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民在基地采摘草莓。
本报记者 时圣宇摄
“他是俺村的能人,没有他,估计我现在正愁着买回义乌打工的火车票呢!”同村的李社会说道。
村民口中的“他”,就是河南永城演集镇洪庄村草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总经理陈体健。“陈总快出来,记者来采访你了!”李社会喊着。只见一个穿着灰白棉袄的中年男子从塑料大棚中一闪而出,跺了跺沾满泥土的鞋子,迎了过来。
15年前,陈体健刚满20周岁就离开家乡,来到天津王顶堤批发市场成为一名水果零售小贩。随后天津水果市场竞争加剧,陈体健从天津转战徐州邳县港上镇草莓基地,边打工边学习技术。这一晃已经过了12个年头,外出打工经历给他的感受就一个字——“漂”。
2011年,河南省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土地流转,颇有政策头脑的陈体健,马上冒出一个念头:“别人能干,为什么自己不可以试试?”就这样,陈体健怀揣着草莓梦回到了家乡。
打造草莓基地,土地和资金“一个都不能少”。因为草莓基地是以合作社的形式成立的,土地基本不成问题,村民们以土地入股,不仅每年会有每亩1000元的租金,还会有300元以上的利润分红。
“把地给他,省心还能多挣钱,俺还过来干活挣工资,咋不好哩。”村民高素霞说道。仅10天,120亩地的承包协议就白纸黑字落定了。
“有多少钱,办多大事。”土地好解决,资金倒成了陈体健一个难迈的坎。“当时手头有自己多年攒的近100万元,还有从亲戚朋友那儿东拼西凑借来的80万元。刚开始动工时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半花,为省点工钱,我们两夫妇没日没夜地干,硬是把66个大棚的立柱立了起来。后来草莓种上了,到天气转冷该覆膜的时候却发现没钱了,资金出现了25万元的缺口。眼看着马上就要入冬,到处借钱又借不来,最后几经曲折,还是乡政府帮助协调从邮政储蓄银行贷了25万元,才算是度过了危机。”说起创业路,陈体健眼睛有些湿润。
合作社将草莓供应水果市场的同时,还兼顾着经营农家采摘生意。由于陈体健的精心打理,2012年底,草莓基地实现盈利380多万元。还清贷款的同时,还给村民分了红利,之后还余下280余万元。农村娃陈体健并没有被第一桶金冲昏头脑,心中已有了新计划。
2013年,陈体健更是马不停蹄。他给自己报名农业技术培训班;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将草莓基地的规模扩大到423亩。此外,只有初中文化的陈体健竟然从河南农业大学招来一个毕业生,并且与河南省农科院、浙江建德农研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样一来,合作社的草莓种植就有了科技支持。
陈体健说,在他内心深处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无论在外打工多少年,到头来只是个打工的,一年到头见不着家人不说,还挣不了几个钱。”陈体健有些动情,“如果草莓基地发展顺利的话,将来我想让全村人都来合作社上班,在家门口挣钱。”
洪庄村以前是演集镇远近闻名的“空壳村”,劳动力几乎都外出打工。“不是过年,整个村庄看上去冷冷清清,村子里面有个红白喜事儿,连个像样的劳力都找不到。”洪庄村村支书陈宏亮说。
如今,洪庄村的劳力们有了在家门口致富的好机会。据介绍,截至2013年底,合作社的利润已经超过1000万元,常规用工近300人,“其中差不多有1/3都是我从常年打工的村民中招来的,今年春节我又留下来二十几个。”陈体健得意地笑了。
谈起下一步打算,“我们这个小基地在永城看着还可以,但一放到全国的盘子里,筷子都夹不着。你看中央开会提出了很多鼓励农村规模经营的政策,合作社还要继续做大做强!”陈体健胸有成竹地对记者说,“下一步合作社还准备推进草莓深加工,争取打造一个草莓产业链。”
临走时,我们看到陈体健办公室里悬挂了一幅八骏图,仿若映衬着他的新年愿望——“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