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当预报员,挫折感很强”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在主持全国天气会商。
康存季摄

3月23日是第五十四个世界气象日。气象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很多人会根据天气预报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出行,气象信息更是防灾减灾的“消息树”和“发令枪”。

天气预报员怎样为老天爷“把脉”?阴晴雨雪等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候不准?针对公众关心的这些问题,生态周刊记者走进气象台,走近预报员,为大家解疑释惑。

——编者

39岁的马学款脸色不太好。他能感到,自己的身体在向他使劲敲响警钟。

1998年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毕业后,马学款一直在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工作。预报员“压力山大”,需要长期上夜班“倒时差”,十几年下来,他的身体毛病不少,体检指标“不如很多60岁的老人”。

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成长为首席预报员、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令人羡慕。但马学款却说,“预报员的成就感很少,挫折感很强。”因为他们付出了100%的艰苦努力,天气预报却不可能100%准确,每次天气过程预报总免不了有些偏差。

选择这个职业,后悔吗?“没有时间管孩子,这一点我感到很愧疚。不过,中央气象台成立64年了,大多数坚守一线的预报员,都是这样过来的。”马学款平静地回答。

承受着很大心理压力

“在每次重大天气过程预报出去后、实况没有出来之前,一颗心都是悬着的”

刚到中央气象台时,马学款对天气预报并没有太多认识,“不知道有多大用处,没觉得有多重要。”

很快,他的看法转变了。毕业当年,长江流域、嫩江、松花江发生大洪水,形势危急。是严防死守还是开堤泄洪?天气预报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时气象部门给出还有30多毫米降水的预报意见,根据这一预报意见,没有采取分洪措施。后来的天气实况和预报非常接近,大堤守住了。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报这么准是非常难得的。刚毕业就经历了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天气预报确实非常重要!它不只是我曾经以为的预报刮风下雨,而且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马学款说。

在中央气象台工作的16年里,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与日俱增。在马学款看来,一名优秀的预报员,除了要具备雄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预报经验,还必须能承受比较大的心理压力,才能扛得住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你的预报准确与否,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每次重大天气过程预报出去后、实况没有出来之前,一颗心都是悬着的:一旦因为预报失误或偏差,导致了严重的气象灾害怎么办?”马学款说。

有时候,室外空调滴水的声音和风吹树叶的哗啦声,会让马学款心头一紧:不对啊,没报下雨啊。于是赶紧出去查看。“不光我,所有预报员都有这种毛病。”他说。

如果预报北京夜里两点左右下雪,马学款往往在两点钟之前辗转难眠。窗外黑咕隆咚看不见,他会伸手出去试试,发现飘雪了,这才把窗户一关,踏踏实实去睡觉。“类似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多的,特别是自己的预报意见和别人有分歧的时候。”

走出办公室做预报

“任何的失误或偏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不到现场去看,体会就没有这么深刻”

为了预报“接地气”,马学款和同事们并不是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做预报,而是经常到气象灾害现场去观察、体验,到当地气象台进行预报指导和服务。

四川雅安地震后,去年7月,暴雨导致都江堰等地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伤亡和损失。为了应对随后两次强降水过程,马学款一周之内,从北京到四川飞了两个来回,进行现场预报指导,和四川的同行们讨论强降水天气。在泥石流灾害现场,眼前的情景使他感到触目惊心,“天气预报任何的失误或偏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不到现场去看,体会就没有这么深刻。”

以往有的预报员报了一辈子台风,没见过台风什么样子。近些年来,在较强的台风登陆前,中央气象台会派预报员去“追风”,深入台风眼切身感受台风。在“追风”时,马学款和几个同事曾经被困在广东阳江一个小岛上,一天多的时间出不了门,只能吃方便面。

马学款说,没到过现场亲身体验,可能就会把台风、暴雨等仅仅当成天气现象来预报;到过现场后,对天气带来的影响体会更深刻,做业务预报的时候,考虑的东西会更多。比如预报台风时,不仅考虑其带来的风雨强度、落区、持续的时间等,还会特别关注强风强雨对农业、林业、渔业等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等。虽然天气预报无法阻挡气象灾害的发生,但准确的预报可以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尽量减少灾害损失。预报的精细化程度越高,防范措施就会越有针对性。

成就感没有挫折感多

“我们付出了100%的努力,但每一次天气过程都不可能100%报准,我们都不会100%满意”

2010年,马学款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在这场全国优秀预报员的“大比武”中,他获得个人全能冠军。2010年底,马学款开始担任首席预报员,当时是台里最年轻的首席。

担任首席预报员以来,马学款经历了强台风、大暴雨等多次重大天气过程,圆满完成了神舟飞船发射等重要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关键过程没有出现过大的失误。

不过,即使在预报比较准确的那些天气过程中,他仍然更多地感受到挫折感,而不是成就感。“这个职业和别的不一样,成就感没有挫折感来得多,因为我们付出了100%的努力,但每一次天气过程都不可能100%报准,我们都不会100%满意。”

“虽然有的天气过程报得准,得到了表彰,但在我心里,不会一直想着那些成功之处,而是一直惦记着那些不足之处。虽说瑕不掩瑜,但因为预报员大多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瑕’,会忽略‘瑜’,而预报经验的积累也往往来自于对预报偏差的总结和研究。”马学款说,因为天气的复杂性,即使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天气预报也永远达不到100%的预报准确率,所以对预报员来说,成就感是瞬间的,挫折感是永远的。

体检指标不如很多60岁的人

“很多预报员都是这样,长期当预报员,身体状态都不太好”

气象台长年累月24小时需要有人值班。长期上夜班,尤其是夜里2点到早上8点多高强度的“大夜班”,对预报员的身体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首席预报员每天要早上6点半到岗,把关预报产品,准备早上8点全国的天气视频会商。遇到重大天气过程,首席预报员要在早上5点前到岗签发预警信息,一直忙活到晚上6点多,遇到重大过程加密会商,晚上连家都回不了。

长年累月上夜班、“倒时差”,导致马学款一度神经衰弱,上夜班之前,很长时间睡不着。“8点躺床上了,到12点可能还没睡着。越疲惫、越难受、越想睡着的时候,反而越睡不着。”上夜班时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得熬一个通宵。

为了不耽误值班,马学款睡觉前通常会设好几个闹钟。“神经衰弱的人,入睡很困难。等闹钟响的时候,往往是睡得最沉的时候。”

马学款的体检结果显示,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眼压等指标偏高,肠胃、腰、颈椎也存在不少问题。医生的结论是:他的体检指标不如很多60岁的老人。在马学款看来,这并不足为奇,“很多预报员都是这样,长期当预报员,基本上身体状态都不太好。有时候预报员与外单位的人举行会议,各坐一排,从面色上就能轻易分辨出哪一排是预报员。”

近几年来,在中央气象台和各地气象台,有数名预报员英年早逝。“今后突然倒在任何地方,我自己都不会意外。”马学款感到,他的身体已经向他敲响了警钟。今年春节值班期间,他还因尿路结石疼痛难忍,深夜到医院作了碎石手术。

“天气预报不可能100%准确,但我们确实付出了100%的努力。”马学款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越来越高,同时公众对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多一些理解和宽容。“那样,我们的挫折感会少一些。”

本报记者 刘毅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22日   09 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