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上朱家角小学(透视教改个案)

一所乡镇学校入选上海十所“家门口的好学校”

红领巾小导游团学生在为外国游客介绍放生桥。
朱家角小学供图

优秀教师留不住、教学质量上不去、素质教育跟不上……这些成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乡镇学校的基本印象。的确,城乡教育的不均衡目前仍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然而,上海实施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不再以单一学习成绩来评价学校办学水平,让学校改革有了底气和方向。朱家角小学的教改实践就让人眼前一亮:通过将地区特色文化传统引入课堂、引入学生社会实践等做法,丰富了教学内容,孩子们自信、快乐,也更喜欢上学了。

——编 者

在上海,没人不知道朱家角,因为它是著名的水乡古镇、郊游胜地;但朱家角小学并不出名,它安静地坐落在朱家角古镇旁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深处,是市郊青浦区内一所普普通通的乡镇小学:现有3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38人,其中外地孩子776人,已经超过了一半。在本地户籍的学生中,大部分人的父母都是农民。

有点不寻常的地方是,这所小学已有上百年的历史,2013年入选了上海十所“家门口的好学校”。这里的学生和老师说起自己的学校,神情语调里,都透露着幸福与自豪。

学生的感受

老师和我们互动多、很想了解古镇的历史……每个人都有喜欢上学的理由

“我喜欢上学!”浓眉大眼的五(3)班男生张立业字正腔圆地告诉记者。

“我喜欢这里的老师。老师和我们有很多互动,放学以后会打电话提醒我做作业,或者要我写好了作业给老师发一条短信。过儿童节的时候,老师还发短信祝贺我们……”

“朱家角风景好,有1700年历史。老师常给我们讲古镇历史,上学期社会调查我们了解了放生桥和北大街的大清邮局、百年酱菜园;这学期去了百果园和消防队……”

这个性格仍有些羞怯内向的男生努力地回想、急切地表达着,真真切切将他“喜欢上学的理由”传递给了记者。

张立业来自安徽,父母在朱家角镇上起早贪黑辛苦地做着小生意,并没有多少精力来辅导孩子做功课,家里也没有多少藏书或读书的氛围,最初张立业连作业都时常要拖拉漏做。但将要结束小学生活的时候,眼前这个憨厚男孩显然已懂得享受学校和古镇上的生活,虽然考试成绩一般,但由老师们发掘出来的朗诵天赋,让他显得自信而快乐。

张立业不是特例。在朱家角小学随意找几位三至五年级学生,几乎个个都能说出这样一些“喜欢上学的理由”,也几乎都对朱家角小学的历史和朱家角古镇的景点与文化传统有所了解。

“上海市中心的学校有它们的教育优势,但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古镇文化资源,利用好,就是我们的教育优势。”聊天时,不止一位朱小老师都表达着这样的意思。

立足乡土,接通地气,正是这所乡村小学校取得良好办学成绩的最大“秘密”。

老师的期望

学生们聪明灵动、了解家乡、有社会责任感

朱家角镇上有座名园叫课植园,与小学同期而兴。校长吴根华将朱家角小学的办学理念也归结到“课植文化”——“课读之余,不忘耕植”。在他看来,勤以读书、教学,朴以做事、做人,是乡村小学的精神;课植并重,则是乡镇教育的落脚点。

老师们相信,学生选择在这里读书,不是为了考试、择校,而是为了养成受用一生的好习惯,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朱家角小学每个班级都有小书架,午间课后,常有师生一起看书,教室一片安静的场景。学校会评选“书香班级”,办“童话作文大赛”、读书节,老师还会在周五放学后发短信提醒学生:“今天可以多读一点书”。

“植”固然包括植树种草、学农劳动、亲近自然,更重要的却是将学校教育深深根植于古镇文化传统,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的机会。

2008年,朱家角小学百年校庆,热闹的庆典过后,他们领悟到了历史传统的可贵。于是下大力气,翻找方志、采访校友和老教师们,编写了两本校本教材《回首千年古镇朱家角》和《回望百年老校朱家角小学》,随后在三、四年级开出了这两门校本课程。课堂学习加上“走近乡土文化”“稻米情、民族结”等专题实地调查,再配合现场访谈、讲故事、网络互动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学生们不但了解了古镇的名桥古寺、老店名吃、节庆风俗等文化传统和典故,还从学校发展演变和知名校友故事中激发起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爱国爱家乡的朴素情感。

书法教育也不是简单地在教室里单调地练习横平竖直。学生一到五年级每周都有书法课,一间宽敞明亮的书画教室大门敞开,四周展示学生们的书画新作,中间放着笔墨纸砚,师生都可以随时书写几笔。老师们还时常带着学生走出学校,到古镇去欣赏牌匾、碑文、石刻,开展“古镇寻宝”活动。

朱家角小学有个办了多年的红领巾双语小导游社团,去年获得了上海教育系统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提名奖。学校聘请专职导游担任校外辅导员,让学生们跟着大导游一起上街,做古镇小主人,用双语接待来古镇游玩的外国客人。在学习、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们熟悉了古镇的景物、历史,更在与人交流时逐渐克服了紧张、焦虑,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聪明灵动、了解家乡、有社会责任感”,吴根华校长说,他们希望从朱小走出的是这样的毕业生。

指标评价

学业成绩个体间均衡、自信心、师生关系等指数,都高于或等于区平均水平

身在大上海,朱家角小学可不是抱缺守旧,一味啃古镇文化的老本。相反,吴根华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市中心学校天然的信息灵通、对外交往丰富等便利条件,朱家角小学更要主动“请进来”“走出去”,拓展师生们的视野。

学校积极接纳外校访问团与学生共同活动,从沪港交流活动到2010年世博会期间与马来西亚学生的联欢,都让师生们津津乐道。朱家角古镇上有一些艺术家工作室,学校也与他们合办活动,让孩子们与当代文化艺术零距离接触,眼界大开。

吴根华善用网络。2009年一上任,他就注册了微博,每天写下自己对学校、教师的认识和对教育的感悟,其他教师们随之也纷纷注册,去看看校长每天写些什么。从此以后,微博、QQ群、微信群,朱小一个也没落下,如今,“图说朱小”的学校微博办得红火,成了全校教师的网络交流空间。

学校里“80后”青年教师多,吴根华大力鼓励他们走出学校、走出青浦、走出上海参与研讨会和展示课活动,学校负责往返费用。老师听了课回来,要在校内上公开课,上给其他没有去的教师听。

吴根华校长说,关键还是上海从2011年起实施了全新的学校管理和学生学业评价办法。这套即将在全国推广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改变了以往用单一的学习成绩来界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每个学生发展状况的老办法,采用师生关系、学习动力、课业负担、品德发展、跨年度进步等十项指标的抽样测试,来评价学校工作和学生。很多学校并非名校,却能因地制宜引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最近一次“绿色指标”测试显示,朱家角小学的学业成绩、高层次能力、学业成绩个体间均衡、自信心、内部学习动机、师生关系等多项指数,都高于或等于区平均水平。

本报记者 姜泓冰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2日   16 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