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甘肃分社长林治波任兰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一事再起波澜。
继在网上被多人围攻后,7月19日,林治波与中国青年报社编委、社评部主任曹林在微博上“互掐”。
7月18日22时32分,曹林转发一条微博,内容为:“郭庆光教授从清华返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赴任院长。加上前段时间蔡雯教授就任人大新闻学院党委书记,人大新闻学院新任班子主要成员到位了。”在转发该微博时,曹林还评论道:“郭庆光和蔡雯教授都在业界学界有着很不错的口碑,没人反对。不像兰州大学新闻学院,让林治波这种不学无术劣迹斑斑的混混当院长。”
不到两个小时后,在7月19日凌晨零时14分,林治波“回敬”了曹林一条:“看来,团中央是教育不好你了,中青报干脆就不想教育你,好吧,就让国家的法律来教育你这个没有教养的!”
澎湃新闻7月19日晚间电话联系林治波,林称对此不接受采访。
当天18时20分许,曹林再次@林治波,发微博称:“林院长,一边关闭评论,一边讲民意,这样做真的好吗?”澎湃新闻随后点开林治波上述微博查看,该条微博的评论功能确实关闭,之前留下的37条评论都是表示支持林治波或者批评曹林的。
对于两人“互掐”,有网友称“曹林目无法纪”、“应该起诉”等,也有网友埋怨林治波,“凡是和他意见不同的评论一律不能显示”。网友同时劝林治波“放开评论,看是支持的多,还是反对的多”。
曹林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自己会在微博上继续关注林治波当兰大新闻学院院长这个事情。
此前,林治波和曹林在网上时有口舌之争,两人各有支持者在网上壮大声势。在曝出林治波7月初被兰州大学任命为该校新闻学院院长的消息后,两人的“口水仗”达到新高潮。
7月15日,曹林发表题为《当新闻学院院长是需要资格的》的文章,以暨南大学邀请范以锦、中山大学邀请胡舒立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作比,批评林治波没有资格担任一个大学的新闻学院院长。
在文章中,曹林写道,“林治波被任命为该校新闻学院院长,引发了巨大的反对。从未见过一个院长的任命,引发如此大、如此一边倒的反对潮。这种反对,与林治波诸种突破底线的网络言论有很大关系,从歌颂重庆模式到否认大饥荒的存在,从拥护文革到恶语攻击胡适,人们惊讶的是这样一个人竟可以当新闻学院的院长。”
此后两人和各自支持者在网上你来我往口水仗打个不停。
6月30日,兰州大学发文聘任林治波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7月9日,微博名人“十年砍柴”在微博上转发一条微博爆料,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被任命为兰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至此,该消息持续发酵,引发其是否适任的大讨论。
此前,林治波多次在微博上因评述“大跃进”历史等言论引争议,后在微博上对自己的不当言论致歉。
公开资料显示,林治波1963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军事科学院战史部从事军事历史研究。林曾任《军事历史》杂志编辑、战史研究员,上校军衔。林治波还先后参加了多卷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的撰写和新版《毛泽东选集》的注释工作,是电视文献片 《使命》《彭德怀》和《万里长征》的主要撰稿人。
2000年,林治波调至人民日报评论部从事新闻评论工作,曾任评论部专栏组组长、要论组组长、评论部副主任,参与起草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开幕社论和多篇任仲评文章。2009年11月,林治波调任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
事实+
林治波曾因评述大跃进引争议
与林治波在同一个文件上受聘的兰大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骝表示,林治波为兼职院长,其仍然担任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人民日报记者报道集的甘肃分社页面也显示,林治波仍为分社社长,其最近一篇报道发表于今年5月19日。
王骝介绍,兰大对于林治波的聘任类似于社会公开招聘,属于一种引进人才的方式,“林社长兼任我们院长,是基于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会议总结推广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背景。这是兰大与甘肃省委宣传部沟通之后所作出的决定。”
2012年,林治波在其微博上留言称:“有人为了糟蹋毛主席,竟然夸张污蔑1960-1962年饿死几千万人。至今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他家里谁饿死了,可都在那里叫嚷死了几千万。还有人说,全家都死了,故无法告诉我。如果真是那样整家整家地死亡,那得死几个亿啊?”这一言论发表后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林治波随后在微博上就其言论公开致歉。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为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的标志,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00多年里,兰州大学不断探索办学之路,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各类人才。
“核”背后的无名英雄
为培养“两弹一星”工程所需人才,1955年8月,按照中央部署,兰州大学筹建现代物理系,设置核专业,代号505。“我们是国内核专业人才培养最早的高校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从来没有中断过,这在全国高校很少见。”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吴王锁教授介绍。
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国内核行业处境低迷,许多高校核专业也相继停办。兰大核学院依旧保持人才输送,在这块艰苦的地方,为国家在核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撑起了一片“兰”天。
建院以来,核学院为国家培养本科生3000多人,研究生14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两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国内均处前列。现在许多涉核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科研、生产、管理骨干都毕业于兰大核学院。
从全国重点学科“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唯一的“放射化学特殊学科点”,从自主研发的国内领先的中子发生器到参与嫦娥三号落月项目,兰大核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仅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位居前列。
化学专业成绩突出
相较兰大其他学科依托西部特色资源的发展方式,化学专业在西部没有任何地域优势。但兰大化学专业依然成绩突出。
“兰大化学能有在国内国际深受尊重的地位,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为教授说。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朱子清、刘有成等一批专家学者来到兰大。在活性天然产物的发现、分离、结构鉴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改革开放后,兰大化学学科培养出的院士就有4位,其中涂永强院士和周其林院士分别担任兰州大学和南开大学有机化学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涂永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项目为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学科的人才汇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为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确立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发展框架。
让敦煌学再从中国出发
1980年前后,日本学者藤枝晃来中国讲学,从南开大学一路讲到兰州,“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由此流传开来。此后一大批敦煌学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那时郑炳林教授刚留校,按他的话说,刚开始他在兰大办的学习班里只是一个“打杂”的,后来深入学习,成为学习班的班长,而后开始一步步培养起国内青年敦煌研究专家。从最初培养两三个,到现在是12~15个,共培养了100多位博士生、300多位硕士生。兰州大学培养出的学科人才在学术界也很有话语权,“学术界敦煌学研究人员三分之一在兰州大学。”他这样说。
郑炳林多次在美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参加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他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国际视野非常重要,他强调:“打开学生和教师的国际视野,让他们熟悉敦煌学在国际学术界运作情况,视野拓宽了,才能更好地探索敦煌学的发展。”
他认为敦煌学是一门系统性的研究学科,要从多方面进行系列研究。从1999年开始,郑炳林就做了研究规划。比如“港台百年敦煌学文库”,已经出了50册左右,计划出版100册,把100年来港台地区所有敦煌学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短评:为西部发展留住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工作者是创造第一生产力的主力军,应该得到充分的关心和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东部尚有差距,从需求上来说更加需要稳定人才队伍,发挥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有针对性地解决水土流失、风沙、草场退化等自然环境问题,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来。
人才的流动本无可厚非,科学家个人理应享有自主选择工作单位的自由。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和发达地区争夺人才造成的人才流失,会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对当地来说不啻“抽血”。只有理顺科研人才福利、退休待遇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促进科研项目和经费在区域间的公平合理分配,才能遏制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现象,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留宝贵的人才资源。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经略西北时写的诗句,素爱柳树的左宗棠在西北地区栽种了数千里柳树,为改善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发挥了很大作用,当地人誉之为“左公柳”。只有植树蓄水改善环境,才能引来春风度关,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5月15日、光明日报甘肃记者站(光明日报记者宋喜群 通讯员胡天莉 安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