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zhé)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qì)而去。
北涉玄灞(bà),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wǎng)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chōng),复与疏钟相间(jiàn)。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nǎng)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bò)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篇书信,仅187字,展示了什么是纯正的汉语。现条分细缕:
1、近腊月下:腊月下,指腊月下旬,为何前要加“近”字?岂非多余?盖因汉语喜模糊时间概念,将“实”做成“虚”,将“精确”而至“混沌”。此为中国人的时空观,精确的时间是无意义的,“慢”吞没“快”,漶漫产生“诗意”。故多一“近”字,接近腊月下旬,快到了腊月下旬。而“近”字一出,语意又近乎准确,时间又行至一节点,换言之,体现了时间的“间”之美,有间段,时间段自腊月中与腊月下之间也。故“近”字不可省,体现了时间的精义,届乎混沌与精确之间,届乎“其时有间”的块状美感。
2、景气和畅:晋人王羲之《兰亭集序》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说;晚生约一甲子的陶渊明《游斜川》有“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之言。“气”、“和”、“畅”皆有言之,以描述风物之美、天气之朗。但“景气和畅”四字成语,首见于王维。由古人意而来,又有新生发。此景此气,亦和亦畅。既是诗人眼中之景气,亦是诗人心中之景气;既睹万物之和畅;又适自身之和畅。身心与外境相统一,故得心物一元境地。
3、故山殊可过:以绝句入散文。前二句:近腊月下,景气和畅,皆为散句。第三句打破节奏,以五言继四言,形成长短句的错综效果。“故山殊可过”,“故山”为浓情,旧居之山,即蓝田别野所在地,蓝田山也;“可过”为淡意,可以过一下、去一下、往一下,非深游可比拟,却情到浓时情转薄,此为一层;必往山中次数多也,“过从甚密”,故以“过”表“熟”意,此为二层。似绘匠之笔力,浓淡相宜、厚熟相间,笔法洗练精纯。“故山殊可过”,且得“古诗十九首”之真传,貌似简白朴质,实则蕴藉流风。至于将“故”字理解为“所以”而断句不同,“故,山殊可过”,则有过度阐释之嫌。
4、足下方温经:足下一词,起源于春秋,介子推对晋文公有割股疗饥之恩谊,后隐,晋文公火攻逼其出仕不得,与母俱焚,晋文公伐木为履,每念其高谊行止,叹:“足下,悲乎!”至唐,“足下”已为流行称呼,如同“您”一样,无特殊含意。但由王维说来,却又情深意重,不可忽略。裴迪俗念未消,汲乎功名,正在温习功课,准备应制考官。《辋川集》所记二人各二十首对蓝田别业的命名诗,裴迪之诗的境界略输王维一筹。而王维对其之赏识,必在其德性或风貌,有超然迥异之处也。
5、猥不敢相烦:猥非今意,不是猥琐,而是谦词,通“畏”,不敢上前之意,也有缩小自我之意。仅只五字,想去而又怕打扰对方之情态,跃然纸上。
6、辄便往山中:辄往山中,即可,为何加一“便”字?便往山中,亦可,何需加一“辄”字。“辄”“便”联用,增加转折之语气,与“猬”“不敢”之“语气层叠加重”形成“重奏”的局面。非“语义重复”之语病,实乃“弹奏”出一个“复调”效果。且有“多虑”后的“轻快”、“径直”感,与“景气和畅”形成一个气场。
7、憩感配寺:感配寺,一般认为是感化寺之误,亦有争议。此句四字,结束前四句的五字用法,形成节奏上的错落。
8、与山僧饭讫而去:往山中、憩于寺、与山僧饭(罢)(走了)形成一种移步转场的叙事模式。三个句子,竟有五个场景:山、寺、饭、饭罢、走了。之所以快速交待,一是作者笔法老练,二是作者不拟于与他人作过多纠缠,其情思仍在裴迪身上,故将山僧约略带过,意表无甚可言,意思是说:我跟他吃了个饭就走了。汉语之轻重浓淡,既可言表,犹须意会。
9、北涉玄灞:向北涉过黑色的灞水。玄,黑色,因夜幕降临。此为第二段起始,又将迎来一段写景、寄情于景的清妙之音。
10、清月映廓:月为圆(近下旬),廓为方。此处静谧之气氛升起。
11、夜登华子冈:仍是句句移步换景,决不作停留,实因停留之时,情思即起,容后再叙。
12、辋水沦涟,与月上下:辋水横呈,月影纵深,连为一体。此处是“十字形”构图,异于“清月映廓”的“方圆形”构图。可见其两次写月之妙。汉语用至此境,古往今来有几个人呢?
13、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清泠孤绝之境,已夜深寒重。灯火远离,若有若无。先言辋水与月,次言寒山远火,盖因作者视野之流动,符合人体视角生理构造(视杆细胞与视维细胞的交替工作),水月光亮,而山影灯火微弱也。决不可先言寒山远火,再言辋水沦涟。且两句亦有“非完全性的对仗”,上句言月以“上下”,下句言火之“明灭”。这是更为复杂的对仗方式,无对仗之呆板,而取对仗之实妙。
14、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此处由视觉描写转为听觉描写,亦符合人体感官之科学,先见后闻。由于夜静,狗叫声很大,如野兽,远远传来,深远、孤冷。作者之笔力心意,皆在描摹其境:情境、意境、心境。此境如其诗作“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作者绝无寒山诗、贾岛诗之苦寒悲冷,而是淡然的,离他很远的,情之触动,景之见闻,皆是“与无关有关”。汉语的机与窍,怎可与俗人讲呢?
15、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听觉转为更灵敏,时段更长。作者静了一阵子,能听到农人夜里工作的声音,与寺院的钟声“疏间”。因“疏间”而获得了启迪,获得了“禅意”。时间在缓缓地流动,辋水也在沦涟,明月上下,寒山远火似有似无,钟声在昏沉时响起,田园安祥如彼。
16、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来了,万念俱寂之夜,原是打坐之时,心中洒然无碍,无失亦无得,随从也知道不打扰我。然而忆君之念却升起,情思切切,这位诗佛,也想不负如来不负卿呢。且看好基友的情态:想到从前(曩,往日也),我们情同手足,赋诗相和,志趣相投,走小路,去看水。此处“仄径”、“清流”皆有“象征”意味:是实情,又超然实情。是“浪漫主义”,也是“象征主义”。是志趣高雅,不足于外人道也的“仄径”,也是“众生皆浊我独清”的“清流”一脉。“仄径”可让人想到海德格尔的“林中路”,若比较起来是一篇大题目。“清流”古今皆是“士”之心态。
17、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笔锋一转,结束回忆,憧憬未来。作者以心游物,如同历历在目的摄像机,将读者带至其感官历境、物体历境和情思历境。此三境穿越时空维度,任意往返,纯为精神游历。故言:等到了仲春,草木蔓发。蔓者,向外;发者,向上。蔓发二字,深得汉语之趣。草木蔓发,近处;春山可望,远处。犹春山可望,似一幅山水画,颇能调动读者之想像力,对裴迪而言,自是具有诱惑力。王维为邀约踏春作极力之铺垫、铺排也。“故山可过”、“春山可望”构成187字以内的两幅冬春山水胜景,庶人岂有此力哉?
18、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铺陈仍是简练,间不容发。决无拖泥带水之庸才可比。此处对仗,颜色、体积、动作、形象以及连续感,皆有。由上句之陆山,转而此处之水天。亦见构图之妙。
19、露湿青皋,麦陇朝雊:眼光拉回,从山水胜制移到田园胜景,清晨、鸲鸟、白露、青苗、麦地,时间、空间、植物、动物、颜色、意象皆有,且以“湿”、“陇”作动词,加重想像力之活跃。动词的另一好处,加快推进文章的节奏气势转换,令其有恢宏夺人之妙。
20、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设问一,这些都不远了,转年便是,倘若能和我同游(该多好呀)。斯之:这些。傥:倘也。王维之前所写,皆是苦心经营,皆是伏笔——自近腊月下始;入山观景;怀想忆旧;遥想来春。其中有叙有议、有写景状物、有层层心绪。至此方引至正题,也是水到渠成,引笔一就。
21、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设问二,亦是自问自答。若非足下“天机清妙”,怎能用这种不急迫的事相邀呢。问中有解,答中点赞。“天机清妙”,当同归自然一游;子非俗人,只能用清迈之事相邀。那些急迫之事,且留给俗人去为吧。此二问连环发出,几欲使读信人难能拒绝。纵粉身碎骨之事,亦必前往也,况清潭不落俗穴之邀。汉语之魅,至此一矢中的,拒无可拒。亦得“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之机抒。
22、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解上设问句。妙意回环,落笔成趣,与观信人会心一笑。此处定结同心。无忽:不可错过。故山殊可过,此处堪叮咛。
23、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结尾几笔干净利落。于是让驮药材的人往捎此信,不一一说了,山中人王维写。落款交待时,“无忽”与“不一”又形成“隔空对仗”,可谓处处妙笔、层层生花。且末尾以白话入笔,更得语文之深奥大义。
综述:
信件因私人性质,往往最见汉语功底。而187字信件,层层道来,步步紧扣,有晨昏省定之慨、山水田园之貌、春江冬月之态、情思意念之真,明心见性之境。可谓国手。
唐人推崇此文,亦因其汉语质感,碎玉满地、流光遍布。暗合苏轼云“作文之法”:“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其散文中有骈文的素养,随句中现律诗的功底。视觉上如影随形、音律上抑仰有声。真是一等一的好文章。
且不深究王维此文中的禅意流布,而单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而言,已是给人极大极大的享受。
朝收此信,夕死可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语)。王维与裴迪,也就是另一个姓王的——王尔德与他的“小王子”可堪比拟。
汉语,也是“自深深处”,有其森严法度、纯正气象。但当代人大抵是不讲求这些了。
文/新浪读书专栏作者 胡赳赳