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徽县村支书罗共邦的新年愿望

    过年这几天,当村民们热热闹闹串亲访友的时候,罗共邦却没有走亲戚。

罗共邦是徽县高桥乡黑松村党支部书记,他过年没走亲戚,不是跟谁闹了别扭,而是心里装着事儿。虽说苗木繁育形成了一定规模,可苗木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销路出了点问题,这让他没心思过年,寻思着怎么卖出去。年前,县上出台了鼓励苗木发展的措施,和乡亲们成立的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黑松村位于徽县北部山区,属高寒阴湿丘陵地区,发展苗木繁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的群众靠苗木繁育这个铁杆庄稼发家致富,过上了殷实富足的幸福生活。

这两年,老罗和乡亲们已经尝到了“抱团”闯市场的甜头,他牵头成立的“徽县共邦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带动村上育苗户发展产业,增强了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苗木产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全面铺开,苗木的需求量将会成倍增加,这下给我们发展苗木繁育注入了强心剂。”罗共邦自豪地告诉记者。

过年的这些日子里,老罗除了每天到村里的苗木繁育基地查看他的宝贝疙瘩外,就是在村子里转悠,遇见乡亲们就给他们说他的打算,帮乡亲们增强致富的信心。

“你不给老百姓办实事,人家凭什么信你,凭什么跟你走?”老罗认为自己不是急性子,而是作为党员和群众带头人他感觉时不我待。“不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党员干部在农民心中就没有威信,农村就会继续落后。”老罗觉得,只有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心气才能通。

看着地里的苗木和喜上眉梢的乡亲们,罗共邦表示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把周围群众发动起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让更多的乡亲过上幸福的生活……

作者:魏亚旭  宋博    信息来源:徽县县委报道组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徽县​大河店镇说道:

    大河店镇位于徽县西南部,海拔在700—1740米之间。全乡辖20个行政村,84个合作社,1980户,农业人口9640人,非农业人口855人。总耕地面积29568亩,是占地面积较大的山区乡镇,有近万余亩荒山可开发利用。通过近几年的开发治理,原来荆棘丛生、人迹罕至的斜崔顶、白崖、庙山顶已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

    大河店镇—文池

    大河店镇姚家山—佛爷崖石窟造像

    佛爷崖石窟遗址位于徽县城西南10里处,“徽白”公路左侧的水阳乡姚家山姚家坪村。

    佛像石窟推测为南北朝时期始建,但始建不详,中唐开元年(公元719—722)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据记载当时寺院分别建在几座山峰上和山峰下的平嶂上,钟楼和古佛殿在最高山峰上。中峰为塔峰,上有七层舍利塔,峰侧悬崖峭壁,崖上青松翠柏、树木笼罩,崖面为石灰岩质地,岩上刻有大小十九尊佛像和护法神,雕工精致、与广元千佛崖和皇泽寺石刻风格完全相似。南峰为望月峰,峰上观音殿、峰下尼姑庵。整个寺院周围古柏参天、红枫、栗树等各种树木郁郁葱葱,山间奇石多见、清泉潺潺,山花烂漫、景色尤佳。明代时寺院占地面积近300亩,常住僧人达120余人,清代逐渐衰败。

    现存遗迹在姚家山后山北边一处高约5米、宽约8米的石崖上,自东向西雕有跌座大佛4尊,小佛14尊。正壁大佛高1.92米,跌坐于莲花台上,面貌丰腴,神态慈祥,面带微笑,体态自然。大佛左右上方,各有一浮雕跌坐小佛,高60厘米。右壁一大佛高1.1米,另一大佛高1.41米,左壁大佛高1.1米,均跌坐与莲花台上。石窟前檐立面上的东西两侧另有6尊浮雕跌坐小佛,高18厘米。

    这些石佛,或正目向前,或侧目前视,或举目遥望,或低眉俯首。形象生动,神韵各异,栩栩如生。建在崖壁半空的险峻楼阁今已倒塌不存,但崖上方孔仍历历在目。石窟佛像从衣着、形态看,具有唐代及以前造像特征,与虞关罗汉洞石窟造型一致,也与天水麦积山石窟佛像造型如出一辙,为徽县古迹中的珍品。

    大河店镇名优特产:柴胡、天麻、木瓜、羊、鸡、黄牛等。

    矿产资源:大河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矿种十余种,尤以铁矿居多。通过招商引资,全乡铁矿点已由原来的6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家,矿产品总收入达到800多万元,上缴利税120多万元。经过县乡和陇徽集团的通力合作,实现了以柳树、王河为主两大铁矿区的合法探采,形成了公司带领矿点、矿点供应原矿石支持公司发展的良性生产格局。如今,万吨T铁磁选厂已建成投产,小河冶炼铁厂投产,文池冶炼铁厂已动工修建,预计可使铁矿石产值翻翻,增加税收120多万元,引导矿产品开发向生产、精选、冶炼一条龙的方向发展。

    中药材:大河乡属北亚热带气候,生态环境良好,野生药材400多种,群众采集野生药材的习惯由来已久。近年来,乡上连续把发展中药材确定为四大支柱产业之首,重点推广了以柴胡、天麻、木瓜三个主体品种为主的适应性强、生产环节少、周期短、优质高效的中药材种植。通过制定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政府推动、典型带动、利益驱动等产前、产后服务,群众在中药材上尝到了甜头,看到了中药材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全乡药材留存情况良好,其中柴胡450亩,天麻15000窝,木瓜28万株,杜仲18.5万株,均长势良好。全乡的奋斗目标是在“十五”末,药材开发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实现人均一亩药材、人均增收1000元,财政人均增收100元,投入和产出比例达到1:3.5,力争把中药材发展成全乡的强势产业。

    畜牧业:大河乡党委、政府为了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抓了“青山养牛一条带”工作。新建氨化饲料池134个,新修和改造圈舍180多间,引进西门达尔、秦川、利木赞等优良品种牛100多头,对本地土种劣质公牛进行阉割,引导群众从役畜向商品畜转型,年平均出栏850头以上,经济效益可观。年均牛存栏6503头,猪存栏5620头,羊存栏582只,鸡存栏3.5万只,全乡黄牛养殖大户发展到48户。

  2. 徽县​大河店镇说道:

    大河店镇位于徽县西南部,海拔在700—1740米之间。全乡辖20个行政村,84个合作社,1980户,农业人口9640人,非农业人口855人。总耕地面积29568亩,是占地面积较大的山区乡镇,有近万余亩荒山可开发利用。通过近几年的开发治理,原来荆棘丛生、人迹罕至的斜崔顶、白崖、庙山顶已是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

    大河店镇—文池

    大河店镇姚家山—佛爷崖石窟造像

    佛爷崖石窟遗址位于徽县城西南10里处,“徽白”公路左侧的水阳乡姚家山姚家坪村。

    佛像石窟推测为南北朝时期始建,但始建不详,中唐开元年(公元719—722)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据记载当时寺院分别建在几座山峰上和山峰下的平嶂上,钟楼和古佛殿在最高山峰上。中峰为塔峰,上有七层舍利塔,峰侧悬崖峭壁,崖上青松翠柏、树木笼罩,崖面为石灰岩质地,岩上刻有大小十九尊佛像和护法神,雕工精致、与广元千佛崖和皇泽寺石刻风格完全相似。南峰为望月峰,峰上观音殿、峰下尼姑庵。整个寺院周围古柏参天、红枫、栗树等各种树木郁郁葱葱,山间奇石多见、清泉潺潺,山花烂漫、景色尤佳。明代时寺院占地面积近300亩,常住僧人达120余人,清代逐渐衰败。

    现存遗迹在姚家山后山北边一处高约5米、宽约8米的石崖上,自东向西雕有跌座大佛4尊,小佛14尊。正壁大佛高1.92米,跌坐于莲花台上,面貌丰腴,神态慈祥,面带微笑,体态自然。大佛左右上方,各有一浮雕跌坐小佛,高60厘米。右壁一大佛高1.1米,另一大佛高1.41米,左壁大佛高1.1米,均跌坐与莲花台上。石窟前檐立面上的东西两侧另有6尊浮雕跌坐小佛,高18厘米。

    这些石佛,或正目向前,或侧目前视,或举目遥望,或低眉俯首。形象生动,神韵各异,栩栩如生。建在崖壁半空的险峻楼阁今已倒塌不存,但崖上方孔仍历历在目。石窟佛像从衣着、形态看,具有唐代及以前造像特征,与虞关罗汉洞石窟造型一致,也与天水麦积山石窟佛像造型如出一辙,为徽县古迹中的珍品。

    大河店镇名优特产:柴胡、天麻、木瓜、羊、鸡、黄牛等。

    矿产资源:大河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矿种十余种,尤以铁矿居多。通过招商引资,全乡铁矿点已由原来的6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家,矿产品总收入达到800多万元,上缴利税120多万元。经过县乡和陇徽集团的通力合作,实现了以柳树、王河为主两大铁矿区的合法探采,形成了公司带领矿点、矿点供应原矿石支持公司发展的良性生产格局。如今,万吨T铁磁选厂已建成投产,小河冶炼铁厂投产,文池冶炼铁厂已动工修建,预计可使铁矿石产值翻翻,增加税收120多万元,引导矿产品开发向生产、精选、冶炼一条龙的方向发展。

    中药材:大河乡属北亚热带气候,生态环境良好,野生药材400多种,群众采集野生药材的习惯由来已久。近年来,乡上连续把发展中药材确定为四大支柱产业之首,重点推广了以柴胡、天麻、木瓜三个主体品种为主的适应性强、生产环节少、周期短、优质高效的中药材种植。通过制定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政府推动、典型带动、利益驱动等产前、产后服务,群众在中药材上尝到了甜头,看到了中药材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全乡药材留存情况良好,其中柴胡450亩,天麻15000窝,木瓜28万株,杜仲18.5万株,均长势良好。全乡的奋斗目标是在“十五”末,药材开发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实现人均一亩药材、人均增收1000元,财政人均增收100元,投入和产出比例达到1:3.5,力争把中药材发展成全乡的强势产业。

    畜牧业:大河乡党委、政府为了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思路,抓了“青山养牛一条带”工作。新建氨化饲料池134个,新修和改造圈舍180多间,引进西门达尔、秦川、利木赞等优良品种牛100多头,对本地土种劣质公牛进行阉割,引导群众从役畜向商品畜转型,年平均出栏850头以上,经济效益可观。年均牛存栏6503头,猪存栏5620头,羊存栏582只,鸡存栏3.5万只,全乡黄牛养殖大户发展到48户。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