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从“我们活着、坚持着”到“超越门户”

范卫锋的话:好友吴晨光,曾经的《南方周末》记者,曾经的搜狐网执行总编辑,前几天刚刚履新一点资讯,担任总编辑。从一家成熟的大型门户,到一家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吴兄的勇气、创新值得学习。忆往昔,在《南方周末》期间,吴晨光和另一位记者,曾经在“非典”之后写了一篇著名报道“我们活着,坚持着”。那位记者,就是壹读的创始人,如今在今日头条担任副总裁的林楚方。在搜狐期间,吴晨光带着他的团队,对于新闻门户的编辑之道,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这本《超越门户》,不仅仅披露了很多秘辛诀窍,更多的是深度的思考。以下是小米公司内容投资与运营副总裁、新浪网前总编辑陈彤为此书所写的序。

《超越门户》序 / 陈彤

近三年来,中国媒体业可谓经历了前所未有之变局,任何一个传媒人都会有切肤之感。在这个转折点,新思路、新范式、新尝试格外重要。也正是此时,我看到了晨光和他的团队编写的这本「超越门户」。

书中,我看到了很多关于移动互联的章节和操作手法,比如新闻客户端推送、H5页面制作、全媒体直播。在这个PC端影响力下降、人们对手机的依赖与日俱增的时代,这种探索的意义非同寻常,可以说是试图树立新媒体时代的行业标准。

我看到了几百个案例,大到薄熙来报道的幕后操作,小到“霾霾霾霾北霾霾霾方霾霾霾霾”这样创意标题的诞生记。很多案例都是血泪教训而成。在中国新闻界缺乏“判例法”教材的当下,这本书也会给学界以深刻影响。

我也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创新精神,特别是对新媒体的产品的理解上。当下,总编辑、编辑们需要转变,需要学习,需要被称为一个合格的产品人。因为,曾经的内容生产如今看来只是非常初级的产品素材,有了好的内容仅仅是个开始,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交互、好的产品、好的运营。好的总编辑、好的编辑也应该是好的产品经理。

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了我在新浪的日子,以及那本在业界流传的《新浪之道》。从门户网站诞生至今,17年过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种执着的打拼、那种精心的总结,对于我来说,是一笔宝贵财富。很庆幸,当我们这群老编辑离开内容线以后,晨光和后辈们能接过这一棒。

我也希望,年轻人的探索不止于此。在信息源去中心化的今天,在社交平台的媒体能力空前显现的时代,还有相当多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比如,当我们打开一些资讯类或者社交类App,我们会发现好的内容不是没有,但充斥着各种东拼西凑、捕风捉影。有责任感的媒体人看到这些,会有什么感受呢?为什么生产的内容用户接受度不高?为什么会因为所谓的“高冷感”放弃一些用户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有的从业者沉醉于自己的话语体验和养尊处优的工作方式,不肯更勤奋更琐碎地去把内容服务做得更细致的同时,总结得更全面更纵深?

所以,这种探索和追求永无止境。未来的目标是,经典训练所追求的快速、全面、专业、深度,用合适的机制和形态去赢得用户的接受和喜爱,并建立起更健康、更合理、更稳健的商业模式。也正如书中所言,我们应该超越门户、超越时代。

「作者为小米公司内容投资与运营副总裁、新浪网前总编辑,资深网络媒体人」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互联网思维说道:

    好友吴晨光,曾经的《南方周末》记者,曾经的搜狐网执行总编辑,前几天刚刚履新一点资讯,担任总编辑。从一家成熟的大型门户,到一家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吴兄的勇气、创新值得学习。忆往昔,在《南方周末》期间,吴晨光和另一位记者,曾经在“非典”之后写了一篇著名报道“我们活着,坚持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