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禁令”能否成为遏制”以钱择校、以权入学”猛药?

5部门“择校禁令”,能否成为遏制“以钱择校、以权入学”猛药?

漫画:堵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新华网广州4月26日电(记者郑天虹  仇逸  廖君)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部门日前联合出台《关于2014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坚决查处“以钱择校、以分择生、以权入学”等违规行为。

然而,更为多样的择校名目,更为隐蔽的择校行为,更为高昂的择校费用,更为模糊的赞助费流向,让公众疑惑:禁止“以钱择校、以权入学”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众望所归:新禁令向“权”“钱”开刀

教育部几乎每年都和相关部委联合发文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年年治的喊声中,择校热愈演愈烈。此次,与以往不同的是,首次将查处的择校行为细分为“以钱择校、以分择校和以权入学”,并提出以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查处的重要手段。

从近年来曝光的各类教育乱收费案件中,涉及“以钱择校、以权入学”的违规行为占了大多数。广州从化市检察院2012年查处了一件伪造、变造证件和贿赂相关教育工作人员骗取小学学位的特大案件,涉案的119个学位从范围来看,都属城区小学,不涉及农村学校;从收费来看,名校高达每个1-3万元,普通城区小学一般在1万元以下。

在湖北武汉市汉阳区23日刚刚公布的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情况,该区两所中学和一所小学的主要负责人涉及择校等乱收费问题受到党政纪立案或停职处理。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范国睿教授认为,相对于以分择校、以房择校,老百姓更痛恨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在配套制度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禁止择校,禁的多是那些办法比较少、权钱不够多的人。

上海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刘京海说,这次动作非常大,五部门彰显了决心。不少共建单位都是政府机关,拿财政收入、纳税人的钱来共建,让自己的子女上好学校,挤压老百姓子女的入学名额,群众意见很大。这件事情如果落实、做好,是树立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威信的大事实事。

  封闭运行:利益诱惑难抵 特权之手难拒

据调查,择校特权有几类来源,一是相关领导的批条,也就是所谓的“条子生”;二是校长手里的名额,给几个、想给谁、交多少钱都是他说了算;三是与学校有共建关系的强势单位,通过单位之间的利益交换预留学位名额。

而择校费有很多变种,一直游走于灰色地带,收支封闭运行,不公开透明:择校费名目有赞助费、借读费、捐资助学费等,非户籍的学生就学是择校,本地户籍非地段的也是择校,打着捐资助学名义实际与学位挂钩的更是择校。

据记者调查,以钱择校的根源,是政府借收择校费来逃避对学校加强投入的责任。很多地方政府强辩说,捐资助学费不是择校费,是解决地方教育投入不足、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办学的手段,规定“自愿”交纳捐资助学费的家长把费用统一缴纳至指定各区县的统一账户,并开具相关票据。

对于择校费的去向,教育部门表示,一半返还学校,一半留教育局统筹使用。可以想见,收择校费多的学校本来就是一些相对好的学校,而它得到的资金返还就更多,改善办学条件的资源也越多,这种机制促使强校更强,弱校更弱,更加加剧校际差距,让择校恶性循环。

大部分交了择校费的家长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读好学校,交了两三万到十万余元不等,但是学校连张收据也没有。北京“共建生”家长也说,把几万块钱交给单位的工会,也没有发票。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校长表示,没有发票,没有收据,这些资金可以不入大账,而是计入个人小账,隐蔽性强,账面上也很难看得出来,这些择校费是用于改善教师福利了、是扶持弱校了、还是流入个人腰包了,不得而知。

  规范“择校”的根本在于公平资源

以权入学的背后,是查实难、监管软。一般交了择校费的家长,为了孩子上学不受影响,很少对外声张,更别说投诉举报;而一些收到各级领导批条的学校负责人,也会想办法落实上级旨意。

刘京海说,长期以来,教育领域择校伴随的腐败问题得不到根治,不是教育部门一家之力、更不是校长自身品德过硬所能解决的。校长讲到“条子生”,也是满肚子委屈,实际来说,是很难完全顶得住的。

多位教育界人士表示,择校现象并非一纸禁令能治。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是公平规则得不到遵守、招生乱象难绝的根源。城乡差别、重点与普通差异、区间水平落差在“升学率”这支指挥棒下尤显泾渭分明,名校越来越强,弱校越来越弱。

上海市社会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大学邓伟志教授说,主管部门对择校现象三令五申,但是执行起来确实是存在问题和阻力的。教育必须有教无类,不能对有权的点头哈腰、对有钱的眉开眼笑,优质资源不能被权、钱交易所占据,要建立严格的监管、公示、处罚机制,让潜规则无所遁形。

还有一些教育界人士建议,既然短期内不可能做到所有学校教育资源均等,当前就应该“规范择校”。这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已经开始实践,并取得较好效果。

湖北宜昌伍家岗区教育局副局长杨英友曾经是实验小学的校长,前几年,因为太多关系生想进这所学校,每年9月份开学前,教育部门和主管教育的副区长和宣传部长要一起确定学生名单,对于打招呼的领导还要限定打招呼的数量。

现在,依托宜昌网络化社会管理的优势,现在每个区都能清楚知道本辖区几所小学附近的学龄儿童分布数量,据此划定学校招生范围,落实区里服务的学生数,然后确定学校的班级数、学位数。剩余空置学位数向社会公布,需要择校的学生家长提出申请,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择校学生名单。相对公开、公平的择校方式,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来源: 新华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