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鹿鼎记》,可以算是一本清朝的官场小说。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清朝宫廷里官员、干部们的信仰问题。
在那个班子里,最有名的红人是韦小宝。这个货的精神世界很简单,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无所畏惧。所以他坑蒙拐骗、见风使舵,肆无忌惮地做了很多坏事。
这很符合我们平时的预期——一个人没有信仰,在世上很少有什么敬畏的东西,就容易干坏事。
不过,韦小宝的那些同事、上下级们,很多都是有信仰、有敬畏的。他们又都干些什么事呢?干不坏事?干的时候害怕吗?研究起来有趣的很。
比如有一个人,是韦小宝的上级,就大大的有信仰,那就是“假太后”——被韦小宝叫做“老婊子”的毛东珠。
“老婊子”最爱念佛。康熙介绍太后的兴趣,一开口就是:“她老人家爱念佛经。”
太后不但礼佛,连平时说话时也是开口闭口阿弥陀佛:
“太后叹了口气,说道: ‘原来这样,阿弥陀佛,她没死,自己走了,那倒好得很。’”
瞧,多么慈祥虔敬的一位太太。
二
可是这个老婊子做事,有时候一点不像个拜佛的人,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练“化骨绵掌”,左右互搏,两不耽误。
杀端敬皇后、杀孝康皇后、杀贞妃、杀荣亲王,创造了宫中杀人的“大四喜”记录。
而且她杀人杀出了艺术。荣亲王之死,“经脉俱断,脏腑破裂”;贞妃之死,“全身骨骼寸断,连头盖骨也都成为碎片”。
有一次,韦小宝对她胡诌说:北京天桥上有个卖冰糖葫芦的,是俺的线人,你要敢害我,他就会告发。
结果天桥上所有卖冰糖葫芦的都遭殃了,老婊子一声令下,全部逮走,“不分青红皂白,自然是统统砍了。”
幸亏韦小宝没说是天桥上说相声的。不然搞不好就没有德云社了。
举手之间,干掉这么多无辜的小生意人,也不知道老婊子拜佛拜到哪里去了。
她念“阿弥陀佛”,又是在什么语境之下呢?那是她的师兄(疑似奸夫)死在寝宫之中,要毁尸灭迹,一边命令宫女连夜沉尸塘底,一边逼问宫女:你都看见什么了?
宫女吓得差点没小便失禁,手里拖着尸袋,一边编谎话说:我看见这人没死,是自己走出去的……
老婊子口宣佛号:阿弥陀佛,原来没死,真好,真好。
三
除了老婊子,我们再来看一个有信仰的清朝大干部——索额图。
他是顾命大臣索尼的儿子。鳌拜当权的时候,他长期被打压。后来鳌拜倒台,索额图就咸鱼翻身,被康熙重用。
这也是个有信仰的人。金庸特地写到,他们这些官员普遍“崇信佛教,府中设有佛堂”。
这位索额图大人要拉拢巴结韦小宝,结为兄弟,本来磕头拜把子就行了,他非要到佛堂里去拜,非常虔诚郑重,“点着了香,拉韦小宝一同在佛像前跪下,拜了几拜。”
在佛像面前,他口称“弟子”,一开口就是“弟子索额图”。还巴巴地催促韦小宝立誓,并特意提到要拜佛:“兄弟,你也拜佛立誓罢!”
可在这之后,他风风火火地做了件什么事情呢?立刻贪污了一百万两银子。
其中四十五万两分给韦小宝,又拿十万两替二人打点上下,封住别人的嘴,最后四十五万两落进自己腰包。
和没有信仰的韦小宝比,这个有信仰的索额图大人好像一毛钱都没有更高尚啊?
四
有人会说,太后“老婊子”们拜神佛,不是真心的,不叫真有信仰,是假装的。
这不对。说个真人你就懂了——慈禧太后拜佛,你能说是假装的么?
人家大修佛寺馆阁,手抄心经,寝室里遍设佛堂佛龛,早晚烧香,动不动把自己打扮成观世音,连网名昵称都要叫“老佛爷”。
这是假装的么?明明是真爱好不好。
只不过,他们拜神佛时是真心的,做坏事时也是真心的而已。这是一种头脑分裂、左右互搏式的信仰。
就像慈禧抄心经的时候是真心的,把儿媳妇推到井里去也是真心的;每月两天一本正经地斋戒,隆重其事,是真心的;平时一顿饭宰大批鸡鸭猪羊,杀生无数,也是真心的。
我们再看《鹿鼎记》里一个人——顺治老皇爷,算是没什么争议的真有信仰吧?他可谓最最最虔诚了,皇帝都不当了,要到五台山上当和尚。
可是他做起坏事来一样不含糊,为了调查老婆的死因,就纵容手下残害无辜:
“一个月之中,奴才接连在五个宫女身上,截断了她们的阴维、阴桥两处经脉。这五个宫女死时的症状、模样,和端敬皇后临终之时一般模样。主子就确信不疑了。”
老皇爷的信仰,是真诚的;但允许手下把大活人当小白鼠,也是真诚的。
五
更有趣的是,在《鹿鼎记》中,宫廷里的“老婊子”有信仰、拜神佛,宫外的“真婊子”也有信仰、拜神佛。
韦小宝说,在扬州丽春院里就立了“九纹龙史进”的牌位,每逢初一月半,老鸨都要率领全体失足妇女,以及龟公、大茶壶们来磕头。
不只一家妓院是这样。在河南少室山下潭头镇的妓院,老鸨教训阿珂的时候,都不失对神佛的敬畏:“二郎神保佑,雌老虎绝子绝孙!”
宫里的老婊子拜神佛,一点不影响她杀人;同样地,外面的真婊子老鸨拜神佛,也一点不影响她操纵奴役妇女,敲诈嫖客,败坏大清朝的社会风气。
说到底,她们不是要神佛教育,只要神佛洗地。做坏事的时候是用不着神佛的,等坏事做完,便来拜神佛、求平安了,而且有奶就是娘,佛祖、二郎神、关二爷、梁山好汉统统都拜,从《西游记》拜到《三国》《水浒传》,几乎拜遍了四大名著。
《红楼梦》早晚也逃不脱,丽春院要是多开几十年,绛珠林黛玉仙子、芙蓉晴雯仙姑也可能都要被老鸨们拜将起来。
六
最后,《鹿鼎记》里的信仰,除了“老婊子”式的,还有一种,叫“小疯子”式的。
老婊子式的,是精致利己;小疯子式的,是大管鸡血。神龙岛上的少男少女,高喊着“洪教主寿与天齐”,举着刀枪向清廷的大炮冲锋,这就是小疯子式的。
现在,有人特别爱拿信仰说事,张口就来:“有的国人坏,是因为没有信仰!”我对这个从来不信。没信仰的才可怕?有信仰的就安全?反正我读书少,从《鹿鼎记》里是看不出来。
神龙岛上的小疯子成堆。有的人叶公好龙,远远观之,说不定还觉得他们精神很有寄托,活得很充实,很让人羡慕。
但真要把你扔在神龙岛上,在一言不合就被打成反贼,动不动被小疯子扔进蛇窟的地方,你愿意和岛上的谁呆在一起?多半是没有信仰的韦小宝,看来看去,还是这个家伙最正常!
到时候,你就不嫌弃他没信仰了,一定像索尔图一样拉住他:“我和你结为兄弟!我不管心多伤,不管爱多慌,不管别人怎么想,爱是一种信仰,把我,带到你的身旁!”
【文/六神磊磊 (六神磊磊读金庸 微信号:dujinyong6)】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六神磊磊:丐帮的堕落,帮主公然给私生子在公司安排工作做高管
《鹿鼎记》,作于1969—1972年。书中的神龙教教主,洪安通,表现出第一流的教养,第一流的涵养。
“七少年刺杀钟志灵,洪教主犹如视而不见,青龙使刺杀八少年,他似乎无动于衷,稳稳坐在椅中,始终浑不理会。”(《鹿鼎记·第20回》)
其时的洪教主,竟是作何打算?知不知道他自己在干些啥子?他婆娘苏女士又在干啥?这样子由着她摧残教中老兄弟,对神龙教究竟有何好处?
初入神龙教的韦小宝,莫名惊诧:“夫人喜欢小白脸,倒不奇怪,教主为什么也喜欢?”(《鹿鼎记》第20回)
身为创教教主,洪安通竟全然不考虑神龙教的长远利益与前途?
是这样的。一旦神龙教不再是自己的神龙教,对于它将来的衰败甚至消亡,洪教主不见得会怎样放在心上。
董桥回忆:查先生当年在《明报》天天写社评议论世局国事,有口皆碑,不少人想知道他判断政情为什么都那么准。查先生私底下总爱说,人是自私的,推测个人或政府的用心和行动,必须推己及人,先从其自私的角度衡量其得失,然后判断其下一步之举措,一定不会离题太远。这一视角,非惟适用于他的《明报》社评谈及的政客,对于小说中金庸所塑造的政治人物,也是同等适用。
洪安通尤其自我中心得厉害。一如他本人所宣告的:“我是教主,你们……你们都该听我……听我的话,为什么……为什么……都反我?你们……你们都不对,只有……只有我对。我要把你们一个个都杀了,只有我一人才……才仙福永享……寿……与天……天……天……”其妻苏荃亦云:“你就只顾自己。”
韦小宝看洪安通,“年纪甚老,白鬓垂胸”。
依武侠小说通例,像洪安通这样的绝顶高手,其实际年龄会比表面看起来更大一些。
例如,黄蓉眼中洪七公、黄药师两位老先生,“他(洪七公)这般年纪,看来比丘道长还小着几岁,怎会与全真六子的师父齐名?嗯,我爹爹也不老,还不是一般的跟洪七公他们平辈论交?定是全真七子这几个老道不争气,年纪都活在狗身上了。”(《射雕英雄传·亢龙有悔》)
概括言之,洪安通比韦小宝眼中的“年纪甚老”更老。该死了。
那句“仙福永享寿与天齐”的祈祷词,可能是洪安通自己要求教众时常挂在嘴上的(他能干出来!),也可能是某位属下(如殷锦)投教主所好,发明并推广之。无论是哪种情形,这句“寿与天齐”都直截反映了洪安通教主面对死亡的极大恐惧。
洪老因此加快了“豹胎易筋丸”这类丹药的研究工作,冀望借助药力让自己“再活五百年”。
秦皇汉武也想“仙福永享”,可惜,都不曾“寿与天齐”。他们做不到的事,洪安通一定能做到?洪安通有如此坚定的自信?当然没有。这才极力支持、纵容苏荃一步步诛杀教中仅余的百多个“老兄弟”。甚至,苏荃也不过是前台的执行者而已,真正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将高层下属诛锄尽净的,正是洪安通自己。小说中分明写道:“教中老兄弟都知白龙使钟志灵武功甚高,但七剑齐至,竟无丝毫抗御之力,足见这七名少年为了今日在厅中刺这一剑,事先曾得教主指点,又已不知练了多少遍,实已到了熟极而流的地步,无不心下栗栗。”
这一对狗男女,没一个好东西。
洪安通正思虑身后之事,布置死后由他婆娘接班呢。
洪安通,是最孤独的教主。明教教主阳顶天、张无忌,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东方不败,都还有一个或几个可以信得过的、比较“铁杆”的属下。洪安通手下,没有这样的人,一个没有。他与教中高层干部同样亲近,也可以说是同样的疏远,等距离的关系。彻底的‘孤家寡人’。
洪安通死后,无论接任教主的是许雪亭、无根道人,还是殷锦,这个洪安通一手开创的“神龙教”,都不再属于他了。斯时洪安通能得到的最好待遇,不过如此:“自东方不败接任教主,手下亲信揣摩到他心意,相诫不提前任教主之事 ”新任教主会极力淡化“神龙教”的洪安通色彩,遗忘他的英名,抹煞他的勋绩。
洪安通一死,新教主给他搞出个秘密报告,将他身前一切不光彩公之于众,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洪安通未必完全信得过苏荃,但除了苏荃,他就再没有可以信托之人了。至少,苏荃身上的“洪夫人”印记是抹不去的。况且,这些年来,许多事都是洪安通苏荃联手做成的,这就决定了苏荃接任教主后不可以彻底否定洪安通路线——那等于否定她自己。
说洪安通完全不考虑神龙教的利益,并不公道。不过,他最先考虑的只能是自己(生前与身后)的私人利益,然后,考虑家族利益。教派的利益,也会考虑,却只能放在最末。
即如董桥所说,当年的查良镛,对于政情,正有着极精微的观察。其观察所得,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将呈现于他的小说。
康熙问兵部尚书明珠:“明珠,此事是兵部该管,你以为如何?”明珠道:“圣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比臣子们高上百倍。奴才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原来奴才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奴才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料中。奴才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奴才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奴才们就死心塌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韦小宝一听,佩服之极,暗想:“满朝文武,做官的本事谁也及不上这个家伙。此人马屁功夫十分到家,老子得拜他为师才是。这家伙日后飞黄腾达,功名富贵不可限量。”康熙微微一笑,说道:“我是叫你想主意,可不是来听你说歌功颂德的言语。”明珠磕头道:“圣上明鉴:奴才这不是歌功颂德,的的确确是实情。自从兵部得知三藩有不稳的讯息,奴才日夜担心,思索如何应付,万一要用兵,又如何调兵遣将,方有必胜之道,总是要让主子不操半点心才是。可是想来想去,实在主子太圣明,而奴才们太脓包,我们苦思焦虑而得的方策,万万不及皇上随随便便的出个主意。圣天子是天上紫薇星下凡,自然不是奴才这种凡夫俗子能及得上的。因此奴才心想,只要皇上吩咐下来,就必定是好的。就算奴才们一时不明白,只要用心干去,到后来终于会恍然大悟的。”
众大臣听了,心中都暗暗骂他无耻,当众谄谀,无所不用其极,但也只得随声附和。——《鹿鼎记》
“对毛主席的话,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要在执行中加深理解。”——林彪
一、
韦小宝是个滥情种子,但如果说爵爷存在两情相悦的话,那对象毫无疑问是双儿,所有老婆里对他最忠贞不二的双儿。
双儿对相公忠心耿耿,不无道理。
在鳌拜操办的《明史》一案里,双儿家破人亡,这时击杀鳌拜的韦小宝,自然就成了她的大恩人。早期,当她作为庄家的礼物送给小宝时,她不敢尊大,凡事均守着主仆的本分,但韦小宝本就出身卑贱,不分彼此,既送明珠又同桌饮食,让她颇为感动。
而且直到三十九回丽春院打群炮之前,韦小宝虽然油嘴滑舌,少不得言语调笑,其实行动上始终以礼自持。更何况爵爷机警聪明,风趣幽默,又讲义气,个人魅力本就爆棚,自双儿在十八回说出“杀了我的头,也不会走”以来,她的心防逐渐打开,从感激、敬佩直至爱戴,两人的感情也逐步递进。
双儿温柔善良、体贴贤惠又善解人意,这些不消细说,兼且小丫头对满汉问题有原则,对相公又重情重义,相比方怡、建宁、阿珂三个小贱人,她不仅从没坑过小宝,而且尽心尽力,算得上劳苦功高,守候少室山,舍命救夫,相携关外,攻打雅克萨,独立拼凑鹿鼎山,而韦小宝也始终还以不离不弃。
明眼人都看得出,金庸对双儿是偏爱的,诸老婆里,双儿戏份最多,新修版中,为免曾柔、阿珂在读者间挑起“爵爷挚爱”的纷争,他又不吝笔墨,在十七回中,强调双儿系“好人家出身”,非天生奴性,又于后续几回屡次昭明小宝心迹,如四十八回中,他写道“她也清楚知道,天下所有的女子,丈夫最心爱自己,即令阿珂也及不上。”
不管他们这家子婚后生活是否和谐,反正老婆们与韦小宝最初在一起的动机,是不尽相同的。
正妻建宁久禁深宫,身边除了皇帝哥哥再无半个男子,对韦小宝是压抑已久的肉欲释放;太太团团长苏荃被洪安通俘虏后,却未尝夫妻欢好,之所以跟随韦小宝,既有怀孕后的身不由己,又有托付终身的想往;沐剑屏一派天真,本就对小宝存着感激敬佩之心,在沐王府覆灭后,也是无处可去;曾柔算得上真心爱慕,但韦小宝却毫不留情地施以心机;方怡、阿珂,更不用说,情非得已,屡以坑夫为己任。
只有双儿,是真正同甘共苦,一路走来的伴侣。
二、
金庸塑造双儿,意味着他十多年来,在作品中为女权轻微发声后、男权意识的回归。
因为金庸强行附着在双儿身上的女仆……哦不,女神光环,实在太耀眼了。
——无条件地付出守候,全心全意的温柔体贴,而且清秀可人,至纯至真,不争风吃醋。这些汇集在一起,就是无数男性们意淫的梦幻伴侣。而在此之前,就有一个定位类似的小昭。
金庸传统书香门庭,当真难能可贵。他在塑造了以男性为主导的江湖世界后,其实不断尝试融入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
在他笔下,突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诸位女侠客开始独立行走江湖,他甚至以李文秀为女性视角,去审视他创造的世界、叩问爱情的真谛。
在他笔下,古代社会的侠客们信奉一夫一妻,黄蓉、赵敏、任盈盈等个性女子,可以违抗父权,去寻找自己的爱情与幸福。
在他笔下,灵鹫宫、峨眉派、古墓派等女性门派纷纷崛起,一度成为武林奇葩,试图打破男性主导的江湖秩序。
然而他举步了,又犹豫了,甚至退却了。
他离不开贞操的束缚,离不开男本位的本质观念,所有女性均以守节为己任,违抗父权的女子们,最终又从了夫权,所有的个性女子,多为男性、爱情的附庸。
灵鹫宫崛起了,却交还给虚竹,峨眉派固然鼎立,掌门周芷若也被张无忌俘获,古墓派虽然一度神秘风光,女性师父最后却嫁给了男性徒弟。
他创造了林朝英、九难师太,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却总是午夜梦回,想起心上的意中人。
他甚至惊人地创造了康敏,以强烈的自由意志、色身布施,挑战男权社会,金庸却无情地让她走向道德的歧路,迎接毁灭。
这一点,其实古龙做得更绝、更彻底、更现代,他甚至消弭了女性贞操观念,如林仙儿、石观音、萧咪咪,却无一例外的,让她们成为男性主角的道德绊脚石,同样地迎来自我毁灭。
金庸曾经说过:“女性好,我崇拜女性,我天生与贾宝玉相通,见过坏男人比较多,却只见女性好。”
所以我也曾经考虑过,金庸在作品里构造了那些无条件付出、追求男主的女性,是否是女性崇拜的体现?
后来,我认为不是,因为那些女性一旦离开男性,个性也便随之黯淡、甚至湮灭。
金庸做出了很多尝试,本质上,却仍然不敢跨越传统的雷池,他在倚天后记里说,他最喜欢小昭。
一夫多妻的设定,或许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讽,未能充分体现他的女性观。
但对双儿的笔墨倾斜,的确能看出他根深蒂固的“女性从夫”的意识,这类纯洁的理想配偶,恰恰是虚假的女性镜像而已。
她是不是“好女人”见仁见智
但她对韦小宝来说的确是“好女人”
小宝是老妓之子,双儿是奴婢出身,两人可谓“贫贱夫妻”,其他女人呢?不是公主郡主,就是官宦、豪强之后,压力大不大?
六女美则美矣,却始终不如双儿贴心。这点韦小宝清楚得很。
双儿对自己情深义重,更是心头第一等要紧人,比之阿珂尤为要紧,决不能让她送了性命。
正因为两人都出身底层,“门当户对”,小宝在她面前不是什么韦爵爷、韦香主、白龙使、韦大哥,而仅仅是韦小宝。
我韦小宝如果自杀,我那七个老婆中不知有几个相陪?双儿是一定陪的,公主是一定恕不奉陪的。其余五个,多半要掷掷骰子,再定死活。方怡掷骰子时定要作弊,叫我这死人做羊牯。
正如生活中一样,男女相识时总要“装”,能装一辈子的寥寥无几,韦小宝能有七分之一的概率找到了自己的知心人算是最大的幸运了
金爷爷中后期的女性角色大致分这几种 :
1绝美的聪明女孩子,来历又是男主角的对头,法理和舆论不容,恋爱有难度,产生了很多主要的戏剧冲突,最终多半修成正果,如:赵敏,素素,盈盈,蓉儿 …
2美色天下无双,外人看了没有不惊叹的,性格却平淡,木头美人:香香,语嫣,若兰,龙儿,阿珂…
3乖巧温顺,异常听话,从不惹麻烦,这一种的年纪和身形都偏小,性格单纯:双儿,小昭,仪琳,灵素,钟灵,阿碧,郭襄 …
4初次的心动对象,惦记了大半本书,最终也得不到,此类一般在小说里穿过绿色衣服,身边会跟着一个讨厌的情敌:郭芙,芷若,灵珊…
5各种型号的boss,够美,也喜怒无常,心狠手辣:康敏,童姥,秋水,莫愁…东方教主?
越是早期的有时候越不好归类,没有公式可套:青桐,周绮,青青…也许他塑造早期人物的时候还没有遇见后 来给他当原型的那些人 。
问题是什么来着,哦,如何看待双儿:他已经写了一大票乖妹妹型的了,在封刀之作里,综合了所有可爱的优点,要造个加强终极版,结果就给我们呈现了双儿 。这个虚构的人物就是这么来的 。
把5个类型简单概括为:妖女型,女神型,妹妹型,初恋型,魔头型。
前面四种对应了金庸的感情世界。
妖女型其实也是贤内助型,她们性格古怪,聪明,有统帅的能力,是男主角发展上升期的助力,对应了金庸四个子女的母亲,朱玫。
女神型的秀美绝伦,举止娴雅,气度非凡。这个应该是对应少年金庸的梦中情人,所以她们的形象气质是明确的,性格和价值观却是模糊的 。她们是作者在真正认识女人之前幻想出来的,生活中没有原型 。
初恋型的女孩子,对应他求而不得的一段情伤,大家认为原型是夏梦,夏梦带明珠穿绿衣的照片留下很多,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绿衣穿在周芷若身上,明珠带在郭芙颈中,而却不是女一号的标准装备的原因 。有一个例外是黄蓉,她的原型也是夏梦,但在爱慕追求中,和求而不得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形象并没有情伤的烙印而归在了第一组。
至于妹妹型,金爷爷有限的自述里,仿佛儿时的小丫鬟月云身上有她们的影子。早期一点的程灵素瘦小而不美,可能更接近一些 。这个人物的原型不是他的感情生活里的,所以她们的结局都没有留在男主身边 。金爷爷在创作过程中越来越爱这个类型的角色,以至于后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之后便和妻子离异重新组建了家庭 。之前数部小说里,男主角亏欠妹妹型女配角良多,作为补偿,他在最后一部里把双儿写的很完美而且得到小宝的真爱 。韦爵爷众多配偶里,只有双儿才是平等尊重互相珍惜的夫妻之爱。
有评论说我的归类有问题,确实是的,但问题不是郭襄,而是阿珂。阿珂看似女神型,实际上是初恋型,有绿衣为证 。而小宝在众多作品里也算特例,他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却能调遣各支的力量,最后也兼收并蓄,各个类型的女孩子都娶了回家 。
情伤难愈,金庸笔下初恋型的几乎都不得善终,郭芙是借了父母的光,阿珂则是因为小宝开了挂 。不开挂能把魔头型的苏荃也娶回来么 ?
至于郭襄,表面上她出身名门明慧潇洒后来还成为一代宗师,但一心一意爱恋追随杨过,处处为他着想,甚至自己性命都可以不要,这个小粉丝之态,和双儿小昭本质上是一致的 。
刚得知韦小宝帮助清朝皇帝时双儿也曾哭着质问韦小宝。韦小宝随即表明自己是天地会卧底的身份才化险为夷。这说明双儿也有原则性。并非完全逆来顺受。
当时在废庄的时候,庄家大夫人就说过双儿是自幼就跟在她身边的。
大夫人没必要说谎吧?庄家满门被清朝灭了,夫人不会说谎。
要培养一个死士不从小时候一直洗脑么?
所谓的死士都是需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来进行培养的。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又跟在庄家大夫人身边,怎么做“间谍”?
深夜温习此书,又想到很久之前看到的这个答案,不吐不快。
双儿的温柔和少女心,毕生向往。
说是间谍,便否认了一切。都是伪装。
我不觉得。
我最喜欢的作者曾经在他的一部后记里写过关于双儿的一段评价,意思大概是他作品里饱受好评的女性角色们,也不过是分别继承了一部分双儿的特点罢了,如果作品本身不是黑暗系的,他挺希望直接复刻一个双儿,而不是非得拆散重铸成数个角色。
原文容我再找找
韦小宝笑道:“好双儿,你为什么哭?怪我这些日子没来瞧你,是不是?”双儿哭道:“不……不是的…。你……你……相公出了家……”韦小宝拉住她右手,提了起来,在她手背上轻轻一吻,笑道:“傻丫头,相公做和尚是假的。”双儿又喜又羞,连耳根子都红了。
韦小宝细看她脸,见她容色憔悴,瘦了许多,身子却长高了些,更见婀娜清秀,微笑道:“你为什么瘦了?天天想着我,是不是?”双儿红着脸,想要摇头,却慢慢低下头来。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这两段文字里的双儿简直美得像个天使。
相公待我好,是我命好,待我不好,是我……是我命苦罢啦。 ——《鹿鼎记》第17回
这是一个名叫双儿的丫头被作为礼物送给韦小宝时对新主人说的话。
双儿这个形象很耐人寻味。她仿佛天生就是丫头,没有自己的姓,只知道她的名字叫双儿。她性情柔顺,心灵手巧,尤其是武功高强,多次舍生忘死保护韦小宝。她保护韦小宝、侍奉韦小宝,并非是出于爱情之类,而仅仅因为韦小宝是她的主人。赤胆忠心这个词儿,用在双儿身上比用在关云长身上还要贴切。
双儿没有自己的生活,韦小宝的一切便是她的一切。韦小宝带着她,她便精心照料,心满意足。韦小宝扔下她,她便日思夜想,愁眉不展。韦小宝在少林寺出家时,她住在山下守候,韦小宝南征北战时,她混在军中听用。在韦小宝身边的七个女人中,他最着迷的也许是阿珂,但最舍不得的一定是双儿。双儿对于男人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真是"奉献的甚多,索取的甚少"。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无怨无悔,有情有义,称得上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万能奴隶。
金庸没有丑化这个形象,而是把双儿写得很可爱,很平凡,很朴实,以致某些读者十分喜爱这个形象。这就更值得我们思索,为什么双儿这样的形象在中国很受欢迎?
一个既不要求爱情,也不要求幸福的姑娘,美貌,忠诚,柔顺,贤慧,做饭好,武功高,白白地从天上掉下来送给男人,而不论这个男人是无赖还是白痴,不论这个男人待她和善还是凶虐,这,是怎样的一个梦想啊!
满足男人的这种白日梦的女人,可悲。
做这种白日梦的男人,可耻。
双儿可能是隐藏最深的间谍,但她不小心把自己的感情陷进去了。
第45回风际中间谍身份曝光,这时候韦小宝有一段心理活动:
突然又想:“那时候双儿也不在伯爵府,难道她…她也是奸细,也对我不住吗?”想到此节,不由得心中一酸,但随即明白,“双儿是风际中故意带出去的,他知道这个丫头是我的命根子,倘若轰死了她,此后事情拆穿,我定会恨他一生。”
如果说这个解释成立的话,那么接下来韦小宝说:
“风大哥,多谢你把双儿带出伯爵府,免得大炮轰死了她。”风际中的反应实在出人意料:
风际中“啊”的一声,登时脸色大变,退后两步,手按刀柄,道:“你…你…”
如果风际中果然因为韦小宝上面推测的原因带出双儿,此时韦小宝说出来时,他难道不应该微微一笑,承下这份情,继续和韦小宝谈条件吗?怎么也不应该有这种惊惧的表现啊。
虽然是改编原著比较多的一部,可因为我看的第一部鹿鼎记是这电视剧,所以先入为主,一直以为鹿鼎记原小说就是如此的,直到后来看了几部鹿鼎记再看了小说才知道真相,但感觉编剧改动得很得体,并没有奇怪突兀的剧情出现。
前前后后看过多个版本。梁朝伟版,感觉还不够搞笑,但是里面双儿的演员是我认为最贴近我心目中双儿的形象。张卫健版,演技不行,还喜欢莫名耍帅。黄晓明版,虽然小说里韦小宝好色又流氓,但电视剧里演得成猥琐又臭流氓形象的小宝,谁会喜欢?尤其是那眼神看着特淫荡,很影响观看心情,导致我没看完,导演和编剧的问题。星爷电影版,这个经典不多说了,大家都懂。
陈小春版的韦小宝是电视剧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原因嘛…………..实在TM太搞笑了!!!!尤其是小宝的内心活动时超级逗,每次想起来我都会哈哈大笑,有没有?个人印象最深是跟师太、方怡在一块儿碰到了小白脸郑克爽,小宝心理活动完毕时竟然内心的小宝跟外在的小宝来了个互动——“收到”,简直太萌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部也是我从小到大看得最多的一部了,还单独下载了国语配音版,时不时就又翻出来再看一遍。
客观看此剧的演员颜值,男女演员都不算突出,例如小宝的七个老婆,跟其他版本的对比,或许也就和梁朝伟版的差不多吧,毕竟这两个版本都是较早时期拍的了。
但是说演技的话,那是演得入木三分。韦小宝演得吊儿郎当没个正行却又机灵智慧,在大是大非面前更是分得特别清楚讲情义有担当。正气凌然的师父陈近南。可爱贤惠懂事又武功高强的双儿(我猜测也是很多人的梦中完美情人吧)。憨憨的茅十八,两部港版鹿鼎记都是同一个演员,哈哈,演上瘾了,看着茅十八慢慢变老。阴险狡诈的海大富。最毒妇人心的太后。从年轻气盛到慢慢城府的皇上。贱贱的建(贱)宁公主,哈哈,特别喜欢公主的演技,那年代竟然就有SM情结了。张牙舞爪的鳌拜。很有王爷气质的平西王吴三桂。基本每个人主角和配角都很出彩。
我也很喜欢整部剧一直贯穿的各种“情”,相信很多人之所以喜欢小宝就是因为他看着嬉皮笑脸不正经,但是在很多事和人面前爱憎分明、懂事,有点大智若愚的感觉。像是小宝和老婆的爱情,和几位师父的情义,和天地会的交情,和皇上的友情,以及各种小角色的情义,像是茅十八、总兵杨溢之、王爷、多隆等下属。基本上和小宝有过交际的人要么是喜欢他,要么就是恨他。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代入到各种情感中,感受着与小宝相同的情感历程,这也是因为拍得优秀的原因吧。
《鹿鼎记》电视电影拍了无数遍(当然金庸的经典作品多差不多哈),这个版本的《鹿鼎记》是最喜欢的一版。
的确,排场不大啦,香港古装剧都是这样哒。男主角不帅,七位娇妻也不是个顶个美貌,但是整体就是看着舒畅,舒服,甚至常常在不经意之间被感动。
首先,陈小春真的演绎的很好,要说外形他真的不符合对吧?大家都知道原著是个水葱一样的滑头少年。陈小春别说水葱啦,大葱也不算啦,但是人家颜值不够演技凑啊,滑头无赖但是不做作不讨人厌,市井贪财却又重义,好色花心却不薄情,每一点都演绎的很好,轻而易举的把观众带入到戏中去。以至于很多时候大家都忘记本来应该有的那个水葱少年啦,提请《鹿鼎记》韦小宝眼前浮现的就是这个不嫩不帅却很可爱的韦小宝。而且人家发表情包大方得很呢。
其次,最清俊贵气的小玄子。(个人意见哈,当然每家的饭都觉得自己家的小玄子最帅最好啦。)
当时看的时候并不认识马浚伟,说实话他好像一直也没有大红大紫过,但是这不妨碍这版的小玄子的成功。
马浚伟本身的样貌很适合这个角色,偏白皙的肤色,长脸,细长的眼睛,有种独特的古典和贵气。演技上,这版的小玄子既有少年的青涩和孩子心,又有一位帝王的华贵和气质,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从小玄子到康熙的转变,日益散发出的成熟感,和帝王的威严。
说了这么多小玄子都是为了客观啊客观,其实看的时候被自然的带入剧中只觉得红衣的小玄子真帅啊。(¯﹃¯)
再者,有很多观众吐槽七位娇妻不够美貌啊。的确要说起来这一版的韦夫人们不是美艳的那种,但是难道不是各有各的气质各有各的风采吗?双儿体贴,沐剑屏乖巧,方怡率性(虽然她的确不太好看,觉得也不讨喜啦),建平泼辣,曾柔甜美,苏荃大气狠辣,阿珂美艳。
也许整体颜值是不太高,但是还是那句话,颜值不够演技凑啊,何况虽然不是个顶个的风华绝代,但是各有千秋不好吗?沐剑屏单纯可人,曾柔外表甜美却敢爱敢恨,阿珂因为本身描述的太美所以要达到的确有难度,梁小冰虽然不是大美人,却有着独特的古典美感,主要是这里面装束的原因,在《圆月弯刀》里面的扮相更能表现她的古典美哈。
除了主要角色之外,各位配角的演技也都可圈可点,帅气的沐小公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刘师兄和郑克爽,逗比的两位侍卫大哥,各个老狐狸一样的大臣,心思单纯武功高强的少林澄观师侄等等。
至于剧情符合原著(虽然稍有改编也是很合理的),节奏恰到好处,以及音乐经典已经有人说过了就不多说啦。
说了这些之后又有点想看一下了呢,现在的重拍虽然硬件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却拍不出那种感觉了呢。
去找找有没有弹幕版哈。
首先得说陈小春演的韦小宝很成功。我看电视剧的时候基本忘了原著中的韦小宝要年轻很多,气质也没这么活泼,但是却一点没有突兀和违和的感觉,从这一点来说,他完成了对韦小宝这一形象的重新塑造。
同样成功的还有双儿。双儿很可爱,但是书里对韦小宝有点愚忠的感觉,常常被人诟病。剧中改成了青梅竹马,感情基础不一样,对韦小宝好一点也就自然多了。另外方怡的戏份增加,她对韦小宝态度的转变也就有了铺垫,否则光看书对于方怡为什么要几次加害韦小宝可能会有困惑。
康熙的形象很受好评,但我觉得有点不满意,主要是这个演员面相比较嫩,前期还好,和形象很一致,但是后期就有点威严不足,没有跟上康熙成长的步伐,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同样遗憾的是索额图,本来是个挺重要的角色,书里面细分不少,是个官场油条的形象,但是剧中变成了近似于丑角的表现,类似的情况还有其他几个人,这可能是TVB电视剧的套路和演员的习惯导致的,虽然能让人觉得有趣,但是看过原著的话可能会有失望。
最后提一下的是主题歌,片头片尾两首歌都非常好,大概是为电视剧量身定做的,歌词很贴切,叱咤红人唱的是韦小宝,另一首则是康熙。这两首歌传唱度好像不高,但是应该会比较深入人心。
90年代TVB对群众需求的把控非常准 对金庸作品的理解也不低 每部都内含侠骨
在内核稳定的情况下 可以说是部部都非常经典
这版 鹿鼎记 选角非常好 不仅 韦小宝 康熙 一众配角都很出彩
夏韶声的陈近南 刘江的康亲王 罗浩楷的索额图 艾威的多隆 黎彼得的明珠
车保罗和黄仲匡的胖瘦头陀
特别是 梁小冰饰演的阿珂 不愧 倾国倾城
反正我看见梁小冰的阿珂是走不动路 佩服韦小宝一直追着她跑
配乐也非常不错
后面几个版本 演员都简直不能入眼
在我看来鹿鼎记将主要笔墨都放在了韦小宝身上,而女主角(或者根本称不上主角)数量又多,各自的笔墨十分有限,虽然性格各异让人印象深刻,但因为篇幅所限,其实并不丰满,这也不是金庸想着力刻画的。她们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来反衬出韦小宝复杂的性格;而另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将她们身边的人物纳入到情节中来,是一条条线索。
鹿鼎记中的众多女主角各有所属的集团与立场,比如双儿背后有庄家遗孀,方怡和沐剑屏背后有沐王府,阿珂背后有旧国公主和台湾郑家等。曾柔代言的是王屋派,这个小小山寨在小说中份量恐怕是最轻的,所以她的戏份也是最少的。而正是曾柔的出现,才让韦小宝能够在奉旨铲除王屋派时格外留意这个小山寨,从而顺理成章引出了王屋派的变故。王屋派是吴三桂势力的一支,它的覆灭正是折射了那些忠于明室却不甘心为野心家轻易利用的仁人义士的悲惨际遇,也反映了吴三桂的卑鄙、野心与狠毒,进一步强化韦小宝与吴三桂作对的动机,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出了铺垫。
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就是凑数!不过曾柔偷偷留着韦小宝给她骰子这一点,显示了她的温柔感恩与对韦小宝的真情,七个老婆中只有双儿沐剑屏和曾柔是真的喜欢小宝的。在韦小宝与众女大被同眠之后打算利用郑克爽强迫阿珂时说过一番义正言辞的话,与双儿一味只是顺着小宝有很大不同。曾柔温柔的同时又很有原则。虽然戏份不多,但是个难得的好女子。
金庸通过武侠小说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鹿鼎记》是集大成之作。
反清复明对于陈近南而言是人生崇高的奋斗目标,对于韦小宝而言却是一场儿戏。事实就是如此,陈近南为了反清复明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死在了自己主子的剑下;韦小宝儿戏一般地反清复明,却是风光无限,不但青木堂香主的位子越来越稳固,而且成为总舵主、甚至是皇帝的最佳人选。
都说从郭靖到韦小宝,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侠在逐渐地消失,事实上,江湖又何尝不是如此。因为没有了江湖,侠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为人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事实却是英雄中的英雄没有一个普通的小混混吃香,因为江湖已经没有英雄容身之地,或者说,江湖已经面目全非,似是而非。
遥想当年,丘处机和江南七怪可以用十八年的生命固执地遵守一个彼此的约定,千金一诺,间关万里,云天高义,海内同钦,那时的江湖是一个道义的江湖,而襄阳城则是那个道义江湖的中心。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道义的江湖就会有道义的大侠,就会有道义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可以抵御摧枯拉朽的蒙古大军,挽狂澜于既倒,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间。江湖道义在消退,杀人如麻、一身血债的谢逊当然很难说是情有可原,但是,张三丰百岁寿宴之际云集武当山口口声声要向谢逊讨回公道的众多名门正派中人又有几个是正人君子?就算是情同手足的武当七侠,其中也是暗流涌动,否则怎么会有宋青书弑叔的惨剧?所谓“世上之事,难说得很。亲如父子兄弟,也有信不过的时候。”历经腥风血雨、世道沧桑的谢逊一语道破人在江湖的辛酸和苦涩。“北乔峰,南慕容”的江湖传奇又是什么东东?从乔峰到萧峰,仅仅是一字之差却是从堂堂汉人到契丹胡虏的人生剧变,而这场人生剧变的幕后推手竟然是一个人尽可夫的淫娃荡妇。其实,从契丹胡虏到堂堂汉人又何尝不是另一场人生剧变,一个孤苦伶仃的婴儿逐渐长大沦为误信人言、颜面无存的江湖首脑挽回面子的杀人工具,汪剑通等人留乔峰而不杀不可能是因为什么觉得愧对萧远山夫妇之类的冠冕堂皇的原因,而是想把身为契丹人的乔峰训练成屠杀契丹人的杀人工具,从而报萧远山雁门关血洗之仇。从胡到汉,再从汉到胡,就像是雁门关外临死之际北向狼嗥一般高声叫号的契丹老汉,“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萧峰感受到得也是彻骨的无助和悲凉,于是就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人生转折地雁门关外的漫漫黄沙之中。对于慕容复而言,因为世世代代传承的鲜卑血统和五胡残梦,烟雨朦胧的江南和风霜苦寒的塞北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甚至连整个江湖都可以是纵横驰骋的沙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姑苏慕容的独门武功到底是优雅还是狠毒见仁见智,但是,自从姑苏慕容崛起江湖,原本就是充满刀光剑影的江湖又出现了诡异的政治气息。当这样的政治气息逐渐浓厚而且弥漫整个江湖的时候,江湖道义几乎荡然无存,于是,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左冷禅,深藏不露、深谋远虑的岳不群,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任我行,韬光养晦、谋定后动的东方不败,绵里藏针、上下周旋的向问天,等等等等的江湖枭雄一一粉墨登场,在争权夺利的江湖大秀场上使劲浑身解数,尽情地玩弄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厚黑权谋,披着仁义道德的光鲜外衣戕害生命、践踏尊严、扭曲人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做,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害,怎么下流怎么来。五岳剑派并派与反并派,日月神教篡权与复辟,当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宏图霸业归于尘土,空旷的江湖上空飘荡的是《笑傲江湖》孤独的旋律。
但是无论怎样,就算是道义不存的江湖总还是江湖,江湖本身还是能够保持独立性,换句话说,江湖与朝廷之间还是有着明确的界限,所以刘正风如果退隐江湖就会成为朝廷参将,令狐冲只是穿上泉州参将的官服就让江湖中人不敢轻举妄动。江湖能够影响朝廷,丐帮几乎能够和杨家将并肩作战,抗击契丹。江湖甚至可以凌驾于朝廷之上,朱元璋出身明教,襄阳城关系大宋的安危,郭靖关系襄阳城的安危。
北风如刀,满地冰霜。江湖已经不是江湖,江湖成了一口烹煮麋鹿的政治鼎锅。遥想当年襄阳城的英雄大会,郭靖的镇定自若,黄蓉的运筹帷幄,杨过的举重若轻,甚至是郭襄的一往情深,黄药师的惊鸿乍现,当真是风云际会襄阳城,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反观河间府的什么“杀龟大会”,一大帮声嘶力竭地嚷嚷着要杀吴三桂的所谓江湖人士又有几个是真正配得上“忠义”二字的,操完吴三桂的十八代祖宗之后又把陈圆圆卖到妓院,喝着酒,嚼着肉,啃着面饼,满嘴酒气,唾沫横飞,嗓门一个比一个大,话说得一个比一个狠,口号喊得一个比一个响,在一片乡人赶集、赛会、做社戏所在的平地,这帮人拿着反清复明的幌子大秀忠义无非是为了给自己捞点政治资本,加点政治分,从而在所谓的江湖上更混得开,仅此而已,舍此无他。粗犷的外表掩盖的是猥琐的内心,如果撕掉仁义道德的虚伪画皮,这帮人甚至还不如韦小宝可爱,充其量就是躲在阴暗角落放冷箭的可怜虫。顾炎武早就看清楚了这帮人的无聊嘴脸,所以能做的就是把“杀龟盟”改成“锄奸盟”,再象征性地推举所谓的各省“锄奸盟”盟主和总军师,从而让“杀龟大会”多少还像个样子。
这就是当时所谓的江湖。反清复明几乎成了江湖象征性存在的唯一理由,更可笑的是吴三桂竟然是这个理由能够延续的基础。徐天川与白寒松、白寒枫兄弟可以为了莫名其妙的唐王、桂王的正统而大打出手,两败俱伤,可见反清复明本身也就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所谓的反清复明义士真正关心的其实是反清复明之后的利益,哪怕这样的利益在当时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要命的是偏偏当时清朝的康熙比所谓的唐王、桂王等等更加的“鸟生鱼汤”,而所谓的国姓爷台湾延平郡王家里却是后院起火,由来已久的家族丑闻在权力的作用下逐渐发酵,在所谓的江湖上八面威风的陈近南实际扮演的却是频繁救火的消防队长的角色,甚至还会不时地引火烧身,于是,时间一长,反清复明的理由也逐渐地引人怀疑。“总舵主,咱们秦桧固然不做,却也不做岳飞。”玄贞道人之言与当年郭靖所言“郭某纵然不肖,岂能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我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已经难以相提并论,但凭心而论也是话糙理不糙。当然其中的道理陈近南又何尝不知,从“大丈夫行事无愧于天地,旁人要说短长,也只好由他。”到“大业艰难,也不过做到如何便如何罢。”陈近南越来越意兴索然,英雄气短。如果说陈近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尚不失悲壮风骨的话,那么,茅十八固执地坚守已经逝去的江湖英雄情结就很滑稽了。实际上,茅十八是一个纯粹的江湖侠客,因为江湖已经不存在,所以,茅十八的身影总是那么狼狈、尴尬。
“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悲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千古南朝作话传,伤心血泪洒山川。”在狂风暴雨的柳江上吴六奇、陈近南纵情高唱的是江湖的挽歌,也是英雄的悲歌。
从郭靖到韦小宝,金庸走过的是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
在《鹿鼎记》前,金庸写了无数武侠小说,塑造了无数定律,诸如”无欲则刚+勤奋朴实才能天下无敌“(郭靖)、”满清复明是为正统“(红花会们诸好汉们)、”至情至性从一而终才能收获爱情“(杨过与小龙女)、“不羁隐士击败野心家”(令狐冲)、“天意成全温善仁厚没有野心的好孩子”(段誉、虚竹、石破天)、“有情皆孽众生皆苦”(《天龙八部》)的,浩瀚雄奇的武侠世界。
忽然之间,他写了一个狡猾的、无赖的、惫懒的、满嘴脏话的、偷懒的、好色的、滑稽的、没半句真话的、讨了大堆老婆的小流氓的不朽历史。
等于是,一个骑士小说家独自创造了骑士小说传统,然后,自己用一个堂吉诃德,推翻了自己设定的世界。
而且:
这个小流氓,恰好处于中国历史上最矛盾的时代——《鹿鼎记》里充满了汉人与满族的矛盾;汉人之间的矛盾(吴三桂、台湾郑家、天地会等无数势力的对决);中国与外国的矛盾(中国与俄罗斯);江湖帮会之间的矛盾。里头出现的人物,用阿九的话说:“这房间里,云集了古往今来第一大反贼(李自成),古往今来第一大汉奸(吴三桂)”,韦小宝接茬“古往今来第一大美女(陈圆圆)……”加上康熙、鳌拜、顺治、施琅、索额图、郑经、陈永华,甚至俄罗斯索菲亚公主、葛尔丹。
无限多的矛盾,无限多的历史人物,无限复杂的关系,而韦小宝,一个基本不太会武功的小流氓,就穿梭于天地会、清朝宫廷、俄罗斯宫廷、神龙教这无数地方之间,处处左右逢源,靠的就是各种小狡猾伎俩。
而且:
这个小流氓的另一面,是康熙。整部《鹿鼎记》,其实以康熙平鳌拜开始,以康熙平三藩、平台湾、打平雅克萨为贯彻,描述了康熙——姑且不论历史上实际如此——雄才大略的一面。所以小说第四十回,韦小宝那段话才如此动人。在我看来,这就是《鹿鼎记》的主题:
韦小宝乘机说道:“是啊。小皇帝说,他虽不是鸟生鱼汤,但跟明朝那些皇帝比较,也不见得差劲了,说不定还好些。他做皇帝,天下百姓的日子,就过得比明朝的时候好。兄弟没学问,没见识,也不知道他的话对不对。”
顾查黄吕四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想起了明朝各朝的皇帝,自开国的明太祖直至未代皇帝崇祯,若不是残忍暴虐,便是昏庸胡涂,有哪一个及得上康熙?他四人是当代大儒,熟知史事,不愿抹煞了良心说话,不由得都默默点头。
韦小宝道:“所以啊。皇帝是好的,天地会众兄弟也是好的。皇帝要我去灭了天地会,我决计不干。天地会众兄弟要我去行刺皇帝,我也决计不干。结果两边都怪我,兄弟左思右想,决计要告老还乡了。”
金庸以一部完全违反自己传统的但是最好看不过的小说,以他最熟练最自如的笔调(金庸小说里文笔之随意从容,能和《鹿鼎记》媲美的,只有《天龙八部》),推翻了自己所亲手制造的武侠世界及其惯有逻辑,从形式和内容上,完成了对自己所有作品——也是武侠史上最伟大的一批作品——的回溯和检讨,而且还顺便描述了康熙一朝大事,讨论了满汉矛盾这么大的一个主题。姑且不论是否夹带私货,仅论小说,说这是金庸最好的小说,乃至武侠史上的《堂吉诃德》,毫不为过。
,无非是因为鹿鼎记已经不是武侠小说,而是一部讽刺武侠的反武侠小说。可以说金庸之前写的那些侠义人物到了鹿鼎记里都被从头到尾黑了个遍,大侠仁义道德到最后都比不过地痞无赖的撒泼打诨,从这个角度来说其讽刺力度之强当然有理由说鹿鼎记是一部好小说。
但可惜的是鹿鼎记已经不是武侠小说了,虽然里面有江湖,有侠客,但他们在鹿鼎记里属于被嘲弄被讽刺的对象,就像现在人们喜欢嘲弄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一样。这里面包含的东西足以让小说成为一部佳作,但到底离武侠太远。
武侠被有些人称为成年人的童话,而鹿鼎记已经完全不是通话,是漫画式的现实,赤裸裸地讽刺着童话。
1. 《鹿鼎记》颠覆了金庸设定的武侠世界规则。武功并不是万能的,还有石灰粉,有西洋枪。再厉害的武功高手被撒石灰粉之后只能落荒而逃。枪的引入使清朝的我们开始认清西洋科技的强大,闭关锁国的无知和落后。武功已不是江湖上唯一的标准,各势力领导人的气度与谋略也被作为重点描写的对象。
2. 这金庸情节构思最用心,笔触最成熟的一部小说,挥洒自如,幽默谐趣。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从多个角度烘托而出,跃然纸上。而围绕在韦小宝身边的各个势力的碰撞与交汇也谱出妙趣横生的情节,既有历史的剪影,也体现出小说特有的夸张与美化。
比如个人觉得最妙一章,是韦小宝为追求阿珂而戏耍郑克爽的情节。韦小宝为了表现自己的英伟和郑克爽的无能,前后分别驱动了四方势力陷害郑克爽:天地会(把郑克爽当成球抛来抛去玩,让他掉面子),沐王府(逼韦小宝和阿珂假结婚),云南平西王府(装成野人绑走并教训郑克爽),朝廷(让做侍卫的兄弟故意找郑克爽的麻烦,陷害他嫖妓欠钱)。郑克爽在短短几天内被连续打了好几顿,不成人形,而韦小宝得意洋洋。这是韦小宝权利和地位达到最顶峰的标志。几个本或对立或暧昧的势力却与韦小宝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作家难以掌控的复杂情节却被金庸老人家把玩得圆融自在。
读者看得轻松可乐,细想却不得不佩服金庸老人家的构思的良苦用心。
作为一个金庸小说迷,见证了金庸从《书剑恩仇录》到《笑傲江湖》再到《鹿鼎记》一步一步的变化。
金庸最经典的一部武侠小说是《笑傲江湖》,而《鹿鼎记》是最好的一部。
原因总结如下:
1. 《鹿鼎记》颠覆了金庸设定的武侠世界规则。武功并不是万能的,还有石灰粉,有西洋枪。再厉害的武功高手被撒石灰粉之后只能落荒而逃。枪的引入使清朝的我们开始认清西洋科技的强大,闭关锁国的无知和落后。武功已不是江湖上唯一的标准,各势力领导人的气度与谋略也被作为重点描写的对象。
2. 这金庸情节构思最用心,笔触最成熟的一部小说,挥洒自如,幽默谐趣。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从多个角度烘托而出,跃然纸上。而围绕在韦小宝身边的各个势力的碰撞与交汇也谱出妙趣横生的情节,既有历史的剪影,也体现出小说特有的夸张与美化。
比如个人觉得最妙一章,是韦小宝为追求阿珂而戏耍郑克爽的情节。韦小宝为了表现自己的英伟和郑克爽的无能,前后分别驱动了四方势力陷害郑克爽:天地会(把郑克爽当成球抛来抛去玩,让他掉面子),沐王府(逼韦小宝和阿珂假结婚),云南平西王府(装成野人绑走并教训郑克爽),朝廷(让做侍卫的兄弟故意找郑克爽的麻烦,陷害他嫖妓欠钱)。郑克爽在短短几天内被连续打了好几顿,不成人形,而韦小宝得意洋洋。这是韦小宝权利和地位达到最顶峰的标志。几个本或对立或暧昧的势力却与韦小宝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作家难以掌控的复杂情节却被金庸老人家把玩得圆融自在。
读者看得轻松可乐,细想却不得不佩服金庸老人家的构思的良苦用心。因为这本书金庸把所有人和物都讽刺了一遍,还是自己写过最推崇的…比方说武艺,绝世武功被韦小宝用火枪崩了…盖世大侠被韦小宝耍的团团转。那些自诩正义的天地会群雄做了各种龌龊的事,冥顽不灵,不懂变通。书出来时许多人以为是代笔就是这原因。可以说之前的书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是到鹿鼎记,金庸先生自己抛出了个问题,什么才真正是侠?然后他写出了韦小宝,猥琐,贪婪,好色,好赌,几乎集合了所有男人缺点的主角…所谓的侠迂腐不堪,为一个不切实际的事情盲目追求,不计手段。所谓的小流氓却奔走相告,不经意间做成了许多为国为民的好事。可以说,金庸先生在这本书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义,奸,善,恶,定义再一次被他改写了,侠再也不能简简单单地可以说明白得了。如果说陈小春版电视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喜剧的话。原作书则是明里洋溢着轻松愉快。暗里时不时来讽刺一下,描绘人性的小说。鹿鼎记不愧是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无侠胜有侠,无招胜有招,集大成矣…
PS,鹿鼎记还开创了后宫种马文的先河,高度不高都不行…
PS2,鹿鼎记原作书真的和电视感觉不同,写得非常好。建议有兴趣的朋友一定要读…
在早期作品如碧血剑,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的时候,金庸的民族情结非常严重,人物脸谱化突出,主角都是高大全,基本上还属于传统武侠的范畴,甚至之后的射雕三部曲都还有这个毛病,以国仇家恨为大格局,笔下的人物参与到历史中。
到了天龙时期,金庸已经开始思索,世上并没有好的坏的民族,只有好和坏的人,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西夏驸马,但他们无一例外为了天下而忧心。
到笑傲的时候,大师直接把时间架空,没说明什么年代,但家国大事已不再是主题,反而是以武林的纷争为主线,隐喻的方式指出了伪君子远比真小人可恶。
鹿鼎作为封笔之作,无论从笔法,思想,结构来说都达到了个人创作的最高峰。在这个故事里,上到康熙下到草民,远至俄罗斯、台岛,人生百态,世间万象,不仅了跳出民族的范畴,甚至超越了国家的概念,读起来一气呵成,水银泻地。看金庸15部小说,无一能至此高度。
引用神雕中对独孤求败的评价:金氏早期的作品不做评价,而三部曲至天龙阶段为“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笑傲时代“不滞于物,草木竹石皆可为剑”,而鹿鼎时代,已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了。
从金庸的第一本小说《书剑恩仇录》开始,金庸一开始是反对皇权,支持江湖革命分子的,比如乾隆和陈家洛的形象对比,比如张无忌和朱元璋的形象对比,金庸一开始是否认皇权的,歌颂或者说是站在江湖革命者的角度,武林的规则和游戏是主要描写对象,然而顺着这个角度往后看,金庸本人对皇权的否定越来越淡,对江湖故事越来越失去兴趣,反而对政治斗争兴趣倍增,可以看到缘起于文革斗争的《笑傲江湖》,主要写政治,到了《鹿鼎记》,金庸更是觉得:有一个好帮会不如有一个好皇帝,所以对江湖中人的描写很多是讽刺的,然而他也丧失了武侠的创作欲望,所以搁笔不写了。
从笔法来说最为纯熟的一部,出场人物众多,出彩的人物也多,人物跃于纸上,寥寥数笔便将一个人型态容貌勾勒出来,读起来少有打磕绊的地方。还常有妙笔,胡天胡地之类的词,真是难为他怎么想出来用在这里。主要人物丰满立体。这都是一部好武侠小说不可或缺的要素。
说是最好的小说,远在这些要素之外。
金庸早在神雕侠侣里便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将“武侠”两个字拆解开来,到了《鹿鼎记》中,才真正的将“侠”剥离与“武”之外。之前的小说中,以侠为骨,借武叙事,但在鹿鼎记中,金庸选择将故事放在更为宏大和复杂的环境之中:朝堂之上,江湖之中,草莽之内,甚至还有外邦参与进来,宏大的叙述背景和纷繁复杂的力量斗争导致了故事的冲突性和观赏性俱佳。而且,在作品中“武”的作用又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侠”的精神终于能够在脱离了“武”的限制之后,达到了另外的境界。
此外,小宝这个人物是最为丰满的一个,他有他狡猾狠毒的一面,也有他温柔善良的一面,更不要说他多么的讲义气。而且,在没有比他出场时更加赤手空拳的了,扬州勾栏里出来的小坏蛋,除了个老妈再没别人,老爸是谁都不知道,所有的朋友,所有的际遇都是他自己挣出来的,比较其他的男主人公,多多少少都有点身世背景,陈家洛这种高富帅不用提,最不起眼的狄云好歹还有个名门正派江湖人士的身份呢。而且也没有比他活的更主动的人了,从扬州开始每一步都是他自己踏出去的,要不要跟茅十八走,要不要假装小桂子,就连被神龙教抓走也是前面自己做的事情导致的,做了什么事情,再没人给他兜着,好坏都只在他自己,没旁人可依靠,比起其他的男主角来这点就十分了不起。上面有人讲说金庸带着批判的眼光在看鹿鼎记,我以为不然,人到了年纪大了,反而宽容些,好多小的错失,并不会放在心上,所以结局也没有什么好坏,只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而已。小时候喜欢神雕侠侣,老了之后反而喜欢鹿鼎记多些。
说句题外话,我记得申奥成功那年,央视记者采访了金庸问他作品里的谁最适合参加申奥代表团,记者点到了韦小宝,金庸摇头笑道:“他不行的,他去了搞七搞八。。。(笑)搞得一团乱,那不行的。。。”然后自己想了想又笑了笑,眼睛细眯眯的。
中国武侠小说第一人非查良镛先生莫属(这个结论貌似和题没啥鸟关系,先扔个结论再说。)
侠,这是个十分中国味的字眼。而什么是侠:随身带着剑和义的人。而义,又是个十分玄妙的东东。它不一定符合国家的法律,人民群众的道德标准,而完全依照这个侠自己而定。即:是个十分私人的玩意儿。
而查先生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侠形象。
一:儒侠郭靖。温柔敦厚,行事中庸,爱国顾家,宽容大度的居家好男人。没什么天分,登上人生顶点全靠牛逼导师洪七,加上自己的努力和笨拙,最终打败高富帅,赢取白富美,当上大总裁,迎来人生巅峰,一直很和气很知足,重视修养。国难当前要出来做事,一己之力困守襄阳,最终舍生取义。典型的静口修身齐家治国的儒家形象。
二:道侠杨过。天资极高,行事随心,僭越礼法,最终道成归隐的散仙。靠自己打拼,完全没咋依靠义父和挚友的三大牛逼导师,爱师父,也爱义妹,更爱萝莉,兼爱蒙古大军的耳朵和某大雕。为自由和爱情行事,连放大招也要靠情绪化的不稳定绝世高手。
三:佛侠萧峰。苦修成就,持律甚严,苦海迷航,最终大彻大悟的觉者。对萧峰来说,亲情友情爱情都是一场场试炼,在不断失去中,他迷茫过,愤怒过,悲伤过,杀戮过,最终将私爱化作普度众生的博爱,并从容步入涅槃。有情皆葬,无人不冤,破葬化痴,苦海慈航。这样的佛侠是侠之顶点,这样的作者接近觉悟。
四:浪子令狐冲。天资境遇,嘲弄世人, 历经正统的迫害,最终跳出轮回的幸运儿。令狐冲的放浪是对儒释道三种侠道的集体背叛,是完全遵照自己私德的春秋侠士。他几乎与天下为敌,又能与天下人为友,是超凡独立的境界。看破江湖,跳出江湖,在自己心中的江湖中自得其乐,解决责权悖论的人,才是笑傲江湖的真谛。
最后,小人韦小宝。用尽一切力量自我保护,在麻木痛苦中自得其乐的真小人。 完全不会武功的侠,同时也是侠中最低标准的样板,以至于此人一出,大家率先反应:他是否配称得上侠?但他是一个侠格完整、彻底鲜活的人。
分析查先生的小说的创作轨迹,从最初的书剑恩仇录到最后一部鹿鼎记。从凄然而去,与红花会众英雄前往西疆栖身的无私大侠陈家洛,到不顾国家,不顾好友,不顾一切,只为自己和身边的7个老婆逍遥快活而采用各种伎俩游于各种利益集团的韦小宝。这是一个神性解体、人性复苏的过程,这是华夏民族国民性的演变过程。
鹿鼎记之后查先生,没在继续写,再写下去,就真的恶心了。那是个人心躁动的世界,贪婪,欲望,杀戮……读者接受韦小宝就是下限了,再写恐怕得和谐了。
正是人性固然重要,但道德的沦丧,偶像的重塑是不是更需要我们来思考呢?
至于讨论鹿鼎记是否是查先生最好的作品,我觉得问的有点小,您觉着呢?
提问者事先设好限制,引得大家都去解释为什么鹿鼎记是最好的金庸小说,但是很抱歉,我从小就是个武侠迷,金老的书基本每本都翻过很多遍,不论是个人感觉,或是我从别处得到的评论(当然也可能我孤陋寡闻),我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说鹿鼎记是金庸最好的小说,我所听到的意见基本是在天龙八部或笑傲江湖之间,尤其是天龙八部。
就事论事而言,鹿鼎记作为金老的封闭之作(越女剑不算),确实和之前的所有作品有很大差距。主角不再是那么一个极其正面的英雄角色,而是一个地痞无赖似的小混混。一方面这个金老思想的转变有关,他自己也曾说过,早些年写书的时候想法很简单,觉得英雄就是很正面的,然后很多事情都是一些理所应当的。但是慢慢金老意识到即使是武侠的世界,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英雄或者主角也不是绝对正面的,主角也源自普通人,也是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韦小宝这样一个风格迥异的主角的出现,可以理解是金老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一个总结之后的一次冒险的尝试,但是他成功了,成功了塑造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武侠角色,一个几乎不会武功的武侠主角。
但进一步去挖掘韦小宝的人物性格,其实可以发现中间还是有很多金老对武侠的理解,比如江湖义气,兄弟情义等等。这些东西在金老的作品中其实一直有宣扬,即使很多作品中有写到背叛,但是作者最后宣扬的还是正面的意义。而韦小宝其实最值得人赞赏或喜欢的地方也正是因为他虽然油嘴滑舌、八面玲珑,但是他有底线,那就是讲义气。对茅十八、对康熙、对天地会,他宁可自己左右为难,但从未考虑过出卖兄弟。
所以我觉得你讨论这个问题其实不如直接讨论为什么鹿鼎记受欢迎,但是不要随便下鹿鼎记就是最好的金庸小说的结论,我真的是这么多年,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说。个人意见只想表示一下呵呵。
对于接受传统正面儒家理学教育(仁义道德那些个概念)的人来说,很有必要去认识儒家文化的另一面。而这本书寓教于乐的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另一面。
金庸并不是个卫道士,理学家,他对儒家理学的反感体现在不同的作品里。但是我不知道他是否是反儒家的,因为儒家本来就是两面派。表面仁义道德,另一面是坚忍阴毒。这两面同时存在。通过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金庸提醒大家儒家的两面性。而通过鹿鼎记,他想说这另一面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如果只掌握儒家的一面,那么只能是高尚的傻子或者卑鄙的小人,如果同时掌握两面,那就呼风唤雨内心平静名利双收了。
然而从我作为读者角度,对鹿鼎记的评价不太高。主要是因为鹿鼎记的编造痕迹太明显。而且情节相似性很强。几乎没有什么特别高潮的突出的地方(除了收付沐剑屏和阿珂这两段)。就是作为读者,读起来不如他的其他小说那么引人入胜,那么过瘾。
很久前,觉得,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都是数一数二的作品。后来觉得神雕,飞狐外传,连城诀都相当不错。
我也长期对天龙八部评价不太高,觉得乱糟糟的。直到再过一段时间,才觉得,创作难度最高,场景最恢弘,最挑战场面调度能力的,非天龙八部莫属。
大量的武侠人物先后出场(从没有哪本小说的场面场景会比天龙更热闹,繁华鼎盛),大量的武侠场景转换,先后呼应,互相融合,最后完全都集中到少林寺。
1.沉重:《天龙八部》,书中笔下的乔峰,阿朱,阿紫,天山童姥等人结局无不让人感慨。
2.悲情:《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神雕侠侣》中素有“一见误终生”之誉的杨过,程瑛、陆无双、郭襄为之孤独终老,公孙绿萼更为之殒命,这一说已足以给小说染上悲情色彩,尤其是杨过,小龙女古墓中误中郭芙毒箭导致“十八年之期”的约定,更让人不堪回看;而《笑傲江湖》更是一本残忍的令狐冲伤痛回忆录,纵使令狐冲最终抱得美人归,笑傲江湖,其一出场到结束,从田伯光的刀伤,中各种毒,到后面的修炼吸星大法后的内伤;然而身体的伤好点了,就遇上师傅,“妹夫”变太监,师母,师妹,师弟被杀的心理创伤,好难想象,如若没有任盈盈的存在,以他的脆弱,一定是酗酒过量而死。
3.主角光环加成:《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主角凌驾命运之轮,纵使再傻再花再多愁伤感都美好结局。
4.无厘头:《鹿鼎记》,它超出了传统武侠的概念,随后某些武侠写手也在其影响下产生了如《千门》系列之类的武侠小说,较之前作品而言,金庸先生也说过,《鹿鼎记》更像一本历史小说,不过其人物刻画传神,同时繁多角色也能表达很具象。
金庸先生,前期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民族情怀,如《书剑恩仇录》、《碧血剑》等。而后期作品渐渐臻于大成,对我而言,最喜欢的是《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的女性角色渲染力不够,最能体现金庸武侠思想中“侠之大者”的《射雕》的郭靖显得傻气,《雪山飞狐》的胡一刀则显得较为无力,《天龙八部》中的乔峰显得过于悲壮,而《鹿鼎记》则过于石井,而《神雕侠侣》则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以及悲剧色彩,却有着喜剧结局,这是我最喜欢看到的。
往往一篇文章或者观点是对这个社会强力的分析和认同,便可推崇为最好的作品,因为不仅作者本身有一种成就和满足,读者也可从中借鉴经验,用以自保和更好地攫取。显然《鹿鼎记》是金老笔下的巅峰产物,掠过侠骨柔情、抛开家国仇恨,甚至一定程度淡化了善恶。善不见得比恶高贵,恶也不见得比善不齿。
至于韦小宝这个人物,假如以男女各自的情绪去看,便是男性的朋友,女性的敌人。但假如从利益角度来看,于男性女性都无什么好处,也无什么好处。他重义气,但面对常人阴狠毒辣。他爱女人,但为了得到坑蒙拐骗。
按普世观点来说,善恶有报,往返轮回。而这个大方向我是极度认可的。但韦小宝奇就奇在,他满足点很低,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生存,然后顺便揩一把油(于男于女)。他狭隘却宽广,因为他认可的人少,但认可就会交心。他阴狠却担当,因为他担当的并不多。他贪财却大方,因为他并无很多金钱观念,单单为了满足小小的虚荣和欲望。
他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因为要的很少。他比大多数人都要单纯和实在,但却比大多数人活得好,因为大多数人都被教条和理想所拖累。
就自身来说,从韦小宝身上学到的东西并不多,仍是有很多理想和压力在支配者自己,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没有父亲,只有母亲对他很简单的期许(貌似母亲都是这样。)。也许正是缺失了的童年和没有接受教育才带给他以后的逍遥。
有得有失,此言不虚呀。韦小宝其实更深处来看,才是大多数男人内心真正向往的角色,逍遥多女。让大家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行的生活,不像金老其他作品给人一种现实中挣扎扩大版的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而是真正让人羡慕,成为一个偶想式的人物让所有人来学习,也是真正能带给有独立思考和能够结合现实的读者益处的。
《鹿鼎记》在我的心中可以这么概括:”有时候,你可以顽皮一点。“当然,只是有时候。
金庸小说中,最有魅力的中年男人,莫过于黄药师了。
他武功极高,是唯一的连任两代五绝(一灯算是稍稍变了下);
他经史子集,医卜星相无一不精,还自带阴阳五行的特殊技能:布阵。
他痴情,他宠女儿,他狂放不羁,他游戏江湖;
……
黄老邪的一生,是是收获了无数少女芳心的一生。纵观金庸15部小说,一辈子活成这样的帅大叔,只有他一个;杨逍也好,无崖子也好,所谓的风流倜傥,在他面前都不由得相形见绌。
但
真的是这样吗?
神雕侠侣第三十九回,天下英雄齐聚襄阳,大战一触即发,两军对垒间,人人都有一出戏。
黄蓉看着郭靖鬓边白发,怔怔出神;
老顽童要护着瑛姑出城,在他心中,恐怕刘贵妃一辈子都是那个养在深宫、明眸皓齿的小女娃儿;
小龙女和过儿更是十六年后重逢,双双恍如梦中,抢尽了风头;
黄老邪在干什么?
他在布阵。
就在大家都沉浸在“黄老邪你怎么这么厉害男神嫁我啊啊啊啊”的情绪中时,他若无其事地说了这么一段话:
黄药师点了三路兵后,说道:“东方青龙,此路兵由我东邪黄药师统军,也是统兵八千。我门下弟子死得干干净净,傻姑不在身边,这里只剩下程英一人。”
很多很多年后,黄老邪也终于老了。
他青衫依旧,玉箫依旧,游戏江湖依旧,但满头青丝早已成了华发,昔日那一身邪气轻狂,如今也被时光打磨得消失殆尽。
他终于可以云淡风轻地说出了这句话:我门下弟子,死的干干净净。
黄老邪此生两大恨事,一是爱妻早逝,他孑然孤苦半生,这是天数,虽然也有强背九阴真经,耗尽了心神的原因在,但终究生死在天:二是桃花岛传承断绝,门下弟子,被他自己一怒之下毁了个干净。
他起初是大怒,老天负我,弟子负我,我便干脆和恶仆为伍,自逐于人间;
后来黄蓉离岛,他不得不自毁诺言,千里寻女;
于是他见到了他的弟子们。
他的那些,曾经丰神俊朗,少年英雄的弟子们。
梅超风半人半鬼,瞎了眼睛,却仍然以身护师,死在了他的面前;
曲灵风盗窃大内珠宝,尸体早已化作朽骨,只余下半纸遗书,无尽憾恨;
陆乘风成了太湖匪首,宁可儿子庸庸碌碌,不敢将自身武功流露半点;
陈玄风早死在了漠北一个小孩的手里;
武眠风不知所踪;
最后的最后,冯默风为了那“桃花岛主”四个字,握住了早已荒废多年的大铁锤—-桃花岛门下,几时用过如此粗鄙不堪的武器了?可是如今的冯老铁匠,却也只剩下这个糊口的笨重家伙了—-他得护着小师妹啊。
昔日的梅超风对黄蓉,今日的冯默风对程英。他们都是师门弃徒,可他们为了护着自己曾经的小师妹,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一条道路。
黄老邪,岂会不知?
他当然后悔,不然不会有那什么新的秋风扫叶腿法,不然不会有抱着梅超风让她亲手报仇的行止,不然不会把傻姑收回岛中,每天耐着性子教导这个憨憨的低智姑娘。
如果当年桃花岛六大弟子都在,还有什么全真七子,还有什么渔樵耕读?恐怕整个江湖,真的便是闻“风”丧胆了。
可这一切,都不存在。
有人问,黄老邪为什么在神雕里不住桃花岛了?
哪里还有什么桃花岛,黄蓉随着她的靖哥哥驻扎襄阳的那一刻起,昔日人人敬畏的东海桃花岛,就已经家破人亡了。
不知道襄阳城外的黄老邪,是不是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的桃花岛。那年花开正盛,他携着爱妻隐居岛上,不知人间岁月,膝下几位弟子,莫不是冰雪聪明,人中龙凤。春来赏花酿酒,夏日琴箫流长,秋至吟诗篱下,到了冬天,围炉烤火,谈笑满堂,仿佛仙境一般。
东风吹醒英雄梦,一个恍惚,他还是站在襄阳城头,面前是蒙古的十万大军。
他怕吗?
当然不怕。桃花岛门下,如今只剩下了他这个孤零零的桃花岛主,再无旁人。
死,不过是个等了很久的终点罢了。
黄药师接住一枝射来的羽箭,走到柯镇恶面前,说道:“若非你今日救我性命,我也不愿对你明言……”柯镇恶不待他话完,迎面一口浓痰,正好吐在他鼻梁正中,骂道:“今日之事,我死后无面目对六位兄弟!”黄药师大怒,举起手掌。郭靖见状大惊,飞步来救,心想这一掌拍将下去,大师父哪里还有性命?他与柯、黄二人相距十余步,眼见相救不及,微光中却见黄药师举起了的手缓缓放下,哈哈大笑,说道:“我黄药师是何等样人,岂能跟你一般见识?”举袖抹去脸上痰沫,转身向黄蓉道:“蓉儿,咱们走罢!”
这也是除了有深爱的爱人,以及聪慧的女儿,另一个喜欢黄药师的原因吧。
大概因为最近际遇不同,想起《神雕侠侣》中描述王重阳与林朝英间的感情片段,遗憾之余更盼有情人能终成眷属:
过了一会,两人都向那束信札一望,相视一笑,眼中都流露出顽皮的神色,明知不该私看先师的密札,但总是忍不住一番好奇之心。
杨过道:“咱们只看一封,好不好?绝不多看。”小龙女微笑道:“我也是想看的紧呢,好,咱们只看一封。”杨过大喜,伸手拿起信札,解去丝带。小龙女道:“倘若信中的话教人难过伤心,你便不用念给我听。”杨过微微一顿,道:“是啊!”心想王林二人一番情意后来并无善果,只怕信中当真是愁苦多而欢愉少,那便不如不看了。小龙女道:“不用先担心,说不定是很缠绵的话儿。”
杨过拿起第一封信,抽出一看,念道:“英妹如见:前日我师与鞑子于恶波冈交锋,中伏小败,折兵四百……”一路读下去,均是义军和金兵交战的军情。他连读几封,信中说的都是兵鼓金革之事,没一句涉及儿女私情。
杨过叹道:“这位重阳祖师固然是男儿汉大丈夫,一心只以军国为重,但寡情如此,无怪令祖师婆婆心冷了。”小龙女道:“不!祖师婆婆收到这些信时是很欢喜的。”杨过奇道:“你怎知道?”小龙女道:“我自然不知,只是将心比心来推测罢啦。你瞧每一封信中所述军情都是十分的艰难紧急,但重阳祖师在如此困厄之中,仍不忘给祖师婆婆写信,你说是不是心中对她念念不忘?”杨过点头道:“不错,果真如此。”当下又拿起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