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北京,去河北养老——昨日(5日),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河北张家口和涿州相关部门正探讨北京老人入住河北养老机构的可能性,以河北养老资源,分解北京养老压力。
人住不下了,就去河北买房;老人住不下了,就去河北养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虽还在讨论中,已有公众对河北养老产生各式各样的遐想。
在诸多遐想背后,还有许多更现实的问题——想要成为养老地,河北缺什么?
缺认同
“做儿女的,连这话茬都不能提,遗产不想要了?”
罗冰(35岁,父母已退休):我爸妈还不到去养老院的岁数,但他们这些六十多岁的人在一起,也开始关注养老的问题了。身边岁数大一点的亲戚,确实有去养老院的,只是极少数,对于他们这一辈人来说,都不太能接受去养老院。
至于去河北养老,这个离现实就太遥远了,从心理上也过不去这个坎,你说在北京住了大半辈子了,结果最后给安置到河北去了,老人心里是个什么想法?那肯定是孩子不孝啊。我们做儿女的,连这话茬都不能提,否则就是遗产不想要的节奏。就算老人自己提,我都不敢接话,只能说绝对不去,您就安心在北京待着。
从现实的角度讲,去河北也不大可能,虽然说北京现在老人多,养老资源比较紧张。但我觉得这不是说北京没地方建养老资源了,只是暂时性的养老资源不够。北京内部的空间还是很多的,例如郊区县风景好一点的地方,都可以开发养老院什么的,何苦去河北?北京郊区和河北,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所以河北就算发展了,我想也没有多大吸引力。
齐先生(71岁,目前与老伴居住在城区):去养老院养老,不给孩子添负担,这个我们想过,但是去河北,实在是接受不了。
毕竟人岁数大了,故土难离的情绪比较重,都说落叶归根呢,不愿意挪地方。要是再去个哪都不认识的地方养老,这老人心情能好么?现在孩子和我们都住城里,每周顶多也就是见一面,要是去了那么远的地方,一个月见一次也不保准呢。往严重点儿说,这不是逼老人死呢么?
现在政府重视养老问题,方向当然是好的,我们都拥护。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这个让我们去河北养老的想法,我觉得就不妥当,有点儿伤老人的心,我认为还是要慎重。
缺政策
“在北京有房产的,都拥有去河北以房养老的条件”
休息一下(天涯博客博主):养老未必是住养老院,去河北以房养老,我认为基本可行。在北京城六区,或者说五环内拥有住房的人,甚至部分6环内拥有房产的人,都拥有这个条件。
设想你把市区的房子出租,然后再到固安香河什么的租一个房子,每天在周边种种菜,偶尔出去旅旅游,其实生活质量比在北京市区高。更关键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养老保险的钱恐怕不够用,而北京房租的补贴,能让你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河北有个好处,就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北京差不多。北京人,在北京生活久了的外地人,去河北生活能习惯。而且,环北京周围的小城市里,很多都是北京品牌的超市,大街上满是北京牌照的车,据说将来也会有北京的医院。再加上从北京涌出来的人群,和生活在北京没有什么不同。你还可以天天郊游,想种菜种菜,想打麻将打麻将。
但是有个问题,比如我固安住烦了,想到香河去,这个时候退房到香河再找,就特别麻烦。特别是年纪大了,力气小了,这个难度就更大了。所以我觉得,应该鼓励中介企业尝试这种新业务,由它把北京的房子出租,不光是用租金养老的问题,还要提供搬家、租新房等一系列的服务,这才是以房养老。
还有就是医疗的问题,养老保险的对接问题,需要解决在外地上了医院在北京报销的问题,当然了,最好能在当地就报销。同时河北的医院也还得赶快上档次,现在我就想,医院什么时候能放开,让质量有保证的私立医院多起来啊?
缺配套
“养老机构周边是不是就要建高铁?30分钟能回北京”
李志(70岁,每年去北戴河旅游):现在的老年人思想开明很多了,去养老院不是什么接受不了的事,还是要看具体的条件。比如我的朋友吧,有的在山东威海买了房,这一年去那边过大半年,还有的一到冬天就去海南租房住,环境比北京好多了,每天在海边逛一逛,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还能多活几年。我每年也去周边玩一玩,比如北戴河,对于老年人来说,那里物价低,吃饭娱乐都不愁,其实挺好。
但要是真养老,就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得解决。比如我有慢性病,每个月得开药,那我就得回北京。真有点病,我也得回北京看,河北的医疗水平还是不让人放心。
要是这个养老机构不在交通方便的景区,我怎么回北京就是个问题,我的孩子来看我也是问题,开车一开三四个小时,老年人受不了。养老机构周边是不是就要建高铁?30分钟能回北京。
还有就是环境,都说北京空气不好,但看报纸上说,河北空气更差,那谁愿意去那养老啊?既然是河北主动说要分流老人,是不是也应该先治理一下空气污染?
卢克光(白领):我去过北京周边好几个市和县城,新闻里说的张家口和涿州我也都了解。从现在看,说河北承接北京的养老需求,恐怕比河北承接北京的其他功能还不靠谱。
比如张家口,从北京市区开车过去,不堵车也得3个多小时,这要是我家老人,坐车坐到半道就得晕车了,怎么送过去都是问题。就算送过去了,过年过节又怎么接回北京来?坐火车,春运还得抢票啊,想想都头大。
再说环境,河北的空气质量差大家都知道,现在也还有很多钢铁厂、小作坊,今后北京的产能迁出去,河北还要承接一部分,短时间内大幅度改善不大可能。环境好的地方,往往又是离北京远的地方。
【观点】
“让更多老年人从社区得到支持”
杜鹏(北京市老年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考虑让北京老人入住河北养老机构可以算是多了一种选择,但它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同样作为异地养老,前些年也有不少老人选择候鸟式养老,比如到山东、海南等地。现在周边地区有发展对接老年服务的意识,使老人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应该说是可喜的一步,也是值得鼓励的。
目前来说,河北养老的确有它的一些优势,比如买房或租房都相对便宜,生活费用低一些,人口也没有那么密集,但最大的问题还是人们故土难离的观念。在一个陌生环境里,老人会担心遇到问题是否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要想真正吸引老年人过去,还需要在配套措施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交通,也就是便利性的问题,老年人通常不开车,那如何让他们便捷地到达,这是必须考虑的。其次是政策的衔接性,现在各省在老年服务或老年优待措施上是不一致的,离开北京后,难免会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例如看病报销如何解决?能否享受跟北京同等待遇?再者是心理方面的需求,老年人不是只要有养老机构或老年公寓居住就行,他还需要朋友,需要原来那些社会关系的支持,离开本地的话,他的子女、老朋友都没有那么方便去,他熟悉的一些活动也不能再参加,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另外,还要明确养老服务的对象,是面向健康老人还是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如果是前者,那要考虑这些地区在环境方面有什么优势?健身场所、文化生活、交通条件是否完善?如果是后者,对于身体条件不太好的老人来说,更多需要的是医疗照顾,那是否能提供充足的医疗设施和服务?都要根据不同定位来细分。
如果各项配套工作能够完善起来,可能会有一些老人逐渐接受这样的方式,但即便如此,仍然只会是极少的量。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的也是社区、居家养老,让更多老年人在家得到养老服务,老年人的需要尽可能从社区得到支持。
北京的老年人口现在迅速增长,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接近300万,到2020年将达到400万,养老压力的确很大。为此,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建成“9064”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也就是90%的老人居家养老,6%是社区养老,4%是机构养老,但这三方面都还有不少欠缺。
在居家养老方面,我们建议在基本养老服务的前提下,能够提供“喘息服务”,通俗来讲,也可以叫“临时托管”或“短期照护”,每个月由政府买单,让那些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庭能有一个短时间的替代,子女有一个喘息的机会,休整之后有精力继续在家里照顾老人,从而也体现政府对居家养老的支持。但具体细节方面,比如费用如何解决,是否有这样的场所提供照护服务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至于社区养老,应该说这些年发展非常快,硬件已经很快到位,但在服务方面距离理想的状态还有差距,真正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日间照料中心应该发挥托老所的功能。尤其是对那些在家里离不开人照顾的老人,白天托管到社区中心,可以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晚上再由家人把他们接回去,而不是像现在很多社区一样,只是一些能够行动自如的老人过去聊聊天,吃顿社区午餐。
此外,在机构养老上,到2020年,要实现4%的老人得到养老机构服务,就需要16万张床位,而北京目前只有9万张左右,离这个目标还相差很远,也要开辟多种渠道扩容发展。(主笔 吴楠 宗媛媛 插图 宋溪)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