主代表出席。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作出的决定,应当有全部投票权数过半数票数同意才能通过。决定通过后应当予以公布。业主投票权数按照业主拥有的物业建筑面积计算,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对业主投票权数可以约定附加条件。”
台湾地区的《公寓大厦管理条例》规定,涉及区分所有权人投票表决时,规定须经出席会议业主一定比例以上人数及其出席会议业主的区分所有权一定比例以上通过。这种表决方式并不具体计算每个业主的表决权的数量,而是采用与会业主业权份额比例及其人数比例总体核算。这种规定仍然使以面积的大小来衡量表决权的大小。
这很好理解。既然是业主委员会,那就是商业行为。商业行为当然要按股份也就是出钱比例来说话,否则就没人愿意多交钱了,没钱了你们还玩什么政治?所以,你在小区里有100套房子,都交物业费,就应该比拥有1套的业主多99票。如果你有51%的房产,那这个小区就是你说了算,别人最多有监督权,绝无可能有决策权。有一万个人租住在这个小区,他们也没有任何投票权,因为业委会只对交物业费的业主开放。如果业主们决定本小区的自行车必须靠左行走(当然不太可能),他们也得遵守。和一人一票的选举相比,这样的选举更符合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原则,也更难得到普通人的赞美。
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会怎样呢?等到大型业委会有了常设机构之后,他们和基层政府的关系又会如何呢?党委能否有引导能力和否决权?
这些问题我暂时还不好说,但我可以举别的例子。前几天国家宣布了这么一个制度:重点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注意按照党章和惯例,书记是要本级党代会通过的,第一书记则由上级下派,人事关系不受地方约束。
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任务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要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注意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
有朋友问,为什么要派这个第一书记?我也没当过基层干部,不敢乱说。但有一些基层的朋友给我说了一些段子,可以参照一下。
“基层现在不好管了,乡长比村长还多。修了村村通公路,搞了行政村合并,一个乡只剩四五个行政村了”
“那也不能乡长比村长多啊?”
“乡里一个书记,一个乡长,一个资深人大主任,一个县里某个局过来准备接班锻炼的科级副乡长,再加上乡政府里面享受科级待遇的老资格干部,开个乡常委会就得六七个人”
“这有什么后果?”
“村长坐一块就能把事定了。比你团结,比你有积极性,最重要的是乡长可以撤,村长是选出来的不能免职。乡里不顺着他们,就集体反应你不尊重民意。县里烦了,掂量着调整一个科级干部比换几个村长容易的多,你说领导会怎么选……”
我理解,下派第一书记,脱离农村基层党员的选举权来指定党委(支部)负责人。或许就是应对这种基层失控现象的一种努力。当然农村的问题还相对简单,因为人口流失,年轻人都去城市居住。长期来看,农村分散居民点又浪费土地又不创造价值,是要被消灭的东西。但城市的业主委员会自治却必然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无法回避。政府暂时还可以用潜规则抵挡一两届,但长期来看,城市社区新秩序是一个必须应对的严肃问题。第一书记在衰败的农村有没有作用,我不好说。但如果只用类似的方案来应对城市社区自治问题,我估计是不够用的。这个悄悄推进的趋势到底会怎样,咱们拭目以待。
过年回家偶拍。如此激烈拼杀中出来的村长(主任),撤掉可不容易。
此外多说几句,,地方分权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很多人担心地方分权对大工程建设的阻力。我不否认分级分权制会导致一定的交易成本。但就中国现实来说,单一制集权政府面对千家万户搞拆迁、搞说服,对每个钉子户都单独谈判,给出区别的价格,已经制造了巨大的成本。与之相比,成熟的分权基层政权或许有交易成本更低的选择。
比如说,前一阵子杭州的垃圾处理厂事件,因为地方抗议,拖延了。但与其同时杭州已经没什么地方填埋垃圾,必须搞这么一个垃圾处理厂。怎么办?如果是搞拆迁建设的话,永远有人觉得补偿不够,永远有人觉得建在我家附近压低我家的房价,反正市场经济,别人开价低不能说明我漫天要价么。
为了应对当前的问题,或许可以在多个分权社区内采取“拍卖”制度。即在垃圾处理厂项目上捆绑好处,比如说财政补贴,比如说援建幼儿园和公园,比如说降低电价。这些好处是逐步加上去的,由所有相关社区(从垃圾场中受益的社区)的代表得到社区授权后来“竞买”。如果没人买,就逐步增加补贴或补偿项目,直到有某个社区表示接受。然后由基层社区自己去腾出土地,安排项目。所有达成的额外补偿,由其他社区按比例负担。当然还有另一种竞买方式,就是在垃圾场项目上捆绑足够多的华丽补偿,然后逐步减少补偿,直到只剩一个社区接盘。
这样,等于基层社区替国家承担了谈判成本和一部分组织工作,国家可以不必大包大揽地一管到底,可以和基层的权力机构分担责任。哪怕是事情不尽如人意,国家出来接盘收拾局面,至少也由国家一方获得了政治资本。不至于像现在辛辛苦苦做事还要付出政治声誉的代价。分权制度并不必然意味着分裂和低效率,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降低国家的行政成本,提高国家的政治声望。
当然,以上只是针对垃圾场这种“点”项目的一种考虑。对于铁路这种“线”项目,对于连片工业区这种“面”上的项目,对于大型矿场这种可能影响整个流域的项目,技术对选址组合的限制极大,未必能用如此简单的方案来降低交易成本。所以前面的讨论,权当一种设想吧。但无论如何,业主委员会的选举通知就要在你家楼下贴出来了。
Musk老师是21世纪以来,Marvel漫画编剧创作Tony Stark时主要的参照对象,也是《钢铁侠》电影版(前两部)的导演兼编剧乔恩•费儒参照的主要人物原型,Musk老师还在第二部电影客串了。Tony在漫画中也有过倾家荡产投入清洁能源行业、和大型军工企业争夺政府订单的行为,故事中Tony Stark的嚣张跋扈就是活脱脱的Musk的Cosplay。
Tony除了臭屁自恋的性格上和Musk的相似,两人的未来主义的态度也如出一辙,在他们看来,自己具备引领人类进步的思维和远见,总能比主流人群看得远一些,像他们这样具备如同尼采所说的超人的能力的人就应该担起责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从不回头看。
四家公司的估值都在 10 亿美元以上, 四家公司都在不同的行业, 四家公司各自每一个行业里都是极其创新的公司, 并且 SpaceX, Tesla, SolarCity 都在起步阶段, 断言 5 年后估值在千亿以上, 每家;
他是一个
冒险家 – 08 年的时候, SpaceX 和 Tesla 跌倒了谷底, 恰逢金融危机, 把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入, 还到处借钱;
商业奇才 – 每家公司的战略都极其强大
Paypal 是互联网病毒营销的始祖, 每注册一个用户就推广人和注册人 10 美元, 当时大家都觉得他是疯子;
Tesla 一开始抓住技术核心, 专心研究电动汽车最核心的技术 – 电池, 技术上的领先无疑是 Tesla 的制胜法宝, 充电桩免费充电, 内置系统自动更新;
SpaceX 的助推火箭回收机制, 可以为每一次火箭发射节省上 10 亿美元;
SolarCity 的低成本安装, 还有像 Dell 一样的组装作为业务核心, 都是非常具有创意;
技术奇才
Paypal 的技术架构师 ( 类似于银行系统, 曾经想用 .NET 来重写整个架构 );
SpaceX 火箭公司的 CTO ( Wired 的记者曾经问过他, 这些跨行业的操作, 需要大量的行业知识, 你是怎么做到的, 他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 "我读了很多书" )
Tesla 产品架构师;
梦想家 – 预想下 20 年以后, SolarCity 的太阳能电板为全球的 Tesla 汽车免费充电, 乘坐 SpaceX 遨游太空, 发掘新能源, 建立外太空的生活基地;
实干家 – 大家都说温室效应, 大家都在喊雾霾现象, 大家都在紧张资源耗尽, 但是很少人能做点什么, 这个家伙, 凭着对技术创新, 商业运作, 还有冒险精神, 正在大张旗鼓的推进人类进步.
一个集 TBD ( Technology, Business, Design ) 为一身的疯子, 钢铁侠的真人版 ( 有传言钢铁侠的灵感来自于 Elon Musk ), 一个正在改变世界的人.
说特斯拉就不能不先说他们老板 Elon Musk ,就像说华为不能不说任正非一样。Musk 1971年生于南非,老爸南非人老妈加拿大人,拜模特老妈所赐,Musk 长得仪表堂堂,算是硅谷企业家里第一大帅哥,有人说他就是钢铁侠原型,他到确实在《钢铁侠2》里客串过一个镜头。
1995年24岁的 Musk 和他弟弟一起创办了一家网站 Zip2 ,这家网站为报纸行业提供软件技术支持,拜互联网泡沫所赐,1999这家网站卖给了Compaq,卖价3.4亿美元,你没看错,就是3.4亿美元,一家没太大名气的网站在那个时代就可以卖到这个价格。Musk 持有 Zip2 大概7%的股份,所以分了2200万美元的现金。
拿了这笔钱后,Musk 又创办了一家网站 http://X.com,这家网站以email为账号做在线支付。一年之后 http://X.com 和另一家在线支付网站 PayPal 合并了,2002年 PayPal 被巨头 eBay 以价值1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成为 eBay 的子公司,Musk 在 PayPal 占有11.7%的股份。2002年互联网泡沫已经破灭,PayPal 卖得不算高,但是随着经济好转,eBay的股价很快就涨起来了,2002年 eBay 的股价13美元,到2004年就57美元了,我估计以 Musk 的智商,肯定不会在2002年的低点抛股票。
拿了 eBay 的钱之后,Musk 又创办了两家公司,这次我们要讲的特斯拉终于登场了,另一家是做宇航的 SpaceX,Musk 亲任两家公司的CEO,并兼任 SpaceX 的 CTO。哇,在一家火箭公司当CEO也就罢了,居然还当CTO,懂怎么做网站就很了不起了,还懂怎么发射火箭!
好了,对 Musk 的介绍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当然,他在创办了 SpaceX 和 Tesla 后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创业之路,还创办了 SolarCity 和 Hyperloop。SolarCity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是个光伏相关的公司,而且肯定是做政府赞助项目的,Hyperloop 名字好酷,Hyper 是超级的意思,loop 是回路,加一起略有点抽象,这源于 Musk 的一个伟大的设想:在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架设一根完全真空的回路管道,让胶囊状的车在管道里运行,能够让人们用不到30分钟完成旧金山到洛杉矶的560公里旅程,速度超过飞机,且 Musk 说了,造价只有60亿美元,远比高铁便宜(中国高铁每公里造价1.29亿人民币,国际报价不低于3亿元/公里,即便在中国建造560公里高铁总造价也超过120亿美元,在美国的报价会因征地、人工、材料费用大幅上升,让总报价提升一个数量级)。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说 Musk 是钢铁侠真是一点也没恭维他的意思,恰恰相反,这是给钢铁侠脸上贴金。Musk 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胸怀人类未来,利用现有技术做出惊人发展,具备伟大的构思和创意,一旦实施就有庞大的格局,需要全社会的热心参与和贡献,尤其需要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
说 Tesla 之前,我们先看看 SpaceX。这家公司生产可回收的火箭,如果你上网上搜搜关键字“SpaceX”,能搜到不少他们测试火箭的视频,火箭腾空而起,然后在空中停住,再缓缓落回原来的发射位,让人叹为观止。SpaceX 应该是第一个掌握了这种可回收火箭技术的公司,过去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边飞边一圈一圈地往下掉用完的部分,以降低火箭的自重,现在 Musk 说:你们也太不环保了吧!这些扔掉的部分是不是可以回收再使用呢?让我来射火箭,我肯定能做到你们十分之一的价格!
SpaceX 尚未上市,查不到他们的财务状况,印象中他们还没接到过发射任务,但是已经从 NASA 拿到了一些投资,Musk 自己投资了1亿美元,NASA 追加了4、5亿,再加上一些基金的投资,构成了他们运作的资金。SpaceX 原本在2012年启动了IPO,当时的估值大概是13亿美元,在上市之前 Musk 喊了“Cut”,然后宣布在完成“火星殖民运输计划”前,SpaceX 都不会再启动IPO。
我不知道让一枚火箭飞起来,然后再落回来,是不是真的对宇航业的降成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毕竟既不在 NASA 也不在中国二炮工作,没办法给出专业评估。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早就出现了,就是航天飞机。在设计之初,NASA 原本以为航天飞机会因可重复性利用而大幅降低发射成本,但事实证明了航天飞机造价昂贵,发射成本并未显著降低,且因重复使用而导致可靠性下降,出现了几次机毁人亡的惨剧。随后2011年 NASA 就把全部航天飞机退役了,现在主要是租用俄国的火箭来完成发射任务,俄国人在国际市场上开价最低。我略微想了想,为了回收火箭发动机而携带额外的燃料,让火箭飞起来后再平稳落回来,这个代价好像有点大了,那个发动机是不是真的那么值钱?当然,我不否认控制火箭的姿态,然后再让火箭降落,这是非常高超的技术。印象中还在几十年前航空航天界就有定论:在化学火箭的时代,发射成本最低的方式应该是空天飞机,即先用普通飞机的方式起飞,飞到大气层边缘时再启动火箭发动机加速脱离地球引力。这种方式可以少携带很多氧化剂,且充分利用了大气层,把大气层变成伙伴而不是敌人。空天飞机的概念喊了几十年了,制造难度实在太大,波音、空客、洛克希德们有构想无方案,SpaceX 很巧妙地避开了这个硬骨头,用一枚飞起来又能降下来的火箭把全世界挠得心痒痒。
现在回到 Tesla,谈谈我对 Tesla 的看法。非常幸运,Tesla 是一家上市公司,他们的财务状况可以从官网上查到。这家公司2003年成立,2010年6月29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募集2.26亿美元资金,股价从上市时的17美元已经涨到目前接近300美元,接近20倍涨幅,当前市值323亿美元,是美国股市上的明星。对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我可以一言蔽之:政府补贴不断,从来没有赚钱。2010年亏损1.5亿美元,2011年亏损2.54亿美元,2012年亏损3.96亿美元,2013年亏0.74亿美元,2014年的前3个季度共亏损2.36亿美元。
2009年奥巴马政府的能源部给过 Tesla 4.65亿美元低息贷款,如果不是这笔巨资,Tesla 早就关门大吉了,而 Tesla 每卖一辆车,就可以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拿到政策补贴,联邦政府会给予7500美元信贷,各州不等,科罗拉多政府6000美元,西弗吉尼亚7500美元。另外,凭借新能源车的概念,Tesla 可以从打算建厂的州拿到免费土地、免税等优惠政策。另外 Tesla 还有一项完全由政府主导的收入:出售 ZEV 积分。ZEV 全称 Zero-Emission Vehicle program,是美国加州政府主导的一项所谓的环保计划,强迫汽车厂商开发零碳排放汽车,具体操作方式是:厂家每卖出一辆零排放汽车,就可以从加州政府获得一定积分,而每卖出一辆非零排放汽车则需要消耗积分。这样当一个车厂的积分用完了,就必须从有积分的厂商手上买积分才能继续卖车。毫无疑问,Tesla 卖的每辆车都是零排放车,而其他车厂如果要在加州卖车都需要从 Tesla 购买积分,而且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Tesla可以狮子大开口。2013年 Tesla 仅靠出售 ZEV 积分就获得了1.3亿美元,可是即便如此,Tesla 也没有赚过钱。
这几年里美国电动车公司破产不断,我略微搜了搜就看到了Solyndra, Abound, Ener1, Fisker 几家公司,其中 Fisker 公司破产后被中国万向集团以1.5亿美元收购,而此前万向集团已经收购了专为 Fisker 制作电池的 A123 公司。应该说电动汽车这个行业至今尚未找到出路,并未摆脱豪富的大玩具的定位。Tesla 能够在别人破产时股价不断高涨,跟老板 Musk 善于制造各种话题关系极大。
为了让大家理解电池充电电动汽车为什么不是个前景光明的行业,我得先让大家了解一下汽车发展背后的经济原因,为什么我们的汽车是烧石油燃料的,这背后的真实原因是:石油燃料是目前人类发现的相似能量密度下最便宜的燃料,绝大多数可以作为燃料的物质,能量密度都太低,装在车上很不经济,你不能开辆卡车出门,货箱里都是燃料,而能量密度接近石油的又都比石油贵得多。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技术发展,当前汽车的发动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汽油经过发动机燃烧之后的排放已经非常清洁,几十年前那种冒着黑烟的汽车早就不存在了,由电脑控制的电喷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燃尽了每一滴汽油(大众EA888除外)。而且炼油厂精炼过的汽油杂质非常少,二氧化硫之类有害气体的排放微乎其微。汽车唯一能被环保分子揪住的就是,会排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认为是温室气体,据说会导致地球气温慢慢升高(中国政府动不动就因为PM2.5限制汽车上路我就不吐槽了,请大家自己想想,为什么美国、西欧、日本的汽车密度不比中国低,使用的汽车和中国同代,而那些地方的PM2.5很低)。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几乎都是碳基燃料,只要燃烧就会排出二氧化碳,要想避开二氧化碳排放只有两个办法:开发出非碳燃料,比如氢;或者干脆不要让汽车使用燃料,比如用充电电池。显然,前一个选项难度太大,而后一个恰好是 Tesla 的选择,多么有意思,就和避开了空天飞机而发展可回收火箭一样!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 Musk 选择了更简单的技术就说他的选择不对,这个世界上最终占领市场的往往是简单粗暴的技术方案,决定因素是成本更低。我们看到了,Musk 是非常注重成本的,无论是发射火箭还是制造高铁,他强调的都是更低的成本加更好的体验。不过火箭、高铁离实物都还远着呢,他的汽车和光伏城市已经出来了,我们可以看看电动汽车和光伏城市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光伏城市项目。中国是光伏产业第一大国,全世界的光伏设备几乎都生产自中国,其他国家往往因为中国光伏价格太低而对中国厂商开出“倾销”的罚单,意思就是说他们认为中国厂商的售价比他们估算的成本价还低。在这个前提下,目前也有一些中国环保人士在家架设太阳能发电设备,当然架这个,您最好家里是别墅,公寓房就别多想了。给一套别墅架设一个3千瓦的光伏发电设备,可以满足该别墅的照明用电,空调什么的还不行,造价大概是3万元,假设一年365天每天都能有8小时充足光照,每度电按照市价是4毛钱,3万元投资需要:30000 / 365 / 8 / 3 / 0.4 = 8.56 年才能收回成本,要是一年有一半时间雾霾或下雨,要是一天不能8小时发电,收回成本的时间还要成倍延长。这套光伏的寿命有8年吗?除了政府补贴以外,找不到任何理由让大家购买光伏发电设备。政府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们只有一个资金来源:收税。让政府补贴光伏设备无非是让政府每个月多收你一笔太阳能发展税,把你交上去的钱在政府手上转一圈,花掉一大半,再返还给你。当然,花掉的这一大半里应该会有一部分流入 Musk 的 SolarCity 公司里去。你要是愿意这个结果我也没话说,反正我不愿意。
最后再来看看 Musk 事业最核心的 Tesla 汽车吧。前面说过了,零碳排放汽车目前只可能有两个方向,一个比较艰难,是开发氢燃料等新燃料汽车,有人在走这条路,而且马上要商用了,这就是丰田的FCV汽车,预计明年正式上市,零售价格约723万日元,折合人民币38万元,经政府补贴后应该是27万人民币左右,充一次氢3分钟,可跑600至750公里;另一个方向就是 Tesla 为代表的充电电池车,目前这个方向做的人很多,最成功的也可以说是唯一成功的是 Tesla。
我不敢说丰田的氢燃料汽车是发展方向,毕竟这个方向目前成本太高,加氢站的建设需要的社会资源也太大,但是我很有把握说充电电池汽车难以普及,逃不脱大玩具的命运。
目前的技术下,电池的能量密度太小,Tesla 的 Model S 汽车自重2.1吨,其中电池占了600公斤,而50升的汽油重量不到40公斤,加上油箱等的总重也不到50公斤,差了一个数量级。只要还在使用当前电池技术,电池的能量密度无法出现数量级的提升,理论上以锂为载体的电池容量已经到顶了,锂电池容量只会有小幅改进,无法再有大的提升,这导致了电动汽车总是要携带几百公斤的电池到处跑。电池重点也就罢了,关键是还很贵,为了让近万块电芯协同工作,每个电芯的一致性要求就非常高,使成本成倍增加。让汽车跑200公里需要大概40度电,存储40度电的电池成本就超过了10万人民币,因此电动汽车的价格不可能降低到汽油汽车的水平。当前国际油价正好在一个低谷,不过没关系,即使油价涨到140美元一桶的历史高峰,加汽油的价格和开电动车比也便宜了太多。在美国,一辆全新的宝马5系差不多5万美元,而经过各种补贴后的 Tesla Model S 至少贵2万美元,按照高峰期油价这些钱拿来加油能让宝马5至少跑15万公里,差不多该让车报废了,而 Model S 不管是做工还是驾车体验,都很难跟宝马5相比。
有人说,那要是石油用完了怎么办?自从进入20世纪后,人类就没有摆脱过“石油危机”的阴影,每过几年就会有人冒出来说全世界石油储量只够用几十年的,结果每隔几年就会因为人类的勘探和开采技术发展,而成倍发现了新的石油资源。这两年由于新的开采技术成熟,美国开始大规模开采页岩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居然一下子就让美国从一个石油输入国变成了石油输出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十年里,地球的石油资源都用不完,如果石油真的快被用完了,人类一定会发展出新的科技来,让汽车使用新的高密度能源,而不是背着落后的锂电池到处跑。
这个科技和经济的问题是充电汽车的致命伤,在现有科技和可以展望到的充电电池技术发展下,充电汽车比不上汽油汽车经济,如果科技有大突破大发展,充电汽车采用的低能量密度方式又太不科技,势必被淘汰。人类历史上新老技术切换总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降低了使用成本,从未有过高成本方案淘汰低成本方案的,即便政府做政策倾斜也无用。
至于充电汽车充电太慢、充电站太少等等,这些其实反而是末节,本来车价就在那里摆着,买得起的人自然有钱、有时间、有充电车库,不会是家里唯一的汽车,就是当大玩具买来玩的,何必管别人花多少时间精力?他真要开车去跑个长途或是越野,当然不会傻乎乎地开个特斯拉。
乔布斯死后,Musk 被包装成了新乔布斯,很多人以为 Musk 跟乔布斯一样是个产品大师,其实真不是的。乔布斯会从一个MP3,一个手机入手,制作出精良的产品,用户拿到手上由衷赞叹的是那份天才和细致;而 Musk 虽然也会开发出创意产品,他的产品带给人的主要是新奇的酷劲,Tesla 汽车的做工和同价位车比起来糙了不止一点,人机交互的定义和设计也处处体现出为了营造“酷”而牺牲了便捷的思路,比如那个巨大的 iPad 似的触控屏,让一个人一边开车一边在光滑的屏幕上触摸操作方便,还是摸着一个实体按钮方便,答案是不言而喻的。Musk 是绝对看不上乔布斯喜欢的那些MP3、手机这种小玩意儿小生意的,他的志向是星辰大海,一开口必定是格局、人类未来和政府责任。
如果你真的喜欢开特斯拉汽车,那恭喜你,你的财富已经进入了人类前2%了,爱玩什么就玩什么,反正是你的钱。如果你买了特斯拉的股票,那也要恭喜你,在过去的几年里你肯定赚了不少,不过请谨慎对待这只股票,千万不要在 Musk 脱身后继续持有,不然你赚的可能都会赔进去。如果你既买不起特斯拉汽车,又没有特斯拉的股票,还很看好特斯拉,没关系,你的意见、感受对人类发展走向基本上无关紧要,但是 Musk 很需要你们这样的粉丝来给政府施压。
他是一个美国人。
拥有着一切赞扬着美国人的优点:
崇尚冒险
崇尚自由
敢于担当
敢于负责
喜欢改变
喜欢创造
但是缺点呢?真的不知道,正如拿破仑说的:“崇高的人和愚蠢的人之間,不過一步之差而已"。
事实上,在《钢铁侠》电影拍摄之前,导演把小罗伯特唐尼送到Musk的SpaceX工厂里跟他聊天,让他感受一下Musk的气场。
这个男人身兼三家公司的CEO——SpaceX, Tesla Motors, SolarCity。
他身家百亿,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这辈子也完全可以过上不仅仅是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
但他选择了为人类的未来奋斗。(不管他心里怎么想,至少他这么做了)
他的三家公司的目标分别是太空、电力驱动和太阳能。
用一句说滥的话就是——
Elon Musk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2.乔布斯的继承人
在2011年乔布斯死去之后,硅谷很多科技大佬就开始说,Elon Musk是最有资格成为科技界新一代领军人物的人。
一度流传Google的CEO(现在是Google重组之后的母公司Alphabet的CEO)Larry Page非常羡慕Musk在追求的事业,甚至愿意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Musk。之后这句话被证明是误引,但Larry Page表示原则上他确实这么想,只是现在还不能把钱都给他。
还有人说比起卖手机的乔布斯,Elon Musk的野心要大得多。百年之后,或许人们会只记住Musk而遗忘了乔布斯。
那么这个男人到底做了什么让这么多科技大佬都对他如此推崇呢?
3.一个整天想着把人类送上火星的疯子
Elon Musk早先创立了Paypal的前身,在几年的经营之后这家公司达到市值近十亿美元。Musk决定卖掉它,然后用获得的资金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然后他创立了SpaceX,目标是让太空旅行平民化,让人类成为一个生存于多个星球的物种,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送一百万人上太空,殖民火星。
是不是听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情节?
没错,这正是Musk从科幻小说里得到的灵感。
从小时候开始,不爱社交的Musk就特别喜欢读书,一放学就往书店里钻。甚至有段时间他把家附近一家书店的书都读完了,跟老板说让他再进一点新书。而他最喜欢的书里就有那些科幻小说。还是一个孩子的Elon Musk,就被未来的太空旅行迷住了。
成人后,他仍然保持着对太空、对未来的向往。而且他发现,如果人类再像现在这样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困死在地球上。所以他决定要帮助人类走出地球。
不过要做到这点,他得先走出南非。Musk并不是美国人,他出生于南非,但对这里毫无归属感。他心中的圣地在硅谷。于是17岁的时候,借着母亲加拿大籍的帮助,他来到了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然后通过转学的方式进入了美国。
于是,正是在硅谷,Musk开始了追寻他的使命。
送人类上火星。
任谁看来这个目标都显得无比疯狂,但Elon Musk率领的SpaceX正在大步向这个目标迈进。
在人类历史上,成功做到将太空船送往预定轨道并返回的只有四个:美国、俄罗斯、中国和SpaceX。这家公司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和财大气粗的中美俄这三个巨无霸政府站在了同一高度。
更强大的是,SpaceX的火箭发射的成本控制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此前美国政府发射火箭平均费用是一次4.35亿美元,而SpaceX旗下的Falcon 9火箭平均发射费用是5400万美元,整整低了一个数量级!就连因发射成本低廉闻名的中国火箭也做不到这个地步。
要实现登陆火星的目标,成本的控制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如果一次火星旅行要10亿,那殖民根本不可能。如果一次旅行只要50万,那么会有许多想要征服新世界的人会自发地参与,卖掉他们在地球上的所有财产也在所不惜。
当然,作为真人钢铁侠,光这点还不够看的。
不要忘了Musk还有另外两家公司。
也许你已经听说过了Tesla Motors的最新产品:Tesla Model S。
这是一辆完全由电力驱动的车。
为什么Musk会想要研究电动汽车呢?
因为现在的能源气候危机的一大原因就是使用汽油驱动的引擎。
你买的早饭,用的手机,网上淘的东西,都是由吃着汽油的交通工具运输到你面前的。而使用汽油的内燃机效率可以说是低到了一定的境界——汽油燃烧大约有80%-90%的能量都浪费在了汽车各个部件的摩擦里,真正有效利用的能量只有大约十分之一。
相比之下,电力驱动的车效率能达到60%到70%。
如果现在的能源够人类用汽油驱动的引擎继续生存两百年,那么转用电力驱动能让这个时限延长到一千多年。
——还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Musk的另一家专注于太阳能的公司SolarCity自然也是出于这种目的,Musk说。
4.死在火星上
从很多地方来看,Musk都不像一个正常人。
工作中的Musk完全是一个狂人——这家伙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一周七天超过100个小时都在工作。
为了节省时间,他总是两三口吃完午饭,甚至连尿尿都要在3秒内解决。
不仅他的公司是为了人类的未来考虑,甚至在自己的生活中Musk也会有奇怪的为了未来的考量。
“我觉得现在有很多聪明人都搞丁克,不生孩子,这样很不好。如果一个高智商的天才没有留下子孙的话,世界上就会少一份高智商的基因。”
“长此以往下去,对整个人类的影响都不好。当然我不是说普通人不应该生孩子,只是说聪明人也应该多考虑留下后代的事。”
Musk这么说道。
于是Musk自己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就在2年里生了5个孩子。
虽然Musk毫无疑问拥有非常优秀的基因,但这些话里透露出来的一点点自己就是聪明人的小骄傲让人不禁莞尔。
当然,Musk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非要说的话,他可能会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
科技界对他乔布斯继承人的评价不仅仅来源于他的成就,也因为他有类似乔布斯或者甚至更糟的脾气。
他会设下非常高、在普通人看来简直不可能的目标,然后在手下的工程师没有做到的时候大骂一通。有时候有人质疑他的目标是不是太不切实际了,他就亲自上马,往往确实能够做到旁人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有人批他不近人情,不留情面地把在他身边干了十几年、类似钢铁侠身边的佩珀的个人助手给辞了。
然而,就像乔布斯一样,Musk也有他充满热情的一面和不太为人所知的待人温情的一面。
如果不是Musk对太空、对未来的热情的话,SpaceX和Tesla也不会能吸引到行业里最顶尖的大脑。毕竟真正的人才在乎的是做真正改变世界的事。
也许有些人会质疑Musk拯救未来的动机,觉得他说的话太大、太空,但Musk确实是我们拥有的最接近未来的人。
“我希望我能死在火星上。”
Elon Musk曾经说道。
一次他度假时看了一本《火箭基本原理》,然后就分分钟开了SpaceX。
他18岁成年时就下了一句话:未来人类主要发展方向是深空探索、互联网以及新能源。
这三个方向,他参与并实现了The three of them.
Paypal VS银行基金
Paypal:在互联网领域,马斯克10岁就学会了软件编程;12岁就成功地设计并卖出了一款叫做“Blastar”的视频游戏;他设计并卖出了网络时代第一个内容发布平台;他参与创建和投资的Paypal,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ebay用15亿元美元的股票收购了Paypal。
特斯拉VS传统汽车
特斯拉:在新能源领域,他发明和创建了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能在3秒内从0加速到60英里的电动跑车,并成功量产。他还创立了美国最大的私人太阳能供应商Solar City并亲任董事长。美国《财富》杂志揭晓“2013年度商业人物”,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的CEO马斯克荣登榜首。
SpaceX火箭VS传统火箭
SpaceX:在太空探索方面,早在2001年,他就策划了一个叫“火星绿洲”的项目,计划将一个小型实验温室降落在火星上,里面有在火星土壤里生长的农作物。后来他发现发射成本比这个项目的研发和工程成本都高很多的,于是他开始研究火箭发射,把自己变成火箭专家。他去加勒比海度假时候随身携带阅读的书是《火箭推进原理》。他成立了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究如何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决心要把发射费用降低到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1/10,并计划研制世界最大的火箭用于星际移民。他果真设计了令世界震惊的新型火箭,火箭点燃后把飞行器送上空间站,然后火箭垂直回到原地下次重复使用,为此他把飞行器发射到太空的价格压到全世界最低,研发时间全世界最短。2012年5月31日,SpaceX的“龙”太空舱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返回地球,开启了太空运载的私人运营时代。整个人类宇航界为之震动。至此,世界上掌握了航天器发射回收技术的只有四个主体:美国、俄罗斯、中国,还有埃隆·马斯克。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美国所有航天飞机2011年退役以后,将依赖像SpaceX公司这样的私营公司将物资补给送入国际空间站。
时光隧道VS传统高铁和航班
超高速铁路:据说他还在创业做一个叫做“时光隧道”的项目,是一个超高速铁路,从纽约到旧金山建一个密封的时光隧道,把里面的空气抽空,形成真空,没有了空气阻力,火车速度可以超快,从纽约发车抵达旧金山只需50分钟。我飞过几次纽约到旧金山这条航线,正常飞行要5-6个小时,估计相当于上海到新疆伊犁的距离。马斯克居然造一个轨道交通,50分钟搞定。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
埃隆·马斯克曾经坦陈,将所有的投入都赌在火箭和新能源汽车上是很冒险的。但他话锋一转说:不这样投入才是最大的冒险,因为不这样投入,成功的希望为零。
媒体这样描述Elon Musk:他是工程师、技术狂、创业狂、工作狂,在不满40岁时,他的人生三大理想(互联网、清洁能源和太空)就已基本实现,Paypal、Tesla Motors和SpaceX就是他在这三个领域扔下的三个重磅炸弹,震惊世界。他的创新能力和成功光芒,令人尖叫。
我想说的不是马斯克和他的传奇故事,我想说的是人类科技创新的潜力,无穷无尽;科技创新的空间,无边无际。Nothing Is Impossible。
后记:他的每次创业都是一个深深的技术革新。每次都以创新的方式改变了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Paypal VS银行基金
Paypal:在互联网领域,马斯克10岁就学会了软件编程;12岁就成功地设计并卖出了一款叫做“Blastar”的视频游戏;他设计并卖出了网络时代第一个内容发布平台;他参与创建和投资的Paypal,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ebay用15亿元美元的股票收购了Paypal。
特斯拉VS传统汽车
特斯拉:在新能源领域,他发明和创建了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能在3秒内从0加速到60英里的电动跑车,并成功量产。他还创立了美国最大的私人太阳能供应商Solar City并亲任董事长。美国《财富》杂志揭晓“2013年度商业人物”,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的CEO马斯克荣登榜首。
SpaceX火箭VS传统火箭
SpaceX:在太空探索方面,早在2001年,他就策划了一个叫“火星绿洲”的项目,计划将一个小型实验温室降落在火星上,里面有在火星土壤里生长的农作物。后来他发现发射成本比这个项目的研发和工程成本都高很多的,于是他开始研究火箭发射,把自己变成火箭专家。他去加勒比海度假时候随身携带阅读的书是《火箭推进原理》。他成立了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究如何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决心要把发射费用降低到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1/10,并计划研制世界最大的火箭用于星际移民。他果真设计了令世界震惊的新型火箭,火箭点燃后把飞行器送上空间站,然后火箭垂直回到原地下次重复使用,为此他把飞行器发射到太空的价格压到全世界最低,研发时间全世界最短。2012年5月31日,SpaceX的“龙”太空舱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返回地球,开启了太空运载的私人运营时代。整个人类宇航界为之震动。至此,世界上掌握了航天器发射回收技术的只有四个主体:美国、俄罗斯、中国,还有埃隆·马斯克。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美国所有航天飞机2011年退役以后,将依赖像SpaceX公司这样的私营公司将物资补给送入国际空间站。
时光隧道VS传统高铁和航班
超高速铁路:据说他还在创业做一个叫做“时光隧道”的项目,是一个超高速铁路,从纽约到旧金山建一个密封的时光隧道,把里面的空气抽空,形成真空,没有了空气阻力,火车速度可以超快,从纽约发车抵达旧金山只需50分钟。我飞过几次纽约到旧金山这条航线,正常飞行要5-6个小时,估计相当于上海到新疆伊犁的距离。马斯克居然造一个轨道交通,50分钟搞定。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
埃隆·马斯克曾经坦陈,将所有的投入都赌在火箭和新能源汽车上是很冒险的。但他话锋一转说:不这样投入才是最大的冒险,因为不这样投入,成功的希望为零。
媒体这样描述Elon Musk:他是工程师、技术狂、创业狂、工作狂,在不满40岁时,他的人生三大理想(互联网、清洁能源和太空)就已基本实现,Paypal、Tesla Motors和SpaceX就是他在这三个领域扔下的三个重磅炸弹,震惊世界。他的创新能力和成功光芒,令人尖叫。
我想说的不是马斯克和他的传奇故事,我想说的是人类科技创新的潜力,无穷无尽;科技创新的空间,无边无际。Nothing Is Impossible。
后记:他的每次创业都是一个深深的技术革新。每次都以创新的方式改变了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的崩解,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再兴
(说的是国内,但是也与国际形势有关,再看到前头有个国内基层自治的答案,也就强答一记吧)
“两会”结束,“十三五”出台,众说纷纭。除了说出来的话,比如医保、社保、环保、温饱这些热点话题,我们还要去看那些藏在种种举动之下而没有说出来的话。作为一个城市研究者,我从“两会”前后的只言片语和种种迹象里观察到的,是一次央地关系方面的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转向——“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的崩解,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在这个转向下,各个城市或许都要重新思索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1.“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什么?
2.竞争的可持续问题一:国际环境的变化
3.竞争的可持续问题二:负面效应的显现
4.“十三五”宏观调控的新目的和手段
5.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后
1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什么?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连续高速增长是一个经济奇迹,一再超出了传统理论的预期,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提出种种新理论试图去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其中,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2009)一书中提出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我觉得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之一。
在很多人比如曾经的我眼中,“政府”是一个整体:要么“政府”又做了多少大好事,要么有问题怪“政府”。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政府是一个庞大的代理人集群,内部又有复杂的关系:纵向有国-省-市-县-乡的划分,横向有各个部门的条条划分,也有各个地区的块块划分。
中国政府的纵向层级 来源:戴维·艾尔文,中英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项目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就是从政府内部关系衍生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依托几个基本原理和假设:
原理一:上下级政府间的承包关系
如果你有一大块土地,你自己种不过来,怎么办?很自然的选择就是雇一批人来,各自承包一小块替你种。当然,为了让雇工们更有积极性,不妨制定一些考评标准:能者多劳,去管理更大片的地;不能者下,交不上租的就换人。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政府从地方税收中拿去了大头,但是相应的,给了各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去自谋生计。2004年,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权只有余下不到17%的水平,却负担80%的民生和绝大部分公共事务的支出。由于“支出责任”的过度分散化,逼得地方政府不得不把自己变成“企业”去赚钱(吴晓波)。
我们的上下级政府就是这样的“承包”关系,或者叫做“授权性分权”。
相比之下,美国、德国等地方自治更明显的国家,地方都是民选官员,政府直接对下负责而不太对上负责,可以说大家都是自耕农,上级政府仅仅相当于一个农民联合会,无法对下级政府职能作出太多的干涉,各自行使各自的法定责权,这叫“制度性分权”。
原理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
相邻的几个县之间是什么关系?城市规划课的标准答案大概是区域合作关系,然而实际答案只有——竞争关系。同一辖区内的几个平级政府有太多要竞争的东西:升迁机会要争,官员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政绩;计划项目要争,本市规划的电厂、钢厂、高铁站,具体落谁家可是大不相同。最好例子当然是“大内斗省”江苏:省里的南北之间要竞争,苏南几个市之间要竞争,苏州市下辖几个县之间也要竞争(经济领域争出的火星子还蔓延到了其他领域,不表)。
不在同一辖区之内呢?也在竞争。政策帽子要争,你有历史名城,我也要是,你有国家级新区,我也要有;区域定位要争,你要做东北亚XX中心,不好意思我先占了这个坑;外商投资要争,几乎每个地方都喊出了“筑巢引凤”的口号,争当梧桐树枝。比如一个外商要在辽宁与贵州之间考察内陆代工厂选址,那么此刻哪怕我们地缘上八竿子打不着,此刻也要掰一掰手腕。
原理三:市县级政府高度的经济自主权
《中国的经济制度》里说,“经济权力愈大,地区竞争愈激烈。今天的中国,主要的经济权力不在村,不在镇,不在市,不在省,也不在北京,而是在县的手上。理由是: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
基于这种自主性的认知,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具有企业的性质,并且把过往用于企业的种种理论引介到城市发展中来,包括战略定位、战略规划、竞争策略等等。城市经营”,也就是把城市当做一个企业,把政府特别是其主要领导当做企业经营者,在2000年代逐步成为一种广泛的理念。作为这种理念的实践者,也涌现出了一批“能人”、“明星官员”、“拆迁市长”。
规划建设城市,能不能像玩游戏一样随心所欲? 来源:城市岛屿3
在土地使用方面,市县政府拥有高度的决定权,并且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探索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利用方式:在土地一级市场卖地,直接收益;进行债务抵押、投融资;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相对于国外政府调节税赋以引资,我国政府调节地价、修改规划远比调节税赋方便。比如现在的工业用地价格几乎低到商住用地的十分之一,实际成了对工业企业的补贴。以及,地方政府可以站在企业的同一侧,帮助修改规划用地的性质、容积率和限高等等,以迎合想要获得的项目。
除了土地使用,招商引资也是县市级政府的任务,更一度成为了各地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集体出行,声势浩大地到目的地城市推荐自己的资源和项目的“招商会”;长期在外地设置办事处的“驻点招商”;乃至某些地区比较极端的,将指标摊派到所有政府部门“任务招商”。
以上三者,市县级政府高度经济自主权、上下级政府的承包关系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共同构成了“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模型。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事实上就是以县为单位的全国两三千个“政府公司”在比拼经济发展的经济格局。各个市县好比一个个商业机构,全国两千多个这样的商业机构激烈竞争,加之县际竞争与官员权位紧密结合,对干部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经济当然会充满勃勃生机(谌洪果,豆瓣书评)。
在计划经济时代,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是不突出的,大家都被安排好了,有什么好争的呢?圈养的狗是不需要争的,因为它们并不自由,同时只要听从各自主人的命令就有肉吃;放养的狼才会竞争,才会为了争夺有限的猎物大打出手。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只是个人的能动性被释放了出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也被释放了出来。一群狼悄然松开了嚼子,进入到世界竞争当中。
2
竞争模型的可持续问题一:国际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最快的是1990年后的二十年,或者干脆就是2000年后的十多年。为什么这十年中国发展最快?
首先,这是多个机会窗口的重合的结果,为中国提供了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
世界经济繁荣的十年(1997-2007) 两次金融危机之间,美国大印钞票,欧盟尚在蜜月期,石油国土豪欢庆油价高涨,巴西俄罗斯资源出口国家也没被大宗商品贬值困扰,所有人貌似都很有钱。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十多年(2001-) 进出口额的飞涨。
美国对外战略从东亚转到中东的十年(2001-2012) 围堵中国是美国的国家战略,但是在9·11以后,美国被动深陷中东。
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几十年(1990-2007) 上一波世界制造业转移从欧美到亚洲四小龙,这一波产业转移到了成本更低的中国。
住房改革启动的十多年(1998-),土地招拍挂启动的十多年(2002-),这两个改革共同启动了“土地财政”,从房屋和土地中释放了几十万亿的庞大的资产和信用。其实招拍挂不是早就有的,2002年以前政府卖地用的是不透明的“协议出让”,2002年国务院和国土部一纸条文才要求经营性土地全部采用招拍挂。
中国人口红利最大的十年(2005-2015) 劳动力人口众多,使企业享受低廉人力和国家的低社保支出。
其次,在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地方政府竞争”刚好是适应这种大环境的,并助力了中国经济腾飞。
地方竞争格局也是在这十几年里形成,当然不是巧合。全国两三千个“政府公司”,就是两三千双利爪,放到水草丰美的草原上,不择手段的去争取发达世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资源,使中国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脱颖而出。你别看国内的各个城市之间厮杀得你死我活,事实上却悄悄把中国变成了全球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行政成本低的盆地,吸引了无数资本汇集于此,而它的背面,是欧美下岗的产业工人、亚洲四小龙工厂失去的荣光。
1990-2014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图,可以看到2000年后固定资产投资比GDP的显著增加,固定投资的巨量增长有地方政府竞争的功劳,来源:自绘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但是,2000年后十年帮助中国经济腾飞的机会窗口正在悄悄关上,改革红利也正消耗殆尽。
在外部,世界经济繁荣盛景不再,2007金融危机后,美国自顾不暇却又忙着给其他国家挖坑,欧盟陷入泥潭,资源出口国出口乏力;美国对外战略中心转回东亚,2012年前后把眼光回到了亚太“再平衡”,提出TPP;世界产业下一波向东南亚、印度、非洲的转移悄然开启,而且,发达国家也纷纷喊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
在内部,加入世贸组织的外贸红利逐渐耗尽;土地红利所能释放出的万亿资本和信用也逐渐耗尽;人口红利方面,统计局数字显示2012年起已经开始连续四年的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生育潮+计划生育提供的长达三十年的人口红利期,在度过最高的十年后,将急剧结束。
最美好的时光过去了,外部的经济形势显著恶化,从繁荣转向萧条(这里“繁荣”和“萧条”都是相对的,并不严格),而内部肌体的活力也不再如之前那般旺盛,就像一个人刚从青春期到步入社会,面临着真正的转型和考验。
1950年以来全球及主要国家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情况图。其中,黑线代表全球情况,橙色柱体为中国的情况,注意增量从2005年起显著下跌,从2015年左右开始负增长,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断裂极为显著。数据来源:摩根士丹利报告,2015
一般规律:向地方政府分权与向中央政府集权,或者说“放养”和“圈养”,跟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正是在外部资源蓬勃扩大的丰裕时期,狼王才会一声令下让属下们各自去觅食,这样最高效;而在年景不好猎物少的萧条时期,是必须抱团取暖、集团作战才行的。
其实在任何国家都有这个趋势,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时候,各地方政府都说中央你不要管我让我自己干,在美国,就是1900年前后的几十年蓬勃发展,欧洲产业向美国转移的时期,这时期美国各个城市间同样爆发了激烈的竞争,芝加哥与纽约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摩天楼竞赛”,甚至摩天大楼建筑形式本身在这场竞争中正式登上城市舞台。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各地都说中央你快来帮帮我扶我一把,这放在美国,就快速发展期结束、世界经济遇冷后的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
这个一般规律,总结起来就是:
国际形势:繁荣->萧条
国内格局:地方政府竞争->中央宏观调控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竞争”格局虽然良好地适应了上一个繁荣时期,却很可能并不适应接下来的萧条时期。
这不仅是理论上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3
竞争模型的可持续问题二:负面效应的显现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竞争到底好不好?
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来自于竞争。其实,竞争格局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竞争带来的正面效应,优胜劣汰和激励创新,才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所在。其负面效应也有,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比如“公地悲剧”和“囚徒困境”。它就像一个有效的放大器,将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同时迅速复制放大。
竞争的好坏,在于对其正面和负面效应的评价:正面效应更多、创造了红利的方为良性竞争,否则为恶性竞争。
2009,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排名,那是激烈竞争的缩影 来源:南方都市报
竞争正面效应的消退
企业间竞争比拼的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政府间竞争比拼的是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地方政府竞争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激励制度创新,并且极大地加快了制度改革在国内地方政府间传递的速度。
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学习先进国家制度,再结合实际需求,探索出了土地招拍挂、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产业培养、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这些往往在几年内就被内陆的政府学习了去。要知道,中国和欧洲几乎一般大小,等于法国英国探索的新制度,几年内乌克兰罗马尼亚就用上了,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然而,到了现在,作为曾经制度落后的国家,能现学现用的制度和政策很多都学完了,剩下的是沿海地区从各方面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制度,内陆政府还真难说用就用。
地方政府竞争的另一正面效应,在于两三千个地方政府“企业”放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去积极的招商引资,在繁荣时期获得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萧条时期,资本非常谨慎,加上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已渐渐变化,不再是低成本的盆地。招商引资虽然看似谁都能做,但是地方政府们慢慢发现,相对于靠人力,终究还是靠制度等软实力。
这时候,出击的仅有些强壮的狼(有竞争力的城市)能有肉吃,而越来越多的狼(普通城市)空手而归,投入如此巨大的行政资源可能得不偿失。而且,现在越来越多招商引资带来的GDP,不过是从河北撕到北京,或者从北京撕到天津,其实只是更改利税登记点,而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企业成长。
要是没有创造红利,竞争不过是游戏
竞争负面效应的显现
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新的政策制度可学习,而自己又没有主动创新的能力或权限。再加上两三千个地方政府只是仿拟的竞争,却不可能真的“你死我活”地撤换做的不好的市县政府,大多时候只是官员不好升迁罢了。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惰政”,路径依赖地沿用之前抄来的发展方式,甚至无法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有效的调整。地方政府竞争的负面效应越发明显。
腐败问题,背后是竞争格局下市县政府高度经济自主权的代价。近一两年,众多“能人”、“拆迁市长”查出腐败问题的不少。县委书记县长毕竟不是董事长或总经理,他们竞争的是GDP、形象工程和政绩,更直接点说是官位,而不是企业的利润(边缘谋生,微博网友)。在赋予他们灵活机变的自主权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力监督不足的阴影。
雾霾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公地悲剧”。北京与河北,江苏与安徽,相互指摘争执再久也不会有结果。因为同级别的个体无权阻止对方,而每个个体都倾向于过度使用。这甚至无关道德批判,而是固有的制度缺陷,与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公共环境容易衰败是一个道理。
产业乏力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市场失灵”。盲目的学习和跟风、缺乏区域间分工协调带来了产业的同质。而且由于招商引资是政府行为,使供给过剩得不到及时的市场反馈而越发严重。过于重视能立竿见影的外资引进,轻视内资培养,使得外资企业行政成本低廉,而走不通关系的本地中小企业行政成本高昂。
土地超发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市场失灵”。在我上一篇文章如何看待 2016 年初上海房价一天飞涨 70 万元? – 周看看的回答中已有介绍。过去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国土部门,基本上是不怎么配合的。每一个城市都在或明或暗的多释放一些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最后可能就汇成了难以估量的系统性风险。
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背后是竞争带来的顾此失彼。洽谈项目、开展销会、跑部钱进……外国官员往往会惊异于中国地方官员的忙碌,以及如企业家一般的大量工作内容。然而,人或者机构的工作量总是有限的,难免在一些民生和公共服务问题上就放的少了。在貌似忙碌的“一事一议”、“事必躬亲”背后,更是制度建设的缺失。
种种问题,当然并不是说是“地方政府竞争”模型直接导致的,但是过度竞争一定起到了加剧的作用。
这个时候,代表狼群整体利益的“狼王”必须开始发声。不然群狼们在开始变得贫瘠的草原上找不到肉吃,只会徒劳的浪费能量,甚至在同类身上撕下肉来。
在今年的“两会”和“十三五”中,中央政府也正是如此,发出了指示转型的声音。
4
新的调控目的和手段: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
铺垫了那么多,终于说到今年所透出的一些信息了。“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因为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同时放出的信息过于庞杂,让我们仅摘取其中的几点要点,或许反而能够看出某个具体方向的明确指引。
区域协调
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等区际利益平衡机制。(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人地挂钩”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建立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差别化考核
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健全差别化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流动、土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实行分类考核的绩效评价办法。(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区域协调,将使地方政府在竞争关系以外出现更多的合作、协调关系。对于雾霾治理、产业协调、资源和生态跨区补偿的任务来说已经迫在眉睫。眼下虽然还不明确是中央政府直接协调,还是成立跨区域协调的专门机构,但是,应该要有比平级政府协调更有力的方式出现。
“人地挂钩”是要根据全国人口流动来决定各地区的土地供给。人口流出的缩减土地供给,人口流入的增加土地供给。这是极为重要和根本的事情,做好了将彻底改变从前的土地财政模式,逐渐消除地方政府的卖地依赖。那些没有活力、人口净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却获得大量土地资源指标,上海深圳这样的经济龙头却指标紧缺、供给不足,推动房价暴涨——这样的倒挂现象将不再出现。一线城市的住房问题得到缓解,鬼城与空旷工业园区也将更少出现。如此规模的国土整体协调其他国家都未必有经验(想想美俄松散的联邦制,以及它们也没有纵向的土地供给管理),还涉及到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国土部等多部门的合作,是对我们国家宏观调控和治理能力的很大挑战,一旦做成了,我们的治理能力会上一个大台阶。
差别化的政府绩效考核办法,则是对过度同质竞争格局的釜底抽薪般的一招。各个城市的经济体量、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区域定位和职能越发不同,赋予当地政府的任务自然应当不同,有怎么能适用同样的GDP挂帅的考核标准呢?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自2011年提出之后,在应用方面一直不甚明确,因为不像有卫星辅助的、定量的、用来管土地供给的国土规划,以及技术性更强的、用来管市场管项目的城镇规划。现在却总算明确了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就是(中央)政府用来管(地方)政府的。以主体功能区为依据划定差别化政策的适用地区,也划定不同的政绩考核标准适用地区,可谓正得其所。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
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这三点只是瓦解地方政府过度竞争,走向宏观调控的几个主要方面,“十三五”中还有许多相关的内容,例如“解决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的财税改革,等等。种种迹象,字里行间都指向了: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刻,我们需要,也正在走向一个更加重视宏观调控和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
5
城市展望:座次已定之后
《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有人说,“这个报告吵得沸反盈天,上海哭了,北京怒了,广州傻了,青岛笑了,大连呆了,天津火了……”
而实际上,这不过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众多城市排名的其中一个,是那个激烈竞争时期的缩影。
中国一二三线城市排名频出 有意思吗? 来源:山东商报
而现在,我们要知道,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已经准备落幕了。
在改革开放初始时,每个城市都不清楚自己在全国到底是个什么位置,就像众多的个体户还不知道自己未来可能会坐拥万金。“不负春光 野蛮生长”说的正那是个野蛮而美好的时代,对城市和个人都一样:大家都是从零开始,摩拳擦掌,想做就做,一切都是未知,一切充满可能。
而现在,一个城市再说自己不清楚自己在全国体系中的大概位置,就像一个人再说不清楚自己收入处于哪个阶层一样,未免就有些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在经济环境不再繁荣的年代,竞争的负面效应频出,不再有机会让每个城市都去均等的享有最大的经济发展自由。
1992-2010 中国夜景灯光地图,灯光基本能代表发展程度,可以看出地区间的差距显著拉大 来源:NASA-NOAA
全面竞争格局,将在宏观调控下形成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
继续拿狼群来比喻,那就是有些狼会变回狗,负责看家;那些强壮的狼会吃饱喝足,去和草原上与其他的肉食动物争锋。“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十三五” 第三十三章)已经透露了这个讯息,那就是这些地区才是真正冠以“世界级”,从前城市规划里把自己定位于各种“世界XX中心”的那上百个城市可要重新掂量掂量自己了。
最近有篇挺火的文章名字叫“被割裂的北上广深”,“割裂”一词用的好,很好的表达了人们心中既有的观念,觉得好像北上广深原本和其他地方连成一块似的。没错,最初深圳也不过是个小渔村,然而,现在已经不复从前大家都差不多,都有机会发展经济的时代。
从今以后,北上广深,或者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就是要成为吸取全国精华的三个庞大的巨兽,它们还在竞争,但是是去和美国东海岸(纽约)、五大湖(芝加哥)、西海岸(洛杉矶)城市群,英伦城市群(伦敦),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京)这些世界上其他同样庞大的城市群征战。这群巨兽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精华所聚,它们在争夺全球的权力、资本、人才和创新,它们的胜负事关一国国运,乃至未来世界的走向。
(点开大图)2012年世界夜景灯光地图,几大城市群清晰可见 来源:NASA-NOAA
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并不是说地方政府的竞争会完全消失,但是会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且不都是比拼经济发展,三四线城市间会互相竞争公共服务水平,产粮县和产粮县之间会竞争粮食生产。就像是对负责看家的一部分狼群成员来说,能够看护好幼崽,保障后方的安定,在狼王眼中,对整体的作用可能还大于它们费老劲出去争来的几两瘦肉。
而某些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地震断裂带上的城镇,那真真是它们不发展还比发展了对整体的贡献大一些。上游建个小化工厂小水泥厂,造成的污染损失可能还大于创造的GDP,还是过剩产能。过去,它们是无奈被分税制以及地区竞争格局绑架,不得不走招商引资、土地财政、工业化的路径,否则连当地的现状都难以维持下去。而以后,可能它们只要安静呆着,就有足够的钱可拿。生态保护补偿的方式建立起来,会从全国层面去补偿他们未发展的错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中央政府更多补贴。
在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下,“城市竞争力排名”,“城市战争”之类的提法失去意义。
虽然在上一个时期还算吃香,但现在就说不定只是地产商们的把戏或者媒体们的狂欢了。把不同职能不同定位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较,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谁也不用“哭了”、“怒了”、“笑了”。因为本来就分工不同,一线城市负责挣钱养家,边远山区负责貌美如花。
在分门别类,局部竞争的格局下,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先在全国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是第一步,然后试图去与同样位置的城市竞争和超越,要是一开始把自己的门类定错了,既不能换来有效的发展,也不会得到上级的认可。
座次已定,抢凳子的游戏已经结束了,现在是排排坐吃果果的时间
结语
本文的逻辑是:
① “地方政府竞争”模型,是指两三千个地方政府像企业一般比拼经济发展的经济格局。
② 由于国际的繁荣环境和国内的改革红利,地方政府竞争助力了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③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变化,竞争格局逐渐不适用。
④ 不适用性表现在竞争正面效应减少而负面效应加剧。
⑤ “十三五”规划提出区域协调、人地挂钩、差别化考核等新的调控目的和手段,透露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趋势,竞争格局开始崩解。
⑥ 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将相对减弱,形成分工体系
⑦ 对城市而言必须对竞争保持清醒,找准自身定位可能更为重要
当然,国家经济格局这样的宏观变化,也是以数以五年计的宏观时间尺度去进行。而我在此,仅仅是以“十三五”规划发布的当前,作为一个观察宏观变化的节点。
至于后来的转变发展,让我们随着我们的国家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